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知乎
唐代。全国一张卷,但是呢,各地招生名额不一样。首都长安一个城有时候就几十上百个名额,边远省份往往才两到三个。柳宗元就说过:“京兆尹岁贡秀才,常与百郡相抗。”京城一个地方的秀才比全国加起来还多,可见政策倾斜到什么程度。
宋代。还是全国一张卷,各地招生名额也尽量平均分配,不搞特殊化。但是呢,南方人越来越发现招生名额不够用:江浙读书人多,年年几千考生,名额只有几十个;北方一个省考生就几百,名额还是几十个。同样是录取,结果边疆只考400分江浙要考740分。为此,欧阳修和司马光大吵了一架,高考这么搞,“使有艺者屈落,无艺者滥得”。不公平呀!
明代。一开始依然全国一张卷,而且也不搞名额分配,统一录取。但问题来了,南方人读书厉害,年年都是南方人霸榜,北方人没几个,有一年甚至一个北方人也没有。这下轮到北方人不干了,一直闹到朱元璋那里,太祖皇帝大笔一挥:主考官砍头!重考!这就是著名的“南北榜案”。明代后来就再没搞过全国一张卷,分区命题,分区录取。
清代。继续分区命题,继续名额分配。不过呢,灵活分配招生名额,每年根据各省考生数量适当调整,尽量保证各地录取率都差不多。制度虽然如此,但真正实施起来困难多多,年年科举也闹出来不少问题。就这样直到大清亡了,科举废除。清代吸取前朝历代教训,为科举吵架的闹事的总算是不太多。
所以当下高考各种现象问题其实和唐宋明清历朝历代基本没差,你能想到的各种问题各种办法其实都被古人讨论过乃至实施过。不夸张的讲,高考公平这一问题,已经困扰了国人上千年。究其原因在于教育永远是“资源”,而资源永远稀缺。只要存在稀缺,公平问题就永远不会彻底解决。过去一千年这样,未来一千年估计还是这样。若从根本解决问题,只有教育这块蛋糕大到人人努力踮起脚尖都有份,而不是追求绝对公平的分蛋糕方式。但是,愈发相对公平的分蛋糕方式,是解决目前蛋糕太小行之有效的办法。
【 在 ssava () 的大作中提到: 】
: 为什么要分省录取?考多少就上什么学校,公平合理。
: 国家可以每年给低分地区的中小学教师加工资,以公共手段促进教育公平,但不能以考生为代价。
--
FROM 115.183.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