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是因为福建的知名度太低了,所以版面上谈论到福建时有两个非常大的误解(当然也不排除有些人刻意传播这种误解),即所谓福建作为“龙兴之地”和“对台彰显制度优越性的标杆”而占了国家层面的优势才显得gdp等指标做的好看。
福建曾经也是个科教强省,两院总院士籍贯排名最高是到过第五,远高于福建人口排名,作为五口通商占其二近代最早开放的地区之一,也是有一定的工业基础的。但在建国后,为了备战台海,在院系调整期间把福建的工科几乎全拆走了,本地的工业也基本归零,交通建设也是基本停滞,唯一一条鹰厦铁路还是陈嘉庚想尽了办法才争取来的,基本上国家就是腾出了一片荒地来准备打战的。
这样的结果就是:一、文气断了,学校里的大师走了,学生走了,大家族里的精英因为本地没产业可做了,也都迁到外地和国外了,精英人才出现了非常长时间的断层,现在新增两院院士福建籍的寥寥可数了。二、产业没了,本地人找不到什么好工作,靠山的那些人就只能靠山吃山,靠海的除了靠海吃海就是想办法偷渡了。三、交通闭塞,人和物的流动非常困难,进一步加剧了贫困和落后。
改开后,虽然国家对福建发展放开了一些约束,但依然没有做人才和资金的投入,只是靠海外闽籍人士的资本创建了福建省内的第一波企业,做加工贸易,福建算是从中赚到了一笔发展的资金,总算整体上走向了小康生活,小老板们走向了小富。
但是福建走向了小康后,又发现了进一步的发展乏力了。这又回到了前面提到的三大结果,省内科研和人才的严重缺乏导致产业无法实现升级和转型,福建因为解放后没有工业基础,起步阶段是靠制衣制鞋这些低端产业,现在还是只能做制衣制鞋这些产业,只是规模变大了……交通的闭塞导致不但和省外的产业链动困难,连省内几大城市都难以实现协同。
所以说福建因为台海等原因是付出了很大代价了,国家也没对福建有什么投入和优待,福建怎么可能承担得起“对台彰显制度优越性的责任”?有些人的说法也太瞎扯了。没有外来投入,本地人才和产业的培养培育估计十年二十年都难见明显成效,也就交通设施的补短板这几年在努力做(福建无论是税收还是社保都是交给中央的大于下拨的,算是本地自己的钱在建,也没占别的地方的便宜),所以这几年gdp增幅看起来好看一些,也不是刻意吹水。
--
FROM 59.57.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