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结论:
1. 交大分家过程中上海部分的学生当选两院院士18位、西安部分学生当选两院院士10位。上海部分以工程院院士为主,西安部分科学院院士与工程院院士差不多相当。
交通大学在西迁过程中,“交通大学上海校区、交通大学上海部分、上海交通大学”在读的学生中,毕业后当选科学院院士3位、工程院院士15位;
“交通大学西安部分、西安交通大学”在读的学生中,毕业后当选科学院院士4位、工程院院士6位。
2. 交通大学西迁过程中,大师级师资基本上都留在了上海了,三级教授大部份去了西安,一二三级教授中,留在上海29位,去西安25位,西迁成都3位;
3. 截止1959年7月,上海交通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独立建校,3位学部委员,7位系主任,57位一二三级教授去了那里呢?进行详细统计如下:
学部委员:3位中科院学部委员全部留在在上海
系主任:上海4人,西安2人,成都1人
一级教授:上海6人,西安2人,成都0人
二级教授:上海15人, 西安9人,成都3人
三级教授:上海7人,西安12人,成都0人
合计一二三级教授:28位留在上海,24位去了西安,3位去了成都
他们的名单如下:
学部委员:程孝刚(上海),周志宏 (上海),朱物华(上海)
系主任:造船工程系主任李永庆(上海),机械制造系主任周志宏(上海),动力机械系主任朱麟五(上海)、运输起重机械制造系主任程孝刚(上海)、电工器材制造系主任钟兆琳(西安)、电力工程系主任严晙(西安)、电讯工程系主任周玉坤(成都)
一级教授:程孝刚(上海), 陈大燮(西安),钟兆琳 (西安),朱公瑾(上海),周 铭(上海),周志宏 (上海),陈石英(上海),朱物华(上海),
二级教授:朱麟五(上海),吴之凤(上海),沈三多(西安),郑兆益(上海),贝季瑶(上海),楼鸿棣(上海),严晙(西安),单基亁(上海),张钟俊(上海),程褔秀(上海),陈季丹(西安),黄席椿(西安),张煦(成都),周玉坤(成都),沈尚贤(西安), 陈湖(成都),金慤(上海),赵富鑫(西安),张鸿(西安),周惠久(西安),王公衡(上海),薛绍清(上海),李永庆(上海), 杨槱(上海),杨仁杰(上海), 殷大钧(西安), 孙増光(上海), 毕仲翰(上海)上海15人, 西安10人,成都3人
三级教授: 郑家俊(上海),罗致睿(上海),孙成璠 (西安),张寰镜(西安), 顾崇衔 (西安),张景贤(西安), 陆振国(西安), 陈学俊(西安), 刘美荫(西安),吴之凤(西安),冯棡(西安),朱城(西安), 唐济楫(上海), 熊树人(上海),雷新陶(上海), 孟 侃(上海), 归绍升(上海) ,吴有荣(西安),袁轶群(西安),江宏俊(西安)上海7人,西安14人,成都0人
备注:黄席椿先生在1956年随电讯工程系援建电子科技大学,1957年回到交通大学上海部分复建无线电工程系并担任交大西安部分(西安交通大学)无线电工程系首任系主任,1958年举家西迁
4. 交通大学西迁过程中,上海交通大学得到1955年年底交通大学的造船工程系、运输起重机械系的全部,电工器材制造系、电力工程系和机械制造系的一半左右。西安交通大学得到1955年年底交通大学的动力机械系全部、电工器材制造系、电力工程系和机械制造系的一半左右。电子科技大学得到1955年年底交通大学得到电讯工程系。
5. 交通大学西迁过程中,行政人员不包括造船工程系,留上海268人(54%),西迁西安224人(46%)
6. 交通大学西迁过程中,7个系的师资留在上海218人(57%),西迁西安163人(43%),其中教授18人,副教授3人,讲师47人,助教95人。没有上课资格的助教占西迁教师的58%。
7. 交通大学西迁过程中,基础部教师留上海62人(41%),迁西安88人(59%),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2人,讲师16人,助教64人,没有上课资格的助教占西迁教师的73%。公共课,留上海25人(22%),迁西安90人(78%),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3人,讲师和教员21人,助教65人,没有上课资格的助教占西迁教师的72%。从人数上讲基础部教师大部分西迁西安,公共课教师主体西迁西安了。
据西安交通大学官方报道54、55、56三届留校毕业生和未婚教师全部西迁。留在上海应该只有造船工程系和运输起重系两个没有参与西迁的系有助教留下,机械制造系、电工器材系和电力工程系应该都是教授、副教授为主了。由于55级和56级低年级学生大部分在56年8月西迁西安,基础部大部分和公共课主体部分都西迁西安。
--
修改:dreamdragon FROM 114.233.222.*
FROM 114.233.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