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省会城市的大学和国企应该迁到各地级市
你是既不动三线,也不懂市场经济,更不懂计划经济,以为计划经济就是简单的一纸行政命令...
简直是个经济白痴,别在这边装了。
本帖也就没几个人回,可怜真正支持你的一个都没有。
【 在 MNFL 的大作中提到: 】
: 不好意思,我对三线和小三线的了解远多于你
: 你仅仅是听说过词的程度,根本不知道其具体内容是怎么回事,否则就不会错误的用它来举例,你彻底暴露了
--
FROM 114.84.229.*
就所你标题里说的大学,给你举个例子。
福建省政府不让回就行了?你真的是一窍不知啊, 福建三线建设时林学院留在了三线(其实也不是留,历史非常复杂),但是一改开就闹着要回福州去,省里也考虑支持地市,坚持搞到21实际,三本生水平的都收不到了,真的到了给教师摊牌招人任务的地步。这个算是福建省属里老牌正经高校了。该学院的教师能收到本科的算不错了,据说英语老师大批是大专生.....最后不得已让农大大合了林学院,留了个名头叫农林大学,保留了林字,这说明省里够拿这个学校当回事了。
我家族里,我大伯国家三线建设时期在陕西某地级市里(我想熟悉地理的大概都知道,还不是典型的山沟沟),做到了技术负责人的地位,改开后头也不回下海,带头人是他们厂长,中高层,技术骨干几乎全跑光。公有制布局是国家说了算,员工都是用脚投票的。90年代也是不得以大批回原地或搬去了西安,否则连员工都凑不齐。
哈工搞个深圳分校你当为什么? 三线投入坚持下来产生硕果的九牛之一毛。这是远的,近的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政府一纸决定要有用,别说超英赶美,你都在月球上发帖了。
既然前面你也百度了三线,麻烦去找点正经的学术论文看看是证明评价多还是负面评价多,再不济也把百度文章看完整。
21实际的大学生了还在以这种粗鄙的认识为荣?!
【 在 MNFL 的大作中提到: 】
: 福建省政府别让它们回就行了啊,公有制单位设在哪都是政府的决定的。至于地方怕被京沪拿走资源而发展武汉等强二线的说法不成立,这些强二线城市要发展也是国家扶持或同意的,而且国家同时也在限制京沪尤其是北京的发展,土地和户口方面都是如此。这些省份发展强二线有主观因素,即为了和其它省份抢投资抢人才,其实这也是不健康的竞争,以牺牲内部平衡性和全省居民福利为代价。为什么会这样?这里面的机制在于企业认为大城市交通好人才多市场大,而人们则认为大城市收入好生活好,所以要去大城市。为什么人们认为大城市好?因为收入和消费都好,所以城市带来的其它问题都可以忍受。所以整个问题的关键还是中国在城乡间的资源配置的不均衡,包括交通基础设施、工作机会、宣传曝光度。
: 对于私人资本,去哪投资是他们的事。我说的首先主要是政府投资。政府一开始就把公有制的各种资源如大学和国企全都配置在省会城市,然后这些资源和行业又催化发展出很多其它相关的行业和公司,形成了本地的商人/投资商,造成进一步的失衡。问题很大一部分就在初始环节资源配置的不平衡上,后面越滚越大。我国建国时是计划经济,所有经济主体都是公有制,依据行政命令建成,这种聚集是政府主观造成的,而且是政府本来就可以避免。后面的投资商自然要优先考虑利用大城市已有的聚集。
: 其实即使对投资商而言,政府一样也可以对其投资地选择进行调节和指导。这就和对西部和特区给以补贴和特殊政策以及对于扶植产业出台产业政策一样。因为市场机制远非完美,一样有很多问题和缺点,市场所谓的最优化是局部优化,而不是全局最优,因为整个前提条件宏观条件不仅仅是市场经济所追求的经济性,而是国力和民族发展。如果仅追求局部经济性,而不管整体国力和民族发展,那么最后可能反而损失整体经济性,市场经济的问题在于虽然它优化了局部资源,提高了它所涉及的局部领域的效率,但是它未考虑对外部资源的消耗,只是考虑局部而且只考虑一两步,而不是三步五步十步(当然纯计划经济的问题也很多)。就本帖来说,对私企选址的政府调节先不说了,首先该做的是省属国企和大学的疏散,这是政府能做的该做的也是最容易做的
: ...................
--
FROM 114.84.229.*
我贴百度链接是为给他们科普,因为发现其连最基础的概念都弄错了
爱因斯坦相对论当时也没几个人懂
李书福决定造汽车时候下面都反对
伟大的思想如果能简单就被你这样的白痴轻易理解,就很难称其为伟大了
【 在 elechen 的大作中提到: 】
: 你是既不动三线,也不懂市场经济,更不懂计划经济,以为计划经济就是简单的一纸行政命令...
: 简直是个经济白痴,别在这边装了。
: 本帖也就没几个人回,可怜真正支持你的一个都没有。
: ...................
--
修改:MNFL FROM 45.135.186.*
FROM 45.135.186.*
感觉你只看了表面,没有仔细分析你提的这两个例子以及我说的内容
林学院这个例子不恰当。首先因为林业分出来单独成了一个大学,不和农业在一块大学规模上不去,排名不高,招生和招老师就成问题。迁到省会当然会有帮助,这个我可没反对,很明显这对每个大学招生招聘都会有提升,但这里很大一个因素是省会已经因为长期的聚集而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规模,如果一开始就坚持小规模省会,省会对这些大学的好处也会有但不会那么多。而且如果每个大学都迁到地级市(省会只留一两个最好的大学),那么也没什么大问题,因为生源和教师的竞争是零和博弈,大家都在地级市,就不会有那么大的差距。福建林学院在南平,而其它大多数在福州,那福建林学院肯定吃亏啊,大家都在地级市,别的学校的优势就会减少很多,然后人才招聘的分配就会更公平(无论生源还是师资,都是那些人,就是怎么分配的问题),这是第二个因素。
你大伯这个例子也说明不了问题。下海是下海,和本文说的主题不相关。至于下海后去了哪里,是否去的是东部发达城市,也和本题不相关,因为本帖说的是省内的分配而不是东西部差距和分配。该厂想回西安,以及该厂员工想回西安,从该厂以及他们个人来看都很正常,但这是建立在西安在陕西占比和对省内其它地区剥削不正常得大这一大前提下的。个体的理性决策和整体的利益受损是可以同时存在的。更关键的是,本帖已经提出了这个问题的部分解决方法,前面写过了,不重复了
【 在 elechen 的大作中提到: 】
: 就所你标题里说的大学,给你举个例子。
: 福建省政府不让回就行了?你真的是一窍不知啊, 福建三线建设时林学院留在了三线(其实也不是留,历史非常复杂),但是一改开就闹着要回福州去,省里也考虑支持地市,坚持搞到21实际,三本生水平的都收不到了,真的到了给教师摊牌招人任务的地步。这个算是福建省属里老牌正经高校了。该学院的教师能收到本科的算不错了,据说英语老师大批是大专生.....最后不得已让农大大合了林学院,留了个名头叫农林大学,保留了林字,这说明省里够拿这个学校当回事了。
: 我家族里,我大伯国家三线建设时期在陕西某地级市里(我想熟悉地理的大概都知道,还不是典型的山沟沟),做到了技术负责人的地位,改开后头也不回下海,带头人是他们厂长,中高层,技术骨干几乎全跑光。公有制布局是国家说了算,员工都是用脚投票的。90年代也是不得以大批回原地或搬去了西安,否则连员工都凑不齐。
: ...................
--
FROM 45.135.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