- 主题:有关臊子面
有的地方叫燃面,不光是四川宜宾有这叫法。那个燃其实是方言 粘 的意思,就是说没过水的热面拌着蒜汁和卤黏糊糊的一团的感觉。陕西也这口音。
【 在 stgudao 的大作中提到: 】
: 干伴臊子面,吃起来感觉跟油泼面、biangbiang面差别不大了。
--
修改:MidNiter FROM 125.33.200.*
FROM 125.33.200.*
宜宾那个燃有人说是油多可点燃,存疑。陕西人说的燃面发音,应该是指“粘”面。这符合市井劳动人民的思维表达习惯。那个燃字多少有点过于文气。
很多方言的文字写法其实都有点后来牵强的解释。
比方,四川人说的ZA肉,不是鲊肉,在四川指大片粉蒸的肉。其实很多老方言里,za有劈的意思,类似于斩的异音,或许可以解释成砍的大块肉。也有可能说一拃那个拃。但没有严格考证也没法有定论的东西,有时就有个说法以讹传讹了。
很多东西,长期以来只有音没有字,因为以前多数人都是文盲,市井底层更是如此。后来有了写招牌的需要才各种自行发挥。
【 在 rivaldo11 的大作中提到: 】
: 一直以为是辣的意思
--
修改:MidNiter FROM 125.33.200.*
FROM 125.33.200.*
差不多,就是就地取材,按当地的口味来。
都比较重辣椒,陕西也是油泼辣子,微辣比较偏香点。两湖川渝那种红油偏辣点。
【 在 stgudao 的大作中提到: 】
: 这种燃面,似乎跟热干面也差不太多。
--
FROM 125.33.200.*
祚肉或胙肉也非常有可能。不过我记忆里没有祭祀之类的素材,不知道以前那边上供会不会上粉蒸五花肉。
然后招牌上都按发音写个其他字,比方“渣”肉或者“扎”肉,就是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理解来写个自己知道的字吧。
【 在 rivaldo11 的大作中提到: 】
: 我以为是祚肉被读白字了
:
--
FROM 125.33.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