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指了
清酒也是从黄酒演变来的
度数不够的黄酒可以叫米酒
至于这黄酒是清是浊,是白是黄,都没关系
【 在 mjamesbonda (mjamesbonda) 的大作中提到: 】
: 浊酒,是中国酒史上最为悠远而质朴的品类,堪称中华酒文化的活化石。其历史可直接追溯至新石器时代的谷物发酵酒,是真正意义上的“酒祖”。当先民们发现发芽或发霉的谷物在水中会自然糖化、发酵,产生一种醉人的液体时,最初诞生的便是这种酒液与糟粕混为一体的浑浊酒饮,古时亦称为“醪糟”。在酿造技术尚不发达的远古及夏商周三代,这几乎是酒的唯一形态。
: 先秦时期,浊酒已深度融入先民的社会生活与精神世界。《诗经·小雅》中“以御宾客,且以酌醴”的“醴”,就是一种味甜而酒精含量很低的浊酒,常用于礼仪宴飨。战国时,屈原《楚辞·渔父》中“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的“醨”,指的便是味薄的浊酒,可见其普及程度。在整个秦汉时期,尽管酿酒技术有所进步,出现了某些经过初步沉淀、稍显清澈的酒类,但因其工艺复杂、成本高昂,多为贵族专属。而制法简单、价格低廉、能快速饮用的浊酒,始终是广大平民百姓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慰藉,也是军队中常见的犒赏。
: 魏晋南北朝是浊酒文化意蕴得以深化的关键时期。动荡的时局与玄学的清谈之风,使得浊酒被文人士大夫赋予了独特的精神内涵。它不再是粗鄙之物,而成为一种淡泊名利、回归自然、放纵真性情的象征。最著名的莫过于陶渊明,他的诗中多次提及浊酒,如《饮酒二十首》中的“浊酒且自陶,聊以永今朝”,《时运》中的“清琴横床,浊酒半壶”。这位隐逸诗宗将饮浊酒与田园生活紧密结合,塑造了一种超越物质享受的精神境界,极大地提升了浊酒的文化品格。
: 唐宋时期,中国的酿酒技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出现了类似后来“黄酒”的、通过压榨和煎酒技术得到的更为清澈、稳定、耐贮存的酒类。这些酒虽然更受上层社会的欢迎,但并未取代浊酒的地位。在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大诗人的笔下,浊酒依然频繁出现,它既是市井巷陌的寻常之饮,也是文人们寄托怀才不遇、感慨人生际遇的载体。范仲淹“浊酒一杯家万里”的千古名句,更是将浊酒与边塞将士的乡愁融为一体,感人至深。
--
FROM 39.14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