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复旦大学本地生源比例高 10个学生中6个上海人
2005年上海市第一批本科重点院校录取工作已经完成,各校录取通知书开始发往全国各地。但是,我们惊奇地发现,包括复旦、交大、同济在内的上海市全国本科重点院校,其上海生源超过了其他全国各地生源总和。
今年,复旦大学本科招生计划总数3400人,外地生源总数1253人,占36.9%,而上海本地生源比例达63.1%。"全国名牌"理应"聚天下英才而育之",如今却成了"聚本地生源而育之"的"地方名牌"。
如果一所面向全国招生的重点高校,在学校所在地的招生数超过一半,它会不会逐步演变成"地方名牌大学"? 这样的招生政策是否公平?招生"本地化"会不会影响培养质量和学校发展?
--
FROM 111.201.19.*
现在每年600
【 在 justgan 的大作中提到: 】
: 2005年上海市第一批本科重点院校录取工作已经完成,各校录取通知书开始发往全国各地。但是,我们惊奇地发现,包括复旦、交大、同济在内的上海市全国本科重点院校,其上海生源超过了其他全国各地生源总和。
:
: 今年,复旦大学本科招生计划总数3400人,外地生源总数1253人,占36.9%,而上海本地生源比例达63.1%。"全国名牌"理应"聚天下英才而育之",如今却成了"聚本地生源而育之"的"地方名牌"。
:
: 如果一所面向全国招生的重点高校,在学校所在地的招生数超过一半,它会不会逐步演变成"地方名牌大学"? 这样的招生政策是否公平?招生"本地化"会不会影响培养质量和学校发展?
--
FROM 117.135.86.*
造谣啊,复旦本地比例不超过30%
--
FROM 220.207.86.*
少废话,上海老百姓养的大学不招本地人,招国际友人;反正复旦的吃财政饭,毛都不会,搬到你老家,你老家父母官,纳税人来养复旦,怎么样?
【 在 justgan 的大作中提到: 】
: 2005年上海市第一批本科重点院校录取工作已经完成,各校录取通知书开始发往全国各地。但是,我们惊奇地发现,包括复旦、交大、同济在内的上海市全国本科重点院校,其上海生源超过了其他全国各地生源总和。
: 今年,复旦大学本科招生计划总数3400人,外地生源总数1253人,占36.9%,而上海本地生源比例达63.1%。"全国名牌"理应"聚天下英才而育之",如今却成了"聚本地生源而育之"的"地方名牌"。
: 如果一所面向全国招生的重点高校,在学校所在地的招生数超过一半,它会不会逐步演变成"地方名牌大学"? 这样的招生政策是否公平?招生"本地化"会不会影响培养质量和学校发展?
--
FROM 183.195.54.*
拿2005年数据来说事,是不是NC?
2005年北京房价多少钱一平?
2005年生个娃,现在都快读大学了。
--
修改:tigerling FROM 122.226.188.*
FROM 122.226.188.*
牛逼
【 在 justgan (justgan) 的大作中提到: 】
: 2005年上海市第一批本科重点院校录取工作已经完成,各校录取通知书开始发往全国各地。但是,我们惊奇地发现,包括复旦、交大、同济在内的上海市全国本科重点院校,其上海生源超过了其他全国各地生源总和。
: 今年,复旦大学本科招生计划总数3400人,外地生源总数1253人,占36.9%,而上海本地生源比例达63.1%。"全国名牌"理应"聚天下英才而育之",如今却成了"聚本地生源而育之"的"地方名牌"。
: 如果一所面向全国招生的重点高校,在学校所在地的招生数超过一半,它会不会逐步演变成"地方名牌大学"? 这样的招生政策是否公平?招生"本地化"会不会影响培养质量和学校发展?
: ...................
--
FROM 60.26.141.*
乱放屁瞎扯蛋,上海四所985这15年来本地生源都被打压,从来没有超过50%。
2005年,本科生3400名,其中上海1490名;
2006年,本科生3300名,其中上海1490名;
2007年,本科生3350名,其中上海1490名;
2008年,本科生3100名,其中上海1300名;
2009年,本科生3000名,其中上海1000名;
2010年,本科生3000名,其中上海1000名;
2011年,本科生2840名,其中上海851名;
2012年,本科生2860名,其中上海796名;
2013年,本科生2900名,其中上海633名;
【 在 justgan 的大作中提到: 】
: 2005年上海市第一批本科重点院校录取工作已经完成,各校录取通知书开始发往全国各地。但是,我们惊奇地发现,包括复旦、交大、同济在内的上海市全国本科重点院校,其上海生源超过了其他全国各地生源总和。
: 今年,复旦大学本科招生计划总数3400人,外地生源总数1253人,占36.9%,而上海本地生源比例达63.1%。"全国名牌"理应"聚天下英才而育之",如今却成了"聚本地生源而育之"的"地方名牌"。
: 如果一所面向全国招生的重点高校,在学校所在地的招生数超过一半,它会不会逐步演变成"地方名牌大学"? 这样的招生政策是否公平?招生"本地化"会不会影响培养质量和学校发展?
--
FROM 222.66.117.*
【 在 McDonnell 的大作中提到: 】
: 少废话,上海老百姓养的大学不招本地人,招国际友人;反正复旦的吃财政饭,毛都不会,搬到你老家,你老家父母官,纳税人来养复旦,怎么样?
这话说的。吃上海的财政饭就要招这么多本地生源,上海不是全国人民赞助起来的吗? 要你这么说,你们也都少废话,北京是是吃政策饭咋啦(实际上北京啥饭都没吃着,除了top2,其他985在京招生人数都tmd很少)。
--
FROM 111.197.114.*
问题是上海财政自给率高,给中央钱的地方,不是拿转移支付的,是转移支付别的地方的。
我本人又不喜欢吃财政饭水论文的复旦交大,他们搬走,老百姓负担就少了,我很开心。
北京财政养北京的大学,很合理。
【 在 beanspower 的大作中提到: 】
:
: 这话说的。吃上海的财政饭就要招这么多本地生源,上海不是全国人民赞助起来的吗? 要你这么说,你们也都少废话,北京是是吃政策饭咋啦(实际上北京啥饭都没吃着,除了top2,其他985在京招生人数都tmd很少)。
--
FROM 183.195.53.*
【 在 McDonnell 的大作中提到: 】
: 问题是上海财政自给率高,给中央钱的地方,不是拿转移支付的,是转移支付别的地方的。
: 我本人又不喜欢吃财政饭水论文的复旦交大,他们搬走,老百姓负担就少了,我很开心。
: 北京财政养北京的大学,很合理。
财政自给率高就可以随便搞吗? 你是看不起甘肃内蒙黑龙江的人民吗? 你们不是叫嚣着要和北京一起统考吗,这会想凑到一起搞平均了? 为什么不把财政和甘肃内蒙黑龙江人民平均一下?
--
FROM 111.197.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