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青训的根本问题是家长、孩子想参加的太少!
足球的根本是要能发动群众,所以,不能把体育和教育搞成两条路
射击、跳水啥的,可以搞专业运动队,是送孩子进去的,觉得有机会上大学,甚至凭奥运会出人头地
即便如此,参与的人也不多,但好在作为个人项目,伯乐可以很早发现优秀的苗子,争取苗子都参加,保留国家的火种
足蓝排这种集体项目,需要的选材基数大,参与的再不多,自然人才匮乏
我建议中国应该尝试新的模式,废除国家、俱乐部主导的青训体系!因为这种体系,少有家长会送孩子去!
关键还是得发动家长、孩子!!
应该彻底搞大学模式:
清华、北大、天大、南开、复旦、交大、南大、东南、川大、电子科大、西交、西北工大、武大、华科、中山、华南理工
选这16所985学校(一个城市2个,便于对抗和八卦),搞U23联赛,并承担国奥球员的选拔工作
国家队不再搞青训,保证校园U23联赛为国内最高水平、关注度最高的U23联赛!!
职业俱乐部搞青训,也要和校园招生对接~~
然后,职业俱乐部,就是从这16支球队选秀,提前要人,也可保留学籍,可以延毕。
高校每年批20~30个足球特招名额(可以根据U23联赛成绩定),保持U18-U23,100人左右的规模,保证训练质量
这样,即便没有进入国奥,或者职业俱乐部,体特生可以拿到985的本科学历(艺术或者商科,可以延毕;就算拿不到学位,至少有学历,而且可以争文科研究生)
由这将近400多个985的招生名额(比每年五大联赛的报送指标还多),来敲动各级的青训参与,包括:
衡水、人大附、清华附等中小学;
现有的体育机构;
俱乐部办的足球学校;
甚至学而思、高思、新东方,都可以参与
体育生,就是大学生,本身也有助于提高球员的素质
而且,国家不用投入,完全是家长消减了脑袋,交钱给机构,机构来养产业
--
修改:zerro FROM 118.144.75.*
FROM 118.144.75.*
中国的社会竞争环境,导致家长的功利主义要远超日本
所以,情怀就算了
有前途,才是最重要的!
【 在 Adaye 的大作中提到: 】
: 先搞出有前途有素质有情怀…的青训
: 再说家长支不支持
: 日本孩子不是天生爱踢球的
: ...................
--
FROM 118.144.75.*
关键还是前途
国家公务员,50%的名额给有职业教育经历的人
国资委下属企业,50%的名额给有职业教育经历的人
全国人大代表、政协代表,要求50%有职业教育经历的人
形式就很容易逆转
【 在 Adaye 的大作中提到: 】
: 先做得差不多,再谈家长的问题。
: 就像家长不希望孩子去职高一样,不怪家长。
:
--
FROM 118.144.75.*
大学可以跨省招的
西交和西北工大,可以吸纳西北的苗子
川大和电子科大,吸纳西南的苗子
武大、华科吸纳华中的
....
U19以下的各类足球学校,各个省都可以搞
【 在 donry 的大作中提到: 】
: 为啥限定这16个学校呢,我觉得可以搞1600个学校,每个高校一个,这种重点院校并一定就能踢好球,说不定新疆朝鲜边境这些大专还能出几个苗子呢。
--
FROM 118.144.75.*
北理、北体大、人大三高的模式,其实挺好
但问题是,职能界限不清
学校教育进军职业球队,但是又拼不过职业球队,久而久之,人们在校园路线和俱乐部青训营模式就会犹豫
校园模式,职业发展干不过俱乐部青训营
俱乐部青训营,又没有学历
都不是理想出路
所以,我觉得,应该索性把俱乐部青训营干掉,U23以下只有高水平校园足球一条路
出路也有,也不用担心学历问题
【 在 donry 的大作中提到: 】
: 北理都招多少年了,有给国家队输送人才吗,还不是基数太小 ,出人才概率太小。
:
--
FROM 118.14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