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做一件事的目的,决定了做这件事的手段,也决定了做这件事的收益
小白今天11个月,是个21斤的胖小子,已经有了意识,知道要什么,知道玩耍,好奇心很强,喜欢探索,家里但凡他能够到的地方,都要去摸摸看,包里的东西翻出来用小手摸一摸,如果能抓起来,会尝试挥舞两下。
这个阶段是他的意识逐渐在掌握身体的控制权,但显然还没有控制的多好,比如他步履蹒跚,能扶着桌腿、床沿等一切借上力的东西站起来,也能扶着床沿走到我身边。
除了基本的生理需求,吃喝拉撒,还有明显的意识需求,他需要玩耍,他需要控制自己的身体去探索对他来说一切都很新鲜的事物,但这个阶段还无法和他讲道理,因为他连话都听不懂;
那这段时期,父母/家人的陪伴,除了照料小白,还应该注意哪些呢?
我觉得最重要的是立规矩,这里的规矩不是教他做人,而是让他知道哪些具体的事情不能做,哪些地方是不能够去探索的,这样做的原因,是把生活中一些危险的因素排除掉,减少安全隐患,同时也降低带娃的难度。
哪些事情不能做呢?
比如插座,当他试图靠近插座区域并且用小手去拽、用牙去尝试电线味道时,应当给于强烈的反对信号,告诉他这件事不能做,可以打小手,也可以捏,一定要让他知道痛,避免他下次再尝试。小白性子比较犟,但打过小手四五次之后,他便不灰溜溜地爬走了
后续可能还会尝试,这其实是一个非常好的习惯,但鉴于他目前无法理解这事的危险性,只能用暴力解决,明确告诉他在这里地方的这个物件,不允许探索
家长老人带小孩,避免不了给小孩看手机,手机摔坏我并不心疼,甚至专门给他搞了个平板,贴了虑蓝光的膜,平板可以膜,但禁止咬,因为液晶屏本质上是玻璃渣,小白的咬合力轻松咬破屏幕,当发现这个行为,需要给于明确的禁止信号,可以捏小嘴
说到影音,我特别反感淘宝廉价的儿童玩具,非常吵,并且节奏很快,一岁娃没有能力跟上它的节奏,起不到教育小孩说话的能力,很多老人觉得小孩喜欢,就给孩子玩,实际上小孩只是喜欢它的响,你用跟筷子敲碗小白一样能喜欢
所以,不要给婴儿买玩具,生活中,一切无害的物件,都可以是小白的玩具,比如它最近喜欢的扑克牌、我那蓝色的眼药水瓶,还有零食罐子,这就和养猫一样,猫最喜欢的是有洞的纸箱,而不是花里胡哨的人造的玩具。
立规矩的好处在于,当小白的小手被打多了、脸蛋被捏多了,它会慢慢知道某个动作意味着不可以。后续一些存在安全隐患的探索行为我们只要给出明确地反对信号,它就能很快的接受。
这里多提一嘴,带小孩,一定要让它意识到,谁才是大小王,很多老人带小孩,由于隔代亲,带着带着爷爷成了孙子,孙子成了爷爷,小朋友乖戾爱哭闹腾,这就是根本原因。
小朋友摔倒,爷爷奶奶立马扶起来,还要装模作样地打几下物件,这是一件非常错误的行为,小朋友摔倒哭两声是一个正常的生理行为,但家长错误的行为,会引导强化小朋友的哭闹,因为家长的补偿行为,让小朋友意识到只要自己哭,就能得到抱抱、想要的玩具和事物,那么以后无法和小朋友讲道理也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
请记住,小朋友摔倒、弄疼自己是再寻常不过的是,哭两声也是寻常的生理反应,家长不要因为无法控制住自己的情绪放大小朋友的这种生理反应,最终培养出一个无法讲道理的小孩。
农村带娃另外一个缺点是老人多,都喜欢孩子,并且引诱孩子,导致孩子神经一直处于兴奋状态,从而无法进行深度睡眠,这个直接影响小孩的大脑发育,如有条件,摆脱哪些不必要的关切,给娃一个安静轻松的成长氛围。
聊这么多,扣个题吧,带孩子的目的,是为了小孩健康的身心发育,而不是简单的满足它吃喝拉撒或者活着,也不是为了让小孩不烦自己让它自个玩去,更不是为了满足个人的私欲比如带娃社交。想清楚带娃这件事的目的,然后想想自己做的事是契合这个目的,还是为了让自己当前更轻松点,很多事情就有答案了。
--
FROM 153.3.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