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武汉多年未获,科教大省不等于科研强省!
上图的红圆圈是目前四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成立的先后循序依次为北京、上海
、合肥、深圳,合肥的是在2017年成立,深圳的是今年1月。期间武汉曾经于合肥科学中
心成立之前喊出:“要成为第三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然而至今武汉仍未有所斩获
。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根据相关回复:武汉的设施数量及学科相关性还没有在某
一个集中的区域形成设施集群效应,与要求尚具有一定差距。听到这里,是否感觉到有
点不理解呢?其实我个人理解就是没有建立起具有鲜明特色的重大科技产业及项目。
武汉也算是国内三大“智城”之一了,其他两者分别是北京及上海,很明显的一点
就是武汉拥有84所高等院校,其中包含7所“双一流”学府,武汉约25%的人口属于人才
级别,达到令人感慨的260万人,但是这些并不能转化为武汉的科研优势。
据武汉相关权威机构表明:武汉一万五千多家规上工企里,有研发活动的占比居然
还低于全国平均数值约3.3个百分点。另外还存在着部分高校企业研发投入不够,或者是
不愿意去做研发的工作,又或者是不敢去研发的状况,这就和武汉作为科教大省的现状
尤为“不搭”了,甚至是让人感到可惜,可惜之处在于未能充分利用好众多人才的巨大
优势。
不投入研发的话,那么就无法确立出科研产业优势,给我的感觉是,唯有光谷能给
人“貌似只有光产业”的印象,不似合肥的芯片产业、深圳的5G产业那么有影响。归根
到底,就是没有形成具有重大影响力的科研产业或者项目。相关机构的言外之意或许还
有:“科教大省不等于科研强省!”武汉,在科研强省的路上,还很任重道远。
--
FROM 113.116.197.*
“武汉的昨天靠创新‘起家’,今天靠创新‘成家’,明天还要靠创新‘发家’。要把
科技自立自强当使命、视创新创造如生命、抓创新发展像拼命,把科技创新‘关键变量
’变成高质量发展‘最大增量’!”
1月29日,武汉市两会上
政府工作报告这些表述
让人印象深刻,倍感振奋
武汉要承担起湖北
经济社会发展“主引擎”的历史使命
就必须在科技创新领域
奋起直追,持续引领
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总数,武汉位居全国第四武汉纺织大学纺织新材料与先进加工技术国
家重点实验室研制出了“嫦娥五号”月面国旗。央视截图
最近,一则消息引起湖北武汉科技界关注。科技部正式发文批复武汉纺织大学建设省部
共建纺织新材料与先进加工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这是继武汉科技大学省部共建耐火材
料与冶金国家重点实验室、湖北大学省部共建生物催化与酶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后,湖
北省获批的第3家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标志着湖北省争创国家级创新平台建设取得
新的重大进展。
实验室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平台,带有国字号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更是科技创新的引领,29
座国家重点实验室就藏身在我们这座城市,承担着国家使命和国家期待,平时它们默默
无闻,一出手惊艳世人。
武汉纺织大学纺织新材料与先进加工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研制出了“嫦娥五号”月面国
旗、“天问一号”火星探测着陆发动机柔性隔热组件等,并为太空空间站、核潜艇声学
隐身壳体材料等重大问题的预研积极提供技术支持。疫情期间,为应急防疫物资转产和
产量升级所急需的装备改造和技术改进提供了技术支撑。武汉纺织大学徐卫林教授和团
队成员王运利、曹根阳、盛丹、潘恒研讨国旗研制技术问题。武汉纺织大学供图
曾有专家作过这样一个比喻:如果把炼钢比作用电饭煲做饭,耐火材料就是“装米的锅
”。武汉科技大学省部共建耐火材料与冶金国家重点实验室是我国从事耐火材料专门技
术人才培养及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科技成果转化率超八成。
湖北大学省部共建生物催化与酶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通过理论创新,实现关键核心技
术的突破,开发新型酶制剂,为酶资源在化工、医药、食品、生物传感、医学诊断以及
环境治理等领域的应用提供创新动力和智力支撑。
华中科技大学数字制造装备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面向国家对高端制造装备的战略需求
,面向数字化制造国际学术前沿,开展数字制造装备技术的应用基础理论和共性技术研
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成为引领我国数字制造装备领域科技创新发展的一流
国家级创新平台。
来自湖北省科学技术厅的数据,湖北已建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学科类国家重点实验
室18个,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7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3家。截至目前,全省国家
重点实验室数量增至29家,位居全国第4位,湖北的实验室地点均在武汉。
世界权威杂志排名,城市科研指数武汉居全球第19名
“武汉是科技重镇、创新之城,在全国科技创新版图中居于重要地位。”市科技局相关
负责人介绍,据统计,武汉汇聚了92所高校、130万在校大学生、73名两院院士、101家
国家级科研机构、134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
在《自然》杂志2018全球城市科研指数排名中,武汉位列全球第19、中国第4名;在201
9全国创新型城市评价中,武汉创新能力排名第5。
“十三五”期间,武汉地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科技进步奖、技术发明奖等国家级科
技奖励129项,居副省级城市前三名。
“武汉造”联想“MOTO刀锋”全球首款折叠屏5G手机。记者何晓刚 摄
武汉以“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精神勇担国家使命,创造了一大批重大科技成果。中
国第一根光纤与多项国际电信标准、9纳米光刻试验样机、中国首款128层三维NAND闪存
芯片、中国首条5G智能制造生产线等一批重大自主创新成果在汉问世,中小尺寸显示面
板、集成电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在世界产业分工版图中占据重要地位,脉冲强磁场设施
多项核心技术国际领先、精密重力测量装置达到世界最高精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达到
世界一流水平,这些都为国家科技创新贡献着最强劲的“武汉力量”。
在担负国家使命的同时,全市的科技创新更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东湖高新区
光电子优势产业正向“光芯屏端网”产业全面拓展,规模已近万亿,“中国光谷”正全
力向“世界光谷”挺进。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隔离走廊上一名工作人员经过t3
项目彩膜生产线。记者高勇 摄
与此同时,存储器、商业航天、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网络安全人才与创新等四大国
家级产业基地和大健康产业基地支撑起武汉经济新成长极,为打造光电子信息、汽车及
零部件、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三大世界级产业集群提供了有力支撑。
国家信息光电子创新中心、国家先进存储产业创新中心、国家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创新中
心等产业创新中心建设卓有成效,北斗+产业、医学影像设备、人工智能等一批新兴业态
正在加速发展,VR/AR、智能网联(自动驾驶)等未来产业发展生态持续完善。
2019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4167.27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
25.69%,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4417家,均创历史新高。
在关键领域的引领仍然不够,瞄准“卡脖子”技术奋力突破
“我们在关键领域的引领仍不够,我们‘卡脖子’技术上突破力依然不足,承担起湖北
经济社会发展‘主引擎’的历史使命,就必须在此领域奋起直追,持续引领。”市政协
委员、湖北省长江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涛表示,报告提出,武汉要坚持创新核心地位
,提高创新策源能力,使创新真正成为引领高质量发展第一动力。武汉争创国家科技创
新中心,提升科技自立自强能力。打造高端创新平台,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全社会研发
投入增长12%,努力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
武汉科技大学医学院曾燕教授团队的4位博士生、6位硕士生,留校做科研,留在实验室
过年。记者杨涛 通讯员王文宇 摄
武汉还将营造一流创新生态。发挥“大学之城”创新优势,支持在汉高校“双一流”建
设,打造环大学创新创业带。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支持领军企业构建“总部经济+科
技创新+技术升级”产业创新联合体,支持高校院所与武汉经济社会融合发展、融通创新
,不断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与运用,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小巨人”企业、瞪羚企业
、独角兽企业。
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未来,武汉市将加快推动科技工作迈上新台阶、取得新成效
。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强化科技创新“最初一公里”,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打通科
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以“店小二”精神营造更加优良的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
汇聚科技创新的强大动力,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国际化大都市作出更大贡献。
与会代表委员建言献策
代表委员们表示
建设现代化大武汉
我们要按照市委市政府
擘画的蓝图
争创国家科技创新中心
提升科技自立自强能力
市政协委员、湖北省长江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涛:
“
对外对标国际一流,整合国际国内最优质的要素资源,壮大主体,培育龙头;对内要发
挥辐射带动作用,做好省域协同这篇“大文章”,以产业链和供应链提升为主线,引领
有基础的省内城市进行特色化产业协同配套,共同打造数字经济产业集群,将“星星点
点”变成“繁星满天”。”
市人大代表、北京达沃时代科技(武汉)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中科院计算所副研究员
雷迎春:
“
未来要继续推动科研和产业双轮驱动,希望能涌现更多专业伯乐、拿出更大勇气,多从
外地发现潜在高附加值的项目,通过良好的营商环境,吸引更多优秀团队落地武汉。
”
市人大代表、武汉科技大学材料与冶金学院教授李立新:
“
企业最贴近市场,最了解市场需求,因此企业提出问题,科研人员来解决这些问题,是
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和使用的最便捷途径。此外,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科学制定科
研人员的考评体系等,也是促进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必需的基础工作。
”
市人大代表、武汉创客数字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宋洋:
“
建议武汉从科技创新的顶层设计以及精细化管理上下功夫,深入调研熟悉创新产业的发
展,结合武汉各区的产城优势,制定创新发展计划。还要了解产业上下游的创新驱动因
素、为创新连接市场、为市场连接创新;不断吸引产业资本支持创新行为,这其中要真
正发挥全市各创新引导基金的作用,学习深圳的引导基金管理经验,大胆为创新输送血
液;对基础技术创新要耐心培育、对应用技术创新要加速推进。
”
【 在 PlayerUnkwn (’s Battlegrounds) 的大作中提到: 】
: 上图的红圆圈是目前四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成立的先后循序依次为北京、上海
: 、合肥、深圳,合肥的是在2017年成立,深圳的是今年1月。期间武汉曾经于合肥科学中
: 心成立之前喊出:“要成为第三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然而至今武汉仍未有所斩获
: ...................
--
修改:PlayerUnkwn FROM 113.116.197.*
FROM 113.116.197.*
2018年11月16日,深圳市人民政府与中国科学院签署协议书,合作共建中国科学院深圳
理工大学,这是中科院建设的第四所高校。中科院的其它三所高校分别是:北京的中科
院大学、合肥的中国科技大学和上海的上海科技大学!
为什么南京武汉成都落选国家科学中心城市?原因在此
2019年8月,国家正式下文件,明确深圳成为继北京、合肥和上海之后,我国第四座创建
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城市!
为什么南京武汉成都落选国家科学中心城市?原因在此
如此,中科院建设高校仿佛成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城市的“标配”,难道“纯属巧合
”?
为什么南京武汉成都落选国家科学中心城市?原因在此
我们知道,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被业内称作“科研皇冠上的明珠”,被各大城市所追崇
。
为什么南京武汉成都落选国家科学中心城市?原因在此
而我国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由科技部和发改委认定,建设是中科院为主导,所以,建设
的关键在中科院。那么中科院又是怎样的机构,为什么能担此重任?
为什么南京武汉成都落选国家科学中心城市?原因在此
中科院是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在行政级别上与教育部平级。她是中国自然科学最高学
术机构、科学技术最高咨询机构、自然科学与高技术综合研究发展中心。下辖12个分院
,100多个研究所、四所大学(中科大、国科大、与上海市共建的上海科技大学、与深圳
市共建的深圳理工大学)和众多实验室等研究机构。
为什么南京武汉成都落选国家科学中心城市?原因在此
中科院如此厉害,国家综合科学中心建设的重任,自然责无旁贷地落到了中科院身上。
中科院“科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政策,让直属各高校,各自聚集了一批研究院所,他们
一起成为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中坚!
为什么南京武汉成都落选国家科学中心城市?原因在此
所以,中科院直属(或共建)大学是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主要执行者,也是建设保
障和基础,至关重要!知道了这一点,或许你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合肥能战胜综合科教
实力超过自己的南京、武汉、成都等城市,获选“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全都因为合
肥拥有中科院直属的中科大,对此,你有什么感想呢?
【 在 PlayerUnkwn (’s Battlegrounds) 的大作中提到: 】
: 上图的红圆圈是目前四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成立的先后循序依次为北京、上海
: 、合肥、深圳,合肥的是在2017年成立,深圳的是今年1月。期间武汉曾经于合肥科学中
: 心成立之前喊出:“要成为第三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然而至今武汉仍未有所斩获
: ...................
--
修改:PlayerUnkwn FROM 113.116.197.*
FROM 113.116.197.*
近日,科技部等国家五部委联合下发的最新文件《加强“从0到1”基础研究工作方案》
中明确提出:北京、上海、粤港澳科技创新中心和北京怀柔、上海张江、合肥、深圳综
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应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力度,加强基础研究能力建设。
这是深圳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首次写入国家公开发布的文件,也意味着深圳“击败”了
与其竞争的武汉、南京、成都和西安,正式成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第四城”。
群雄争鹿!深圳虽然短板明显却后劲十足
深圳跻身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第四城”,从去年便有预兆。
去年8月,中央出台了《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明确
提出“以深圳为主阵地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在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
设中发挥关键作用”。近日出台的最新文件,相当于是给深圳“盖了个章”。
然而深圳究竟是如何“击败”了科教强市武汉、南京、西安以及国家中心城市成都,成
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第四城”的呢?搜狐城市试着从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概念和
应具备的条件来分析一下。
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究竟是什么?按照《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十三五”规划》
中的表述,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是原始创新和重大产业关键技术突破的源头,是具有重
要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基础平台,它强调的是基础研究水平和原始创新能力。
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应具备什么?从合肥、上海、北京三座城市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来看,它们不仅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群,也就是国家级实验室、大科学装置,还有具有
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型和研究型大学,可以汇聚一批全球顶尖科研机构和一流研究团队,
开展多学科交叉前沿研究。目前,全国已经建成的大科学装置22个,国家“十三五”规
划新建大科学装置16个,其中武汉、南京各2个,成都有1个,西安、深圳则1个都没有。
“家底薄”的深圳早已未雨绸缪。光明科学城已确定引入脑模拟与脑解析、合成生物研
究、材料基因组、空间引力波探测、空间环境与物质作用研究、精准医学影像研究6大科
学装置,鹏城实验室已经初步建成“云脑”“靶场”“云网”3大科学装置,全面建成后
将会一举超过武汉、南京、成都和西安。
除了大科学装置以外,深圳在国家级实验室、研究中心等方面也后劲十足。2017年起,
深圳启动了包括十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十大基础研究机构、十大诺贝尔科学家实验室
等在内的“十大行动计划”。目前,深圳已累计建成国家、省、市级的重点实验室、工
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等创新载体1877家,其中国家级114家,覆盖了国民经济社会发
展主要领域。
在创新性和研究型大学方面,深圳的短板就更加明显了。无论是高校数量,还是在读学
生数量,深圳都远远不如武汉、南京、成都和西安。
但深圳也早已意识到了这方面的不足。近些年,深圳重点引进位居国内综合排名前十、
学科排名前五的名校来深合作办学。截至2018年底,深圳共有深圳大学、香港中文大学
(深圳)、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中山大学(深圳)等13所
高校,其中深圳大学、南方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被普遍认为有可能入选“
双一流”高校。
另辟蹊径!科研带动产业发展,产业倒逼科技建设
虽然深圳在科技基础设施群以及高校人才等方面仍处于追赶阶段,但它在经济实力、科
研创新、成果转化等方面可以说是一骑绝尘。
自2016年以来,深圳已连续4年GDP排名全国第三,仅次于上海和北京;2018年科学研究
与试验发展(R&D)经费占GDP比重仅次于西安,远超武汉、南京和成都;2018年全市高
新技术企业数量、全年专利申请量、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均遥遥领先,甚至数倍于其
他城市。
深圳的高新技术产业,已逐步发展成深圳经济的第一增长点和第一大支柱产业。据统计
,2018年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高达8296.63亿元,占GDP比重达34.25%,高新技术产
品出口占全市出口的50.7%。此外,在科技部火炬中心对国家高新区2017和2018年度评价
中,深圳高新区连续两年综合排名第二。
而深圳申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城市,主要依靠的也是它强大的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技
术能力,依托单位并不是高校或研究所,而是华为、腾讯、比亚迪等企业。通过产业发
展和经济社会发展来倒逼大装置建设,这是与北京、上海、合肥等科技中心城市完全不
同的两种模式。
目前深圳建成、在建和规划中的九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涉及了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
、物联网、AR/VR、航空航天、先进制造、电子信息、新能源、生物医药等多个产业领
域,与深圳市重点发展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本契合。
科技创新带动产业发展,产业发展倒逼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深圳实现了一个较为完美的
平衡和循环。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院长樊建平称,深圳应继续发挥已经建立
的市场优势,快速从工业经济模式换挡到知识经济模式,相信经过10-20年的发展,深圳
可以形成一个知识的市场,汇集和涌现一批世界一流的大学和科研机构,成为知识经济
时代发展的原动力,甚至直接就是实验室经济的市场主体。
成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第四城”,这对深圳来说并不是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
【 在 PlayerUnkwn (’s Battlegrounds) 的大作中提到: 】
: 上图的红圆圈是目前四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成立的先后循序依次为北京、上海
: 、合肥、深圳,合肥的是在2017年成立,深圳的是今年1月。期间武汉曾经于合肥科学中
: 心成立之前喊出:“要成为第三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然而至今武汉仍未有所斩获
: ...................
--
修改:PlayerUnkwn FROM 113.116.197.*
FROM 113.116.197.*
科技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推动者,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社会、军事、人民生活水
平等诸多方面都有着深远影响。
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是我国科技领域竞争的重要平台,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基础平台
。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有助于汇聚世界一流科学家,突破一批重大科学难题和前
沿科技瓶颈,显著提升中国基础研究水平,强化原始创新能力。
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
目前,我国共拥有上海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北京怀柔
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深圳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四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如今,我国各大城市的竞争十分激烈,含金量十足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城市之争自然
也少不了。西安、成都、武汉、南京、广州等科技强市是目前最具竞争优势的几个城市
,并且也都提出了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城市的目标。
那么,在这些城市中,谁能最先成为下一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城市呢?我们先来看一
下这几个城市的科教资源概况。
西安航天基地
西安
西安是我国科教重镇,科教实力全国前5位,军工、航空实力全国第一。全市共有高等院
校63所,其中本科院校44所,在校大学生近130万人。拥有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7所211高校,两所985高校,有空军军医大学、空军工程大学等6
所著名军校。
拥有两院院士60余人,国家重点实验室27个。在航空航天、兵器军工、动力工程、通信
与信息系统、材料学、电气绝缘等领域研究居全国前列。
成都高新区
成都
成都是西南地区的科教中心,共有高等院校58所,其中本科29所,拥有四川大学、电子
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5所211高校,两所985高校。
拥有两院院士32人,国家重点实验室14个。在口腔医学、电子信息、轨道交通、地质学
等领域研究居全国前列。
武汉未来科技城
武汉
武汉是我国科教重镇,科教实力全国前5位,全市共有高等院校84所,其中本科院校46所
,在校大学生127万人。拥有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
7所211高校,两所985高校。
有两院院士72人,国家重点实验室22个。在激光、光纤通讯、空间信息、光电学、病毒
学、测绘学、材料学、生物工程等领域研究居全国前列。
南京
南京亦是我国科教重镇,科教实力全国前5位,全市共有高等院校53所,其中本科院校3
5所。拥有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理工大学、河海大学、中国药
科大学等8所211高校,两所985高校。
拥有两院院士80余人,国家重点实验室21个。在天文学、生物医药、移动通信、固体微
结构物理学、配位化学、计算机技术、电磁场与微波技术、遗传学等领域研究居全国前
列。
广州
广州共有高等院校82所,其中本科院校36所,在校大学生113万人。拥有中山大学、华南
理工大学等4所211高校,两所985高校。
拥有两院院士40余人,国家重点实验室17个。在呼吸疾病、肿瘤学、眼科学等领域研究
居全国前列。相较于前面几座城市,广州的名牌大学数量虽不多,但凭借其强大的经济
实力和人才吸引力,综合科技实力以及科技研发投入仍居全国前列。
从这五座城市的科教资源数据可以看出,南京、西安、武汉三市优势明显,三市科教实
力旗鼓相当,南京教育实力稍强。
需注意的是,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强调的是科学而不是科技,科技是科学与技术的统称
,科学与技术联系密切却又有重要区别。
科学解决理论问题,重基础研究,技术解决实际应用问题,技术的任务是把科学的成果
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去。科学主要是和未知的领域打交道;技术是在相对成熟的领域内工
作。
中科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研究院
高校是基础研究的重要平台,所以高等教育实力强的城市将更具竞争优势,因此南京、
西安、武汉更具优势,而成都和广州科技强主要是强在技术上。
从目前已有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城市的分布来看,东部的长三角地区有上海、合肥两
座城市,华北的京津冀地区及华南的粤港澳大湾区各有一城,分别为北京和深圳,而整
个中西部地区竟然一个也没有。所以,从区域分布上看,武汉或西安更有可能率先成为
下一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城市。
中科院武汉病毒研究所
在此前国家发布的“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建议中,重点提到了国家安全、国
防建设、科技创新三点。
西安是我国军工第一大城市,其科研院所林立、科技国企众多,国防军工科技刚好是西
安的优势。南京、西安、武汉三市的科教实力可谓旗鼓相当,但在国防军工科技方面,
西安要明显领先于南京和武汉。
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
综上所述,西安最有可能率先成为下一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城市,其次是武汉。
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城市最终会有几个名额我们不得而知,但就目前综合各方面因素来
看,西安的可能性最大,武汉、南京、成都、广州等城市的科教实力也很强,如果还有
更多名额,这些城市的机会都是非常大的。
【 在 PlayerUnkwn (’s Battlegrounds) 的大作中提到: 】
: 上图的红圆圈是目前四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成立的先后循序依次为北京、上海
: 、合肥、深圳,合肥的是在2017年成立,深圳的是今年1月。期间武汉曾经于合肥科学中
: 心成立之前喊出:“要成为第三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然而至今武汉仍未有所斩获
: ...................
--
修改:PlayerUnkwn FROM 113.116.197.*
FROM 113.116.197.*
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作为基础科学的殿堂,是国家科技创新的重要基石,是我国当前
产业转型升级成功以及打造科技创新型大国的重要保障!自从2016年我国正式启动上海
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以来,先后共有了上海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北京怀
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深圳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等4大综合
性国家科学中心。而目前,我国又有6个省会城市正在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下面我
们来看看它们分别是谁?
一、武汉
武汉,湖北省会城市,我国中部地区第一大城市,同时也是全国重要的工业城市和科技
创新型城市,全国科教大市。武汉目前拥有科技研究机构10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2个,
国家工程实验室4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8个,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31人,中国工
程院院士41人;而且武汉“光谷”的光电信息技术处于国家领先水平。目前武汉以华中
科技大学、武汉大学以及武汉光谷为依托,正在申请创建我国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二、广州
广州,我国第一大经济省份——广东的省会城市,华南地区第一大城市,华南地区最大
的科研、教育基地。广州目前拥有83所大学,在校大学生约115.30万,有在校研究生11
.24万,是华南地区科教实力最强的城市。目前,广州正在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以及
中科院广州明珠科学园为依托,争创广东继深圳后的第二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三、西安
西安,陕西省省会城市,西北地区第一大城市,我国重要的工业城市和科教大市。目前
西安拥有大学63所有,在校大学生137万;研究生培养教育机构43所,在校学生13.20万
人。西安,规划以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北电子科技大学以及相关科研单位
为依托,申请创建我国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四、南京
南京,江苏省省会城市,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城市,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和全国重要的科
教资源大市。目前,南京共拥有高等教育院校53所,在校大学生共73.54万人,另外在校
研究生人数达到14.25万人。南京作为我国传统的科教资源大市,在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创建方面当然也不甘人后,规划以南京大学、东南大学为依托,努力创建我国综合性国
家科学中心城市。
五、成都
成都,四川省省会城市,西南地区国家中心城市,位于我国西南地区美丽富饶的成都平
原,多年来一直都是西南地区的经济、文化和政治中心城市。成都不仅是我国重要的重
工业城市,同时它的科教资源也是可圈可点的;目前成都拥有56所大学,在校大学生人
数为86.90万人,博士研究生1.7万人,硕士研究生8.6万人。目前,成都计划以四川大学
和电子科技大学为依托,创建我国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六、杭州
杭州,浙江省会省会城市,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城市,我国近年来风头正劲的科技创新
型城市。杭州目前拥有高等院校40所,在校大学生51.90万人,研究生7.20万人。杭州虽
然在科教资源方面不如武汉、南京等传统的科教大市,但是在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方面也是不遗余力的,目前正在规划以浙江大学为依托,创建我国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
七、济南
济南,我国第三大经济省份山东的省会城市,黄河下游地区以及山东半岛城市群的中心
城市,我国北方重要的工业城市。济南目前拥有高等院校52所,在校大学生人数达到76
.20万人。虽然济南在科教资源和科技创新方面与南方的一些省会城市比,并不占优势,
但是它仍然在努力争取以山东大学为依托,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虽然不能直接转化为生产力,但它是应用科技的重要基础,没有基
础科学的支撑,应用科学则无从谈起;而合肥正是因为拥有中国科技大学强大的基础科
学支撑,应用科学才能获得飞速发展的土壤,高新技术产业也因此受益匪浅。正是因为
有这些好处,所以我国许多省会城市纷纷争取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而从科教资源
以及科学技术创新能力方面来看,武汉和广州优势明显,有望成功进入我国综合性国家
科学中心城市行列。
【 在 PlayerUnkwn (’s Battlegrounds) 的大作中提到: 】
: 上图的红圆圈是目前四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成立的先后循序依次为北京、上海
: 、合肥、深圳,合肥的是在2017年成立,深圳的是今年1月。期间武汉曾经于合肥科学中
: 心成立之前喊出:“要成为第三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然而至今武汉仍未有所斩获
: ...................
--
修改:PlayerUnkwn FROM 113.116.197.*
FROM 113.116.197.*
在光谷·科学岛建设中科院东湖科学中心,包括抗病毒疫苗药物研发中心等
7月16日,中国科学院与湖北省人民政府在汉签署新一轮科技合作协议。双方表示,
以湖北省建设武汉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综合性国家产业创新中心为重点,开展广范围
、多形式、深层次的全面科技合作,积极向国家有关部门申请建设武汉综合性国家科学
中心。
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是国家科技领域竞争的重要平台
据悉,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是国家科技领域竞争的重要平台,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的基础平台。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有助于汇聚世界一流科学家,突破一批重大科
学难题和前沿科技瓶颈,显著提升中国基础研究水平,强化原始创新能力。
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建设离不开硬核科学技术,中国科学院作为我国智力资源最
为集中的最高学术机构,充分发挥智力资源优势,将为创建武汉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提
供有力支持。
建设中科院东湖科学中心,包括抗病毒疫苗药物研发中心等
中科院表示,双方将共建一批重大园区和平台。
中科院介绍,将在光谷·科学岛布局建设中科院东湖科学中心,包括作物表型组学
研究(神农)设施、中科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中科院地下空间工程科学
创新研究机构、中国科学院大学武汉学院等创新单元和抗病毒疫苗药物研发中心、云湖
平台-湖泊复合生态研究模拟器等创新平台。
记者从武汉市科技局了解到,中科院东湖科学中心建成后,将在作物基因表型组学
、精密原子与精密分子、岩土力学、生物安全和湖泊生态学等科研领域产出一批世界领
先的重大创新成果;在种子快速培育、定位导航授时、城市地下空间开发与利用、芯片
研发等应用领域产出一批解决国家发展“卡脖子”难题的核心关键技术;在种业、精密
测量、现代计算、固体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回收利用和生物安全疫苗药物等产业领域培育
和带动一批百亿战略新兴产业集群。打造高端科技资源的聚集区,发挥示范、引领和聚
集作用,支撑武汉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产业创新中心建设,建成辐射中部地区国内领
先、国际一流的创新示范区,成为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重要支点。
加快建设小洪山科学城,共同推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
据悉,中科院还将加快建设小洪山科学城,持续推进中科院武汉病毒所郑店园区、
中科院水生所梁子湖武汉现代生态渔业研发基地、中科院武汉植物园光谷生物多样性保
护区等高水平研发基地(园区)建设。
中科院表示,将支持湖北省在相关领域加快建设湖北实验室,争创国家实验室,与
湖北省共同推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
链接
创建武汉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中科院与湖北还要这样合作
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积极推动以“中科院重离子项目”为代表的中科院重大科技项目落户
中科院将湖北省列入“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专项行动”的重点实施区域,引进优
质科技成果,积极推动以“中科院重离子项目”“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科技工程先导
专项”等为代表的中科院重大科技项目落户湖北,服务湖北经济社会发展并推动实现重
大产出。
继续支持中科院湖北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发展,推动武汉先进技术研究院建设
;支持中科院科研单位在鄂建设新型研发机构,完善覆盖全省的科技合作网络体系。
共同组织重大关键技术攻关
实施一批能填补国内空白、突破瓶颈制约的重大科技创新项目
围绕湖北省重点产业领域的“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问题,在全光通信网络、新型
显示与智能终端、存储器、智能装备、智能汽车、强激光与强电磁、新能源、新材料、
生态环境、生物技术、高端医疗设备、高端制药、地球空间信息、人工智能等领域,加
强湖北省企业、高校院所与中科院相关研究所的合作项目,共建创新平台,实施一批能
填补国内空白、突破瓶颈制约的重大科技创新项目。
中科院将相关领域重点合作项目纳入中科院“STS计划”予以支持,湖北省予以配套
支持,解决湖北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关键技术问题。
加强人才引进、培养与合作交流
中科院支持高层次科技人才携科技成果在湖北转化
双方将充分发挥科教、人才优势,加强协作,共同引进培养高层次科技人才,鼓励
高层次人才为艰苦地区和基层一线提供智力支持。
中科院支持高层次科技人才兼职或离岗创业,促进科技成果在湖北省转化。根据需
要和有关规定推荐专家和管理人员到省政府部门、高新区、高校院所和企业挂职或担任
顾问。
组织开展战略研究与科技决策咨询
中科院组织院士和专家对重大工程项目、重要科研课题立项提供智力支持
中科院发挥多学科、多领域的综合优势及高水平专家聚集的智力优势,组织院士和
专家积极参与湖北省发展战略、规划及重大政策措施的研究工作,对重大工程项目、重
要科研课题立项提供咨询建议与智力支持。
【 在 PlayerUnkwn (’s Battlegrounds) 的大作中提到: 】
: 上图的红圆圈是目前四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成立的先后循序依次为北京、上海
: 、合肥、深圳,合肥的是在2017年成立,深圳的是今年1月。期间武汉曾经于合肥科学中
: 心成立之前喊出:“要成为第三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然而至今武汉仍未有所斩获
: ...................
--
修改:PlayerUnkwn FROM 113.116.197.*
FROM 113.116.197.*
上月,《美国科学院院刊》在线刊发了华中科技大学国家脉冲强磁场科学中心朱增伟教
授题为“石墨中激子的波色-爱因斯坦凝聚的临界点”的论文,这是国际上首次利用60T
脉冲强磁场测量能斯特效应,彰显了脉冲强磁场设施在输运测量上的国际领先地位。
“武汉的国家脉冲强磁场装置是世界一流的设施,几年来我屡屡造访武汉,用这里的设
施开展新的研究。”来自英国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的女科学家塞巴斯蒂安教授说,
如果没有武汉该中心的设备,她的研究小组将无法开展新的量子材料研究,而这些研究
有望为未来提供再生能源。今年由于疫情影响,她还专门发来邮件表达遗憾。
国家脉冲强磁场实验装置是国内唯一的大型脉冲强磁场科研基础条件平台、全国第一个
落地在高校的国家大科学装置。
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最重要载体就是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群,至少要有3个以上大科
学装置。目前,武汉已建成精密重力测量、脉冲强磁场两个大科学装置,数量仅次于北
京、上海和合肥。
包括脉冲强磁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在内,武汉正密集启动规划一系列高规格实验室,以
及大科学装置群,未来将托举起一个“东湖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全力释放武汉科教
优势和产业优势,让科技创新成为武汉最大竞争力。
前有标兵,后有追兵。今年,继北京、上海、合肥后,深圳获批成为我国第四个综合性
国家科学中心。当前,正值国家基础研究布局重新“洗牌”阶段,除抢得先机的京、沪
、粤、皖外,南京、重庆、成都、西安、兰州等地,竞争均异常激烈。
全国科技兴市经济研究会理事长、科技部调研室原主任胥和平说,从整体来看区域之间
竞争已经落到科学发展、技术创新和新兴产业培育三大焦点上,武汉必须加强特定领域
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
武汉大学发展研究院原院长李光说,武汉做基础研究有深厚优势,国家的攀登计划、火
炬计划及各种高水平计划等,都赋能武汉,城市科技创新潜能亟待释放。
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钟书华认为,全世界15%至30%最优秀的科学家汇聚的地
方,才有成为“科学中心”的条件,武汉要建科学中心,必须使其成为新发现、新发明
最活跃的区域。
【 在 PlayerUnkwn (’s Battlegrounds) 的大作中提到: 】
: 上图的红圆圈是目前四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成立的先后循序依次为北京、上海
: 、合肥、深圳,合肥的是在2017年成立,深圳的是今年1月。期间武汉曾经于合肥科学中
: 心成立之前喊出:“要成为第三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然而至今武汉仍未有所斩获
: ...................
--
修改:PlayerUnkwn FROM 113.116.197.*
FROM 113.116.197.*
看看武汉的TOP企业就知道了,基本还是传统行业,钢铁汽车建筑房地产,第一的民营企业九州通是卖药的,第二卓尔主要是房地产和商业地产,一线的互联网ICT企业建的分舵,核心技术也不在武汉,武汉还需要加强,比如像长飞烽火这些,赶个早集结果没有发展起来
【 在 PlayerUnkwn 的大作中提到: 】
: 上图的红圆圈是目前四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成立的先后循序依次为北京、上海
: 、合肥、深圳,合肥的是在2017年成立,深圳的是今年1月。期间武汉曾经于合肥科学中
: 心成立之前喊出:“要成为第三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然而至今武汉仍未有所斩获
: ...................
--
FROM 109.145.141.*
官僚的很
据说就业季人事部排两队,一队入职的,一队离职的
【 在 wyid (yz) 的大作中提到: 】
: 看看武汉的TOP企业就知道了,基本还是传统行业,钢铁汽车建筑房地产,第一的民营企业九州通是卖药的,第二卓尔主要是房地产和商业地产,一线的互联网ICT企业建的分舵,核心技术也不在武汉,武汉还需要加强,比如像长飞烽火这些,赶个早集结果没有发展起来
--
FROM 123.13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