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等教育分布变化,河南在1952年前高等教育资源在平均水平之上的 1.1、从清末我国近代高校产生的初始阶段,高校地理分布已经开始出现不均衡的迹象。据1909年(宣统元年)的统计,我国当时已建立各类高等学堂104所,其中直隶(含京师)有12所,四川有10所,安徽、江苏、湖南各有7-9所,河南有6所,山东、山西、陕西、浙江、湖北、广东各有4-5所,甘肃、江西各有3所,而广西、云南、贵州、福建、新疆等省只有1-2所,黑龙江、西藏等省区无一所高校[1]。
1.2、民国时期的国立大学虽在总量上不多,但在各省份的具体分布上基本呈现为“扁平化结构分布格局”,北京3所、上海4所,大部分省份至少有一所国立大学,如云南是云南大学,河南是河南大学,山西是山西大学,且未出现明显的两极分化现象,这与民国政府较为注重高校区域分布是分不开的[1]。
1.3、1952年院系调整,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今天高等教育资源的分布,从民国时期布局的扁平化到聚集化。75所部属高校,北京24所;上海8所;江苏、湖北各7所;陕西5所;四川4所;山东3所;广东、天津、重庆、湖南、辽宁、吉林各2所;浙江、黑龙江、安徽、甘肃、福建各1所;其余的河南、河北、江西、山西、青海、贵 州、海南、云南、内蒙古、宁夏、新疆、西藏、广西13省区均为零所[1]。
2、院系调整,河南高等教育损失大2.1 1950年,以焦作工学院为基础建立中国矿业学院并迁往天津,1953年,学校迁至北京,改称北京矿业学院[2]。
2.2 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河南大学大农学院、医学院、行政学院分别独立建校成为河南农学院(今河南农业大学)、河南医学院(今郑州大学医学部)、河南省政法干部学校(今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水利、财经、教育、植物保护系院系外迁湖北省分别并入武汉大学、中南财经学院、华中高等师范学校、华中农学院,畜牧兽医系调往江西农学院,致使河南大学元气大伤,变为文科性院校,校名亦随之更改[3]。
3、中苏冲突,河南接纳不少机构和院校,却错失中科大1969年3月开始,中苏边境接连爆发冲突事件,在此背景下,我国开始紧张战备和疏散在京机构和人员的工作,据不完全统计,中央各部委在河南省信阳、驻马店、南阳、许昌、新乡等地区40个县开办“五七”干校61所,接纳干部6万余人。从外省迁入厂矿及企事业单位37个,职工2.8万余人[4]。
1969年的战备疏散中,河南接纳北京对外贸易学院。当年11月,北京外贸学院整体迁至河南固始、息县。1970年8月,学校被撤销,教师、干部大都转入息县外贸部“五七”干校。1973年,北京对外贸易学院在北京复校。据对外经贸大学党委副书记贾怀勤回忆:“固始人民在自身并不富裕的条件下,敞开胸怀接纳了我校师生,为我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提供了难能可贵的支持。他们热情地接纳了我们,用固始的粮油禽菜养活我们,使我们能够从这里出发,重新走上国家对外经贸事业的征程。”
当时河南省革委会主任是刘建勋(河北人),但实际主持工作的是革委会副主任纪登奎(山西人)综合考虑河南的情况,对中科大南迁河南并不热情;安徽省委第一书记李德生(河南人)主动邀请去合肥。
1973年,南迁的学校陆续回迁北京,在安微省领导的再三挽留和请求下,中科大留在了合肥,相比河南人,安徽人是幸运的。
4、穷者独善其身,达者兼善天下最近10年河南取得了不错的成就,在外的各位豫籍乡亲,我们要诚实守信,努力工作,在有能力的情况下为家乡的社会、教育发展贡献一份力量,相信家乡会越来越好。教育相对公平是国家长治久安、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基石,但省与省之间、城乡之间受教育机会有着较大的差别,相信居庙堂之高的人有智慧和能力可以解决这一问题。
[1]
https://core.ac.uk/download/pdf/41359551.pdf[2]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8%AD%E5%9B%BD%E7%9F%BF%E4%B8%9A%E5%A4%A7%E5%AD%A6 [3]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B2%B3%E5%8D%97%E5%A4%A7%E5%AD%A6[4]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889-1239294.html--
修改:sanhaoyang FROM 123.114.48.*
FROM 223.7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