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下文字转载自 QingJiao 讨论区 】
发信人: siluhuayu (让石头像人一样坚强!), 信区: QingJiao
标 题: 如何给“小”科学家多点生存的空间?
发信站: 水木社区 (Tue Feb 1 10:49:34 2022), 站内
如何给“小”科学家多点生存空间?
原创 饶海 饶议科学 2022-02-01 10:21
美国NSF或者NIH的R01基金,一笔足以支撑3-6人的小课题组的4、5年运作。中国科学家,可以自己独立申请到一笔这样经费的机会不多;国自然面上基金,总体数目还可以,但经费量~15万一年,如果做实验的话,买耗材都用不了几个月,不要提其他。重点项目有50、60万一年倒是可以,但数量很少,生命科学部一年才100多人,拿到了都是“荣誉”“荣誉”“荣誉”。国内科研都知道,要生存得靠团队项目。
科学的突破,尤其是基础性的突破,往往来自独立(小)实验室的探索。“小科学,大工程”的说法是有道理,但国内大量的经费却投向科学团队,以期超车,其实问题多多。比较合理的是科学部分的团队项目经费,至少80%应该改为重点项目,让普通科学家可以有独立自由的发展空间.
之前提到Lee Hartwell的工作,做的比较“偏”,但有特点,在美国还是长期得到资助,在国内现有的体系下应该很难生存下来。实际上从美国回来年资高的教授都知道、认同小科学的重要,绝大多数都是这样走下来的。美国也有大科学,偏工程多;科学研究也有团队项目program project,但占总经费的比例低,团队往往是长期合作、有机形成,而且有些团队合作靠已有的经费,不需要专门另外来。
团队项目当然也有好的地方,也会碰出极佳的创新的火花,可能引发突破。不过国内的团队可能不少是因为基金申请,临时拼凑的。有的项目还没公布,就有单位先动手了。有的项目还没申请,就知道谁会拿到。有些成功拿下经费的团队,要做的课题在组里都是一批糊涂帐。而且有的脑筋灵光的,会炒概念、赶时髦,搞定专项,再把门槛抬高,以后可以长期拿的肥头大耳、油光满面,有的单位人人拿得手软,新进的人都很快达到限项。(甚至把科技部的官员供着,以后给职位,申请院士)
现在的国内重大专项的经费模式,对经营多年的“成功”人士有利,比美国好多了。“不小心”的话,有很大操作空间,不仅可以拿到自己的一大份,还可能管控别人的那一份,又给自己朋友、弟子再带几份。不知不觉就在鼓励“拉帮结派”。这些年回国的人多了,水平也上去了;不少人回来,都发现要抱大腿才有钱途/图,越快融入团队,找到“组织”才好。尤其迫使年轻人拉关系,希望大佬青睐拉一把。
中国在国家、省市各层次锁定给团队的基金,可能是全世界最多的。科学上过分推崇团队项目,经费过多投入“集体”,已经成为阻碍中国科学发展的绊脚石。比较合理的是将至少80%的重大团队的经费,改为重点项目,让普通科学家可以有独立自由的发展空间和时间。
少有一个国家的给individual investigator主要的经费如此少,少有一个国家的给group investigator的经费如此多!
发自「今日水木 on VKY-AL00」
--
FROM 124.1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