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为什么长三角地区饮食上不嗜辣?
OK
那就还是回到摄入量
北边摄入量比南边多一些,也回应了南甜北咸的老话,当然近些年南北都有减少的趋势,还是超过推荐标准的
代盐其实更是需求
【 在 bocaj 的大作中提到: 】
: 研究表明尿钠水平在在推荐量两倍也就是20g每日水平以下,与摄入量基本无关。健康人群(主要是肾功能正常)不会因为摄入量多少,而改变尿钠检测值。如果尿钠值异常增加,基本提示的肾功能异常,而不是吃咸了……各地健康人群尿钠水平本就不同,其与地理环境相关性研究有很多论文。
: 【 在 randomh 的大作中提到: 】
: : 两张图有相关性
: ....................
- 来自「最水木 for iPhone13,4」
--
FROM 223.104.210.*
采来怎么用?后面还跟着一句代胡椒呢
湖广填四川是个宏大的历史进程,也不仅仅是湖广人过去
清末《成都通览》曾描述“现今之成都人,原籍皆外省人”;其中,湖北15%,湖南10%,河南、山东5%,陕西10%,云南、贵州15%,江西15%,安徽5%,江苏、浙江10%,广东、广西10%,福建、山西、甘肃5%。
【 在 bocaj 的大作中提到: 】
: 注意,原文是"人多采用",如果为假,没有讨论的必要,如果是真,那么不可能指食用。你说的没有大规模,跟人家字面意思已经不符。至于该记录的番椒是否后来的辣椒,学者有专门文章,明确结论,你可以不采信。
: 你对于我举的贵州地方志首次记载辣椒的史料,不要主观臆断,不顾基本历史进程。首先这条贵州地方志首次记录已经是康熙六十一年,湖广填四川高峰时期是康熙三四十年。后面人数根本不能和高峰期相比。其次,直至康熙六十一年的这条史料依旧认为辣椒是药,且只说土苗有代盐的行为,也就是汉人没有。即便是之后还有少量贵州的移民,也不能确定说是有食辣风俗的人。再有,贵州人不是湖广人,贵州移民的数量占比比较有限。
: 最后,引种的记载和食辣习惯传播没有必然联系。引种即便存在,也不能推翻,学者关于嘉庆以后贵州食辣风俗北传的导致四川沾染此习俗的结论。
: ....................
- 来自「最水木 for iPhone13,4」
--
FROM 223.104.210.*
你没得不是我没得咯
我老婆杭州人
杭椒牛柳和青椒猪肝都食得
大家不要钻死胡同
【 在 bocaijun 的大作中提到: 】
: 【 在 randomh 的大作中提到: 】
: : 八宝辣酱魔都有啊,比杭州还不能吃辣的地方
: : 辣三丁随手搜个杭州的
: ....................
- 来自「最水木 for iPhone13,4」
--
FROM 223.104.210.*
谁烧菜是熟葱的啊……真的煮熟的像葱结早捞掉了,中国熟食比例高不代表生的就少啊
川菜不是改良的问题,本身百菜百味,老川菜不辣,已经有一些黑珍珠能体现。在特殊时期我们要推广一样东西必须个性鲜明,像中餐在世界上场子镇不住,就是没有一两句话能讲清楚的特点,如意大利的pizza,日料的刺身,韩国的泡菜;而川菜之所以大获成功,麻辣是他的一块敲门砖,进了门之后自然会见到更多的风景
另外口味不是你定,也不是我定,是市场来定。你举例你自己我一万个赞成,但如果市场合适,自然辣食肆就会越来越多
中餐对外输出,光靠什么传统淮扬、粤菜并不容易,而川菜是四大菜系里的平民菜,反而大有可为
【 在 bocaj 的大作中提到: 】
: 生葱如果过量一样会有害健康,但葱烧熟吃明显多得多,熟葱根本不辣,是普通蔬菜,也就是韭菜之类级别。
: 中国主要是熟食,熟食比例在全球是最高的。生食葱蒜与辣椒用量相比,根本差着数量级,如果能够等量齐观,确实可以说这也是嗜辣,也有危害。
: 最后,川菜本身辣不辣,不要以嗜辣人群体口味而定,比两湖鲜辣强些也不能说是不辣的标准。改良川菜已经存在,但有很多人依旧受不了改良减辣后的川菜。这都是事实。
: ....................
- 来自「最水木 for iPhone13,4」
--
FROM 223.104.210.*
国外很多论文是摄入总盐,而不是食盐,原来也有用尿盐检验摄入总盐的,因为有正相关性,当然你说不相关,那需要更权威的数据
另外不要用你的案例question宏观数据,这个逻辑上不挂钩
【 在 bocaj 的大作中提到: 】
: 摄入量我早说了,小样本,主观性大(食盐采购量,家庭自报为主),你都不看期刊论文的具体方法么?各种酱油,成品,辣酱类,鸡精类,无法精确测算盐量,调味品种少的,反而可能因此主要依靠盐,纯食盐用量不足以说明摄入量。我岳母做饭用盐更少,但是说我们吃的太淡。因为各种老干妈,剁椒,酱油的用,咋可能像我们一律白灼连酱油都不加的用盐多?这种例子很多。
: 【 在 randomh 的大作中提到: 】
: : OK
: ....................
- 来自「最水木 for iPhone13,4」
--
FROM 223.104.210.*
好
那咱们药用还是食用不纠结
嘉庆时期记载还是南方各省有普遍吃辣,而不是零星调味,那说明这个变化发生在嘉庆之前,对吧?
时间上贵州最早记载用辣代盐,即口味变重,是在康熙年末,也是湖广填四川发生之时,按此贵州口味变重是在康熙六十年之前,对吧?
综上,不构成否定湖广填四川之时辣椒没有随之传播的条件
【 在 bocaj 的大作中提到: 】
: 成都一地清末的数据仅仅15%,怎么不是占比有限。湖广填四川的史料表明乾隆中期以后移民与本地居民比例已经稳定,说明湖广填四川结束,而综合湖南食辣史料记载,出现在嘉庆时期,甚至咸丰年间还未波及长沙以北地区,湖北比湖南更晚,怎么可能是湖广人带给四川食辣习俗?说是贵州带来,这也是事实,传播到四川比湖南略早。但说是贵州移民已有食辣习俗,却不一定。贵州移民也是大部分是在康熙年间和乾隆初年迁过去的。
:
: 胡椒药用历史一千多年,只作为作为香药用就一千年以上,为什么一定不能药用?如果说是使用,清代到现在江浙才多采用胡椒么?提到胡椒不可能能支持你关于必然是食用的说法。
: ....................
- 来自「最水木 for iPhone13,4」
--
FROM 223.104.210.*
更多是生的
北京烤鸭、京酱肉丝、小葱拌豆腐等等,老虎菜更是用生洋葱
生葱熟蒜,韭菜一转,很多其实是断生即可,葱最后放
【 在 bocaj 的大作中提到: 】
: 葱入菜很多是熟的,比如葱爆肉,葱爆海参,葱炒鸡蛋等等。主食有葱油拌面,葱花饼等。
: 川菜不是以麻辣为特色么?四川饮食习惯高辣,不等于说每菜必辣啊。辣食确实泛滥啊,所以才越来越引起重视,所以卫生机构和政府才会提示。
: 【 在 randomh 的大作中提到: 】
: ....................
- 来自「最水木 for iPhone13,4」
--
FROM 223.104.210.*
吃个发酵的水果都会有微量的酒精
不可能完全逼得开
糟的菜也不少,酒香草头上海人来的个爱吃
还是量的问题,适量喝酒心情舒畅,说不定更能长寿,地中海饮食即不忌酒,也是健康标准之一
【 在 bocaj 的大作中提到: 】
: 所以改良啊,而且,本地人也要注意健康避免追求重口味。
: 滴酒不沾的不要太多,日常不喝酒怎么不能避免。不是场面,我几十年也不会喝一滴酒。而且,酒精制品不论度数和量,都是一类致癌物,没有营养价值和任何对健康有益的功效,不是肝脏受得了就可以摄入的。这跟盐不一样(哺乳动物必需品),也跟辣椒不一样(适量辣椒有蔬菜营养)。任何一摩尔酒精都是有害无利。
: 【 在 randomh 的大作中提到: 】
: ....................
- 来自「最水木 for iPhone13,4」
--
FROM 223.104.210.*
这是另一片里的
供参考
【 在 bocaj 的大作中提到: 】
: 总摄入怎么度量?你查过文献么?24小时尿钠测量法基本上并不能准确反映食盐摄入量甚至钠摄入量。单次尿钠量测值在一定食盐摄入范围,和食盐摄入量无明确关联。健康人群尿钠量各地不同,影响因素是地理环境,而非食盐摄入量。
: 如果测量尿钠值测算实摄入量,要有严格的条件。比如下篇文章认为很多广泛采用的24小时尿钠检测方法均不正确。
: Errors in estimating usual sodium intake by the Kawasaki formula alter its relationship with mortality: implications for public health
: ....................
- 来自「最水木 for iPhone13,4」
--
FROM 223.104.2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