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过来人,想说两句,值不值得关键看你想得到的是什么。
1.如果单纯从投入产出比上来算账,这种做法是投入产出比最低的。我陪儿子踢球6年了,儿子从一年级开始踢球,三年级进北京市足协精英队,每周训练2~3次,比赛1~2次,里面投入的时间、精力是不参与者所不能想象的。如果你和你的孩子在每次的训练和比赛中是快乐的,而你又看重这些,那其实投入是值得的,因为这就是生活。而如果你想从足球训练和比赛中得到一些“功利性”的东西,那么这种投入是没有意义的。因为99.99%的孩子足球是走不了职业的,如果是走足球特长,那么其实也是得不偿失的。在陪孩子踢球的这几年中,我对中国的青训和足球环境有了更多的了解和理解,最后选择回归理性,就是让孩子把足球当作纯粹的爱好,彻底断掉了足球职业和特长的念想。至于为什么,其实不是一句话两句话说得清楚的。接触越多,理解越深。我现在孩子一周大概1~2次训练+1次重要的比赛。之所以减量了,不仅仅是因为学业重了,更重要的是孩子对足球的兴趣下降了,其实孩子一周的运动量并没有减少。如果说是想让孩子强身健体,其实不要只局限于足球,让孩子多几项运动,其实更好。我们家孩子现在除了足球,还有篮球、羽毛球等多个爱好,其实玩得都不错。当然,其实选择什么,还是要看孩子是不是从中得到乐趣,孩子和家长追求什么。
2.至于要不要换俱乐部。其实说实话,中国这个社会环境是不适合足球这项运动的。在中国的青训中,孩子们是基本上得不到纯粹的足球乐趣的,如果你踢得一般,教练们选择或者鼓励你踢球,是因为你要交训练费;如果你踢得不错,教练们选择或者鼓励你踢球,是因为他要靠你出成绩。在中国,不仅是教练水平低的问题,家长也一样,家长们只享受赢球的喜悦,很难接受孩子们失误和输球的结果。因此,在中国青训中,孩子们踢球基本上是很难有发挥自己创造力和想法的机会的。越大越是这样,最后变成了机械运动,最后失去兴趣,纯粹成了例行公事。其实怎么选择俱乐部,主要就是看教练,看教练自己的言行举止,孩子学球首先是学做人。只有这个是真正能从足球上获益的。
足球这项运动,在中国要变强,首先要做到纯粹,但这还有很长很长很长的路要走......
对于家长,如果能始终记住自己当初为什么送孩子踢球,那其实所有的问题都不是问题。很多时候不是问题复杂了,而是初心变了,“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 在 magicbox 的大作中提到: 】
: 作为一位老母亲,带着八岁的儿子已经踢球2年多了。刚开始六岁那一年,每周踢四次,每次1个半小时,随后孩子进入小学,平时上学期间每周稳定在3次,寒暑假每周4次,一次两小时,俱乐部不会根据孩子水平不一进行针对训练,训练赛也是坝坝球水平。
: 踢球的家长和孩子都很辛苦,无论天晴下雨,八点钟的训练6点过就得起床吃早饭,开车到球场。身边比我们踢得好的,更是刻苦,一周至少4、5次训练,外加各个地方打比赛,同时有的孩子还有一些体适能训练。
: 现在儿子八岁多,我有一些困惑:
: ...................
--
FROM 119.80.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