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了,标题确实有点失水准了,内容非常有深度,各种矛盾点的分析不管数据如何,逻辑是很清晰的,也确实看到了最真实的痛点,提出的方案别出心裁,值得借鉴
【 在 PlayerUnkwn 的大作中提到: 】
:
: 最新的数据显示,清华和北大两所学校的毕业“留京率”,创下了1994年取消“包分配
: ”政策以来的新低。
:
: 据统计,2019年,北大本科生留京率已经从2013年的71.79%跌到16.07%,而清华本科生
: 的留京率从30.7%跌到了18.2%。关于清北本科生为何“逃离北京”,相关的讨论已经很
: 多了,我们今天只谈一个具体问题,清北(乃至全国所有名校)毕业生子女,为何在北
: 京面临普遍的教育焦虑。其实,北京的中小学教育,有许多全国其他城市所没有的怪现
: 象。其中最有趣的现象是,海淀区的幼升小“鸡娃”的程度高居全国之冠,恨不得5岁小
: 孩儿就能达到外地初中生的英语水平(仅举例,其他学科也差不多)。但北京市的中考
: 和高考,又比全国其他所有省市都简单,高考录取率(尤其是985/211录取率)又远远高
: 于其他省份。于是我们就看到不同人群之间长期不绝的口水仗。
:
: 过去高考“全国一张卷”的时候,北京考生的录取分数明显低于周边省份。现在,北京
: 考生进某一高校的分数,大体跟其他省份的人差不多(但由于北京的试题明显更简单)
: ,因此其他省份的人觉得“北京有特权,北京占了便宜”,而且“北京有特权”还导致
: 北京的户籍门槛高企,并且至今仍不允许无户籍的外地常住居民子弟在京高考。
:
: 而北京市民却有另一番抱怨。在分省录取制度之下,北京的985录取率再高,北京985的
: 绝对录取名额仍然只相当于全国985录取总名额的10%甚至5%以下,但由于即使保守估计
: 全国也有20%以上的985毕业生选择在京工作,对985毕业生子女而言,这意味着绝大多数
: 人的学校会低于自己的父母,这在经历了数十年发展主义、进步主义和快速扩招的名校
: 毕业生看来是难以接受的。这实际上导致北京的升学竞争,尤其是在幼升小、小升初阶
: 段极其激烈,也让北京家长和小孩儿苦不堪言。
:
: 教育问题门槛不高,但人们的讨论往往诉诸情绪化。面对两种矛盾对立的观点,人们往
: 往会认为一方是对的而另一方是错的,进而大量使用效率/公平或者“既得利益/利益受
: 损者”的二元对立框架,强行得出结论。
:
: 前段时间,郝景芳的一篇《内卷、凡尔赛、“普通孩子”——你没看清的是什么》,对
: 这个问题有非常清晰的探讨。但她的结论我却并不那么认可——“大城市资源的丰富程
: 度,赶不上优秀人才的积累程度。”,这是京沪家长痛苦的源头。而她又问道:”那么
: ,能不能减少小地方的名额,增加大城市名额呢?你几乎要嚎叫了!“这不公平!大城
: 市汇集了这么多优秀人才,但升学率不升,这不是歧视优秀人才吗?!”
:
: 她的答案也很简单:“曾经国家平均分配的名额,未来还将平均分配。如果国家不贯彻
: 这个原则,曾经的你就没法成功,北京城至今仍然会是八旗后代的领地。你必须感谢这
: 个政策。但是,这就意味着,当你成为了精英人士,就得接受后代没有你的优势大。平
: 均政策就是为了打消优势。你曾努力一辈子获得的优势,恰恰就是政策想要消去的部分
: 。”
:
: 在她看来,北京的家长还是“认命”吧。但在现实生活中,谁又甘心呢?所以北京城里
: 的家长和学生继续“内卷”,该“鸡娃”的继续“鸡娃”,鸡汤并不能解决问题,也不
: 能缓解焦虑。
:
: 社会公平和社会流动,当然是我们这个社会赖以生存的基石。如果在中国,名校中的大
: 多数学生都是名校精英子弟,社会当然要出大问题。但因为你是名校精英的子弟,你就
: 必须比其他非名校精英的子女承受更低的名校录取率,这就真的合理吗?
:
: 我们应当承认,从总体而言,北京、上海这样地方以“名校二代”为主学生,从整体上
: 是要比其他地区的学生更精英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京沪学生的实际录取率反而低于
: 其他地区,对于整个国家来说是要承受一部分效率损失的。当今时代,人才和创新是竞
: 争的关键胜负手,对生源优秀地区的学生的录取名额划出“上限”,绝不是最优的选择
: 。
:
: 问题出在哪里?说白了,就是出在分省录取制度上。我多次说过,分析中国的城市格局
: ,经济地理,教育体系,有一个极为重要的分水岭年份,就是1994年,那一年“取消包
: 分配”,这一件事的影响被很多人低估了,甚至很多人忽略了。
:
: 比如这句“曾经平均分配的名额,未来还将平均分配”,就大可质疑。无论是录取人数
: ,还是录取率,985/211/本科乃至全体的分省数字都是极不均衡的,从来就没有什么“
: 平均分配”。现在这帮从外地考进北京上海名校并且留在北京上海的新移民,他们当年
: 考进自己的大学,可比分数都是远远高于他们在京沪本地的同学的。
:
: 北京上海历史上的超高录取率,有没有让本地人“占过便宜”?当然有。1994年以前,
: 大学毕业是包分配的,所以你无论是不是在北京上学,毕业的时候能不能留京,根本不
: 是你自己决定的。外地高校毕业的,分配到北京工作的比例就更低。所以,当时北京上
: 海居民中,名校生的绝对比例并不高。基本上直至本世纪前十年,在京沪参加高考的考
: 生,父母还是基于土著或者“大学毕业包分配”这两种原因到京沪的,并没有比全国其
: 他地方的父母“精英”到哪里去。在那种情况下,京沪相较其他地区极高的录取率,当
: 地考生基本上是赚的。
:
: 1994年取消“包分配”之后,名校大学生迅速涌入京沪深穗和强二线城市。大城市聚集
: 精英的比例开始显著高于其他城市,导致精英子女数量增长远远快于大城市所得到的名
: 校名额指标,事实上至少在2015年前后(1997年出生的孩子这一年高考),京沪表面上
: 的“高录取率”,对“名校精英子女”的价值,已经被“名校精英扎堆”的现象抵消了
: 。
:
: 需要注意的是,从1994年到2010年前后,北京和上海都在经历“狂飙突进”,这期间名
: 校毕业生涌入京沪的规模非常大。且不说2010年以后名校精英“进京”“进沪”的趋势
: 是否有所弱化,至少这一波人的子女,参加高考的高峰期会一直延续到三十年代。现在
: 北京教育已经如此“内卷”,到三十年代北京“名校精英子女”实际录取率远低于全国
: 的问题,将会比现在严重得多。
:
: 简单以“社会公平”“社会流动”来讨论这个问题是不够的。这个问题背后的深层次矛
: 盾是,相对自由的人口迁徙和高度计划的分省招生制度之间的矛盾。分省招生制度是一
: 个高度计划的制度,它本身是和计划经济体制绑定的,建立这个制度的基础是它既管大
: 学生“从哪来”,又管大学生“向哪里去”,是“两头计划”。而1994年以后,后端大
: 学生“向哪里去”的计划没有了,前端大学生“从哪里来”却管得死死的,才成为大城
: 市教育“军备竞赛”不断升级的原因。
:
: 针对这个问题,有人提出的解法是,改成“全国统一高考”,一张卷子,一条分数线拉
: 平。你不是说北京上海学生的家长牛逼吗,小孩儿相对聪明吗,那一张卷子的结果不是
: 他们就脱颖而出了吗?
:
: 显然,现行的高考卷子并不可能实现这个结果。我国现在的高考虽然是个“选拔性考试
: ”,但是它的难度却是相对固定的,它命题的范围只能是教学大纲(实际上也就是“考
: 纲”)。高考不能考“超纲”的东西。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开始提“减负”开始,“减
: 负”就等同于“降低难度”,最后的结果是大纲越来越简单,考题越来越简单。但是由
: 于录取率就是这么低,你考题再怎么简单,也是为了把人选出来,最后的结果,从中考
: 到高考,考试对智力和创造力的要求实际上是逐渐降低的,但对容错率的要求却越来越
: 苛刻。你的脑子聪明,能做出更难的题,诶,这不重要,根本没那么难的题目。升学竞
: 争的关键变成你到底对题型有没有形成条件反射和肌肉记忆,本来应该拼脑力,现在变
: 成拼体力。在这种情况下,题海战术必定有效,全国一张卷的结果,必然是全国“衡水
: 化”。
:
: 但其实,选拔性考试原本是有另一种路径的。如果取消考纲,允许考试上难度,让选拔
: 性考试的难度远远高于全社会通过“题海战术”能够Cover的范畴,“题海战术”就失效
: 了。上世纪八十年代,高考试题的难度,尤其是数理化的难度是非常高的,但那时候补
: 习之类的东西基本没有,上难度的结果,就是高考能够把全社会最聪明的脑子选出来。
: 因为你根本没有“题海”可押宝,很多题目的难度,甚至一般水平的老师都做不出来,
: 怎么给你灌输呢?
:
: 现在的北京,正好出现了一种非常尴尬的倒挂。由于北京高考的总体录取率仍然是高的
: ,但北京高中名校的招生名额就控得很死,所以基本上你进了好的高中就等于上了进好
: 大学的保险。中考相对而言难度又不是那么大,初中的时候哪些学校能够更精细地管理
: 更有经验地培训谁在中考胜算就大。最后的结果是,高考的竞争压力不如中考,中考的
: 竞争压力传导到小升初,所有的家长卯足了劲,都是为了进好小学,好初中。
:
: 由于幼儿园和小学课程太简单,无论如何都无法设计出具有选拔性功能的考试,于是进
: 好小学和好初中的过程就只能“另辟途径”。没有升学考试不要紧,看看你剑桥英语的
: 证书到几级了,以前“禁奥令”之前直接看你奥数成绩。选拔性考试时点的实际提前,
: 把北京(尤其是海淀)的家长和小孩儿折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不夸张地说,如果把
: 全国小学毕业生拉平在一起考语数外,海淀区的小孩儿绝对吊打同年龄其他任何省份任
: 何城市的(包括衡水)。
:
: 这样的机制设计导致了什么问题呢?第一,选拔性考试越前置,和学生本身的资质关系
: 越小,和家长的投入乃至能不能买学区房这些经济因素的影响就越大。搞“禁奥令”之
: 类的,又不得不引入各种“综合素质”的测试,只会对普通家庭的小孩儿更加不利。这
: 在北京这样的城市内部也造成了极大的不公平。第二,选拔性考试前置,大量小孩儿牺
: 牲了许多休息和娱乐的时间才成为“牛娃”,在接下来的整个中学教育期间却要面对最
: 终一场难度不大的高考,这其实是对12岁-18岁这个学习黄金期的浪费。
:
: 很多人早就提出过,从长期来看要实行“全面自主招生”,乃至于扩大优质高等教育供
: 给等等一系列“治本之策”,这都不在本文讨论范畴之内。即使在当下,我们有没有解
: ?
:
: 在笔者看来,北京家长和外地家长的抱怨并不只是一个绝对的“零和博弈”,这个问题
: 并不是完全无解的。我们能不能让效率的归效率,让公平的归公平?
:
: 一些城市,一些家长有为孩子提供更精英的教育的条件。他们可以在中小学阶段就参与
: 大学生的实验课题,可以读许多许多的课外书,可以“行万里路”……考试真的完全不
: 能体现这些吗?现在的高中历史的考点才多少,而世界历史和中国历史的核心史实是这
: 些考点的多少倍?如果考试的范围是“世界历史和中国历史”,而不是“高中历史考纲
: ”,衡水的考生是肯定没办法和北京上海看过许多课外书的考生相比的。
:
: 众所周知,在欧美有“大学先修课”的概念。虽然说外国中学生整体上数理化难度不如
: 我们,但是真的对相关学科有兴趣有天赋的牛娃,高中就开始上大学课程,并不受到高
: 中低难度的影响。而在我国陷入了两个极端,你除非是极个别的能够通过奥赛保送的学
: 生,其他学生只能够走围着考纲题海考山这一条路,每天在有限的知识点里不断重复,
: 也没有机会去探索更多更高难度的知识。
:
: 固定考纲的考试,能够最大限度地保证全社会在起跑线上的公平。但更高难度更高区分
: 度甚至不设考纲的考试,能够最大限度地选出最聪明且最有潜力的学生。
:
: 前些年,香港大学本科在内地招生最火的时候,就能很明显地看出来大城市学生的优势
: 。因为港大等学校是用英语面试,所以最终在内地录取的学生大都是北京、上海、南京
: 等大城市的学生。用英语面试,并且讨论社会议题,本质上是什么?就是考试“上难度
: ”,这种难度就是题海战术覆盖不了的那种难度,这对精英家庭的子女就会有利很多。
:
: 我们能不能在现有高考制度之外,成立一个真正的“高水平大学联合招生考试”?(大
: 致是211及以上的学校才能参加)这个联考的难度可以远远高于高考,达到现在的题海式
: “内卷”所完全不能解决的程度。
:
: 联考可以全国一张卷,一条分数线拉通录取,现行的高考继续保留分省录取制度。所有
: 参加联考的高校,拿出一部分名额(学校越好,比例可以越高,比如C9可以80%的招生通
: 过联考,一般985可能50%靠联考招,一般211通过联考招生的比例控制在15%-25%)在联
: 考里录取,其他名额继续留给分省录取的正常高考考生。对于联考考生而言,全国是一
: 张卷子一条分数线,也并不存在在地域上是否公平的问题(但在客观上可以给京沪这些
: 大城市的名校二代考生更多机会,让他们突破原本框得死死的录取名额上限);而对于
: 高考考生而言,绝大多数高校的绝大多数名额仍然属于他们(包括绝大多数参加联考的
: 学校仍然保留很多名额给他们),而且要实行更严格的均衡录取,即原985/211的高校的
: 全国各省份录取率基本拉平,省与省之间即使题目、生源不具可比性,但在录取率上的
: 巨大差距抹平了。
:
: 分省录取的反对者认为,不同省份生源质量不同,录取率拉平不公平。分省录取的支持
: 者则认为,如果录取分数线全国拉平,生源质量较差/考试能力差省份的人就考不上好大
: 学了。如果实行这种“联考”+“高考”的制度,正好从两方面都说得通。不同省份生源
: 质量不同,已经体现在联考里,生源较好的省份已经通过联考得到了相对更多的名额;
: 而除联考之外的名额按照录取率拉平,保证了生源较差的省份也有人能考上好大学,并
: 且补偿了“单一分数线”带来的受客观条件(如教学质量)等原因带来的地域不公平。
: 纵然不是最优解,也的确是一个可资参考的思路。
:
: 既然分省录取制度的支持者认为,分省录取就是为了公平,那就让分省录取公平到底。
: 如果教育部出台刚性规定,211以上大学报的分省招生计划必须保证全国各省录取率基本
: 拉平,那么北京市5万考生假如是5000个名校名额,6万考生就是6000个,录取率始终不
: 变,那么让不让外来常住居民参加高考,让不让外来常住居民落户,还有什么区别呢?
: 全国各省录取率根据高考参考人数实现全国拉平,会彻底解决“高考移民”问题,因为
: 你怎么移,你的名额都出在自己身上。
:
: 以前有的城市原住民认为,我一旦开放“异地高考”,会导致原本的名校名额被“稀释
: ”,要是这样搞,自然就不存在了。当然,如果照我这上面这么干,北京上海这样的城
: 市的985/211录取率在分省录取名额部分会骤降,但是由于联考招生没有了分省名额限制
: ,这些城市通过联考获得的新增名校生名额,大概率可以完全抵消录取率下降带来的名
: 校生名额减少。由于联考招生越多的学校,是越好的学校,所以在这些城市整体上名校
: 的学生数量不变的情况下,整体上就读的学校还变好了,联考的高难度还同时带动了整
: 个中学阶段精英教育质量的大跃升,岂不一举多得?
:
: --
发自「今日水木 on iOS」
--
FROM 223.10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