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GDP这么牛,一座城不能没有“双一流”
进入2021年,高等教育也顺势迈入“十四五”规划阶段。建设“双一流”自然是重头戏
,有不少城市发布了自家的部署构想。
比如在“十四五”期间,深圳力推深圳大学、南方科技大学创建“双一流”,镇江力挺
江苏大学、江苏科技大学,温州力捧温州医科大学……
与以往各省集中精力打造省域“双一流”的印象稍异,如今不少城市站到台前支持自家
的强校打造“双一流”,城市“双一流”居C位。
名校名城互相成就,随着我国加入万亿俱乐部的城市越来越多,城市间的竞争越发激烈
,高教资源成为城市发展的内生动力与后发优势。
打造“双一流”的口号未曾停过,真正成为名校还有待时间检验。政策、资金固然重要
,不过高等教育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大浪退潮未必淘到真金,也有可能是一地鸡毛。
构想
四大一线城市,深圳还没有“双一流”。
近日中共深圳市委印发《关于制定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
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推动深大、南科大创建“双一流”,构建与城市发展相
匹配的高教体系。
在“双一流”数量上,深圳再加上广州,也不是上海或者北京的对手。首都北京坐拥清
北等34所“双一流”,上海怀抱复交等14所“双一流”。
高教城市TOP2的地位,与其城市经济地位一样耀目。2019年上海、北京GDP逼近4万亿元
,深圳、广州不到3万亿。
已拥有中大、华南理工、暨南大学等5所“双一流”的广州,日前《广州日报》全文发布
《中共广州市委关于制定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
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加快建设广州交通大学。
按照《广州综合交通枢纽总体规划(2018—2035年)》,广州市将于2035年建成全球交
通枢纽,不过广东省没有高层次的交通类高校,基于此广州积极筹建广州交通大学。
一线城市外,不少省份的头部城市也有规划。青岛在山东省经济第一,于2016年迈入GD
P万亿俱乐部。1月1日青岛市政府官网公布了《中共青岛市委关于制定青岛市国民经济和
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高标准推进康复大学
、中德工业大学等,支持在青高校“双一流”建设。
在河南,洛阳“十四五”时期支持河南科技大学开展“双一流”建设。同时,河南科技
大学将抢抓洛阳副中心城市建设的重大机遇,积极融入全省“双引擎”洛阳“新引擎”
发展战略。
既非一线城市,也非省头部城市,也不妨碍一些城市加入支持“双一流”建设的队伍中
。
最近《温州日报》、《镇江日报》分别全文发布了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
的建议,温州提出支持温州医科大学争创“双一流”,镇江支持江苏大学、江苏科技大
学创建“双一流”。
成也
中国内地最早跻身万亿俱乐部的城市是上海,2014年后每年万亿俱乐部都会扩容,有预
测到2021年,万亿俱乐部将会扩容到24席。
南京2016年GDP破万亿,近些年经济强势增长,就有赖丰富的科教资源。截至2020年6月
30日,南京本科高校有34所,除南大、东南外,南京还拥有多达10所的一流学科建设高
校,“双一流”高校数量仅次于北京、上海。1月4日,中国科学院大学南京学院揭牌,
南京再添名校。
武汉2014年GDP破万亿,跟南京一样也是高教名城。截至2020年6月30日,武汉共有46所
本科院校,武大、华科2所一流大学,5所一流学科高校。而且,武汉本科专科高校数量
都超过了湖北其他地市的总和,GDP也占据湖北的1/3。
近年来,合肥GDP接连超越多个副省级城市和东部沿海城市,2017年GDP排名第27,2019
年跃升至第21,达9409亿元,逼近万亿关口。
合肥手中拥有一张“王炸”牌中科大,是国内公认仅次于清北的华东五校成员之一。
中科大原本位于北京,上世纪京校大规模外迁,为寻找新校址,中科大曾前往湖北、江
西、河南等地考察,均以闭门羹收场,最终安徽对中科大的到来表达了热情。
投桃报李,拥有中科大的合肥,如今一跃成为科教名城。2017年国家发改委和科技部联
合批复了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方案,标志着合肥继上海之后,成为国家正式批
准建设的第二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如今,该中心全国有四个,除合肥外,上海、北
京、深圳都是一线城市。虽然坐拥中科大、合工大、安徽大学3所“双一流”,但与长三
角其它城市如上海、南京相比,合肥还有再创地方高水平大学的诉求。
此前在人民网地方领导留言板上有建议提出,将有一定实力的地方大学迁址合肥或者在
合肥建立新校区。且看安徽,安徽工业大学在马鞍山,安徽理工大学在淮南,安徽师范
大学在芜湖,安徽财经大学在蚌埠。有人说,合肥心里苦。
失也
被誉为“最强地级市”的苏州,才是江苏GDP第一,2019年约2万亿。不过,与省会南京
相比,苏州高教资源较弱,对未来发展无疑是短板。
扶持本土“双一流”要与时间做朋友,从外地引进强援不失为一条捷径。目前,南京大
学苏州校区、南京医科大学姑苏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苏州高等研究院相继落户,在
既定的学科发展领域扎实做好自身“十四五”规划,再登高阶。
苏州下辖的昆山,连续多年位列综合实力百强县市榜首。2019年昆山GDP突破4000亿元,
2020年昆山工业总产值迈上万亿元台阶,成为中国工业总产值“万亿俱乐部”的首个县
级市。
虽然只是一座县级市,昆山的财力却足够引进和支撑高教的发展,除中外合办高校昆山
杜克大学外,厦门大学已在昆山布局建设研究院。
江苏涌现多个GDP强市,2019年全国GDP前50中江苏就占了9席,泰州以5133亿元位列第4
4位,往后看两位是湖北襄阳。
就经济体量来看,襄阳是“湖北第二城”,仅次于省会武汉,不过2019年GDP还不到武汉
的1/3。
高等教育短板一直是襄阳的心头之痛。据《湖北日报》报道,中部崛起战略涉及的11个
省域副中心城市中,襄阳GDP总量排名靠前,却是5个只有1所普通本科高校的城市之一;
长江经济带所涉及的16个省域副中心城市中,襄阳是11个三线城市中只有1所普通本科高
校的5个城市之一。
如今,襄阳与“双一流”高校武汉理工大学签署协议,共建武汉理工大学专业学位研究
生培养模式改革襄阳示范区,将于2022年9月正式运行。
武汉理工大学是教育部和交通运输部、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共建高校,据其官网介绍,
该校是教育部直属高校中为建材建工、交通、汽车三大行业培养人才规模最大的学校。
慕名来襄阳旅游的人,还会惊讶地发现襄阳是一座汽车之城。改革开放后,原第二汽车
制造厂在襄阳开辟第二基地,当时称“二汽襄樊基地”。2019年襄阳在全国347个地级市
GDP排行榜上位居46名,汽车产业功不可没。
凉热
名城名校互相成就,大学已不再是象牙塔,未来需要在与区域经济科技的深度交融中去
发展。
霍金在《我的简史》中提到,德国人和英国人在“二战”期间有一个不成文约定,即不
轰炸对方的著名大学城,可见大学对一座城市的重要性。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向中国新闻周刊指出,高等教育与城市发展关系紧密
,首先是大学带动了城市人力资源的高效发展,包括人才引流、人才培养以及用人的环
境。
再者是对经济,任何一所高校都是一个资源的消费者,同时也是一个资源的聚集者,而
且高校这个资源,又跟科技等其他因素有直接相关性。
中国人民大学评价研究中心主任周光礼此前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表示,对城市来
说,产业要转型升级,现在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一座城市的发展都建立在知识创新的基
础上,有大学才会有知识创新。在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
联会越来越紧密。
作为高等教育的塔尖,“双一流”是一张流动的船票,当初设计的初衷,就是为了改变
985、211高校固定不变的局面,今后有进有出。简而言之,大家都有获得船票的机会。
储朝晖指出,“双一流”高校作为整个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能够发挥多重效应,但是
这个多重效应怎样去发挥以及怎样去利用,还是应该本着一个实事求是的态度。如果边
界或尺度把握不好,就有可能形成各大城市一哄而上的效应。
就“双一流”本身来讲,它是一个全国性的高校建设项目,而非一个由各个城市来建设
的项目,它有特定的范畴与内容。如果是各个城市配合“双一流”项目做一些工作,储
朝晖认为是正常的。
再者,“双一流”建设是整个高校建设的一部分,高校如何建设的实际内容其实远远大
于“双一流”建设。可能再过20年回过头看,一所没有参与“双一流”建设的高校有可
能成为社会上经得起时间检验的大学,而很多参与了“双一流”建设的高校未必能够经
得起时间的检验。
储朝晖认为,理性客观地看待“双一流”建设,不要任意地把它扩散化,本身就是一个
科学的态度。如果连这种态度都没有,大学也不可能发展好,更谈不上去实现“双一流
”。
--
FROM 113.102.160.*
的确靠钱堆
【 在 PlayerUnkwn (’s Battlegrounds) 的大作中提到: 】
: 进入2021年,高等教育也顺势迈入“十四五”规划阶段。建设“双一流”自然是重头戏
: ,有不少城市发布了自家的部署构想。
: 比如在“十四五”期间,深圳力推深圳大学、南方科技大学创建“双一流”,镇江力挺
: ...................
--
FROM 60.26.149.*
难怪现在的官员商人学历越来越高:能力这么强,不能没有文凭
--
FROM 113.46.234.*
寨大可以自己搞个996工程,宇宙独一份
【 在 PlayerUnkwn 的大作中提到: 】
: 进入2021年,高等教育也顺势迈入“十四五”规划阶段。建设“双一流”自然是重头戏
: ,有不少城市发布了自家的部署构想。
:
: ....................
- 来自「最水木 for iPhone Xr」
--
FROM 110.5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