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北京高考比外地难多了
【 在 lixianghui 的大作中提到: 】
: 那,到底哪个简单呢?
:
举个简单的例子,不一定正确,但是这个道理。
运动员的孩子(这个有一定概率会遗传)上普通学校,一周两节体育课。普通孩子上体校,一天四节体育课,培养三年,最后考体育,谁会成绩好一些?
如果运动员的孩子也上体校,估计大概率会不一样。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地方要求三年学籍才能高考的原因。其实高考的科目大部分对以后的大学和工作影响不大。大学班里毕业时成绩最好的一部分人往往和入学成绩最高的一部分人重叠度不高。
中考其实也是这个道理,所以很多中学的2+4班成功的原因,为学生省去中考复习的时间,多一些高中学习时间,用四年拼三年,虽然总体时间没有延长,但高考的2+4班一般都比3+3要好的原因。(当然2+4的生源也都不错)
像衡中这样通过中考掐尖的,表面上看是管理严苛,实质上是延长高中学习时间,虽然都是3年高中,但学习时长已经相当于别的学校的4年-5年了,加上师资等因素,确实容易形成碾压,再用成绩吸引更好的生源,形成循环。但这种模式对学生和家长都不友好,容易招骂。没有竞争还好,一旦有了其他选择,优质生源会有其他更好的选择,模式不可持续。北京也有几所这么管理的学校,虽然成绩不错,但都不突出。
--
修改:foto707 FROM 61.148.206.*
FROM 61.148.206.*
【 在 lixianghui 的大作中提到: 】
: 北京这几所成绩不突出的原因是什么呢?招不到好学生?
:
客观上北京学校多,录取率高,北京的院校除了前边那几所,中间部分的在北京就业情况差异不大。
主观上,这些学校也拿不到好的老师和口碑(北京是公立校的天下,同等待遇下,老师的付出太多了),北京孩子家里有房,又有户口,大部分学生和家长没必要为了那10分20分的把自己压榨到极致,用脚投票的结果。
--
修改:foto707 FROM 61.148.206.*
FROM 61.148.206.*
【 在 lixianghui 的大作中提到: 】
: 那,为什么有鸡娃一说呢?总感觉有点矛盾。
:
鸡娃是保下限,想上限,毕竟幼儿园看着孩子都可以上清北。等到高中,都定型了,家长的知识也大概率帮不了忙了,主要任务就是多做饭,少说话了。有几个高中鸡娃的。
--
FROM 61.148.206.*
【 在 lixianghui 的大作中提到: 】
: 我觉得不鸡并不会影响下限和上限啊,可能我的感觉不对。
:
现在鸡娃大都是以高考为最终目的。高考考什么,就把哪个学好。升初中以前,小学和幼儿园孩子空余时间较多,首先鸡英语,最好小学毕业,能达到高中水平,半母语化,这个只要有钱,最简单。省去了初高中大量的学习英语时间,还一直可以持续性的压倒优势,不会过时。其次是奥数,只要孩子智商中等,多学几年奥数不一定能拿什么奖,但在班里数学成绩肯定一直可以不错的,加上奥数有超前部分,部分初中和高中的知识都讲了,到时学的更轻松。语文大家都差距不大,小升初时孩子的综合优势一下就出来了。DZ的孩子为什么都看奥数英语,不是因为这个能体现智力,而是孩子已经有两门是高分了,在初高中可以腾出更多时间去学习其他科目,而且因为成绩好,更有信心和意愿去学。比起那些盲盒,获胜的概率肯定会大。不过初高中数学知识需要更新和加深,许多鸡娃跟不上,就慢慢淘汰了。只剩下那些既优秀又有基础的。初中利用英语空出来的时间。在维持奥数基础上,再学一门其他竞赛课程或突击加深奥数竞赛,大概率到上高中时,已经学完了两三门高考课程。利用高中三年或四年(2+4)主要学习三门课程,学过的三门跟着学即可,同样是课下时间学习三科大概率会优于学习六科,最后高考成绩肯定不会差。其中有特长,偏科的走竞赛,平均不突出的走高考。就出现了各种优质人才。当然没有绝对的,孩子是天才,到哪里都厉害,孩子智商有问题,鸡也没用。但大部分孩子都是中等的。不鸡娃等于开盲盒,相对于鸡娃的有准备的,不确定性太大。鸡娃的意义个人理解,欢迎指正
--
修改:foto707 FROM 61.148.206.*
FROM 61.148.206.*
【 在 op1qtz 的大作中提到: 】
: 你的逻辑很清晰啊,真是个聪明人
:
都是大家传授的经验
--
FROM 61.148.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