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沙尘暴横扫了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据报道,这是中国近10年来强度最强、范围最
广的一次沙尘天气。
一觉醒来,世界都“黄”了。
沙尘让北京变成了“黄”城。
天津的天塔,只剩下一个黑影。
内蒙古包头,天都黑乎乎的。
昨天的呼和浩特与今天的呼和浩特,感受更加强烈。
打开朋友圈,全是自带沙尘滤镜的“小黄图”。
沙尘“淫威”之下,连太阳都变成了蓝色,只有基金岿然不动,绿得让人无欲无求。
漫天黄色也激发了沙雕网友的创作欲望。
有人把今天的北京和《银翼杀手2049》放到一起,竟然毫无违和感。
有人干脆做自己动手,整了个奥特曼与怪兽的出场秀。
有人表示,一出门差点“入土为安”。
有人戏精附体,感觉自己出门忘记骑骆驼了。
有人刚刚看完《山海情》,以为自己穿越到了西海固,要喊马得福来治沙。
也有人相当乐观,认为“黄天不负有心人”,今天上班的人都应该发财。
舍不得请假的打工人,遭遇恶劣的天气状况,除了捂紧口罩,也只能调侃一下。
但一部分“公知”却又开始跳出来秀下限了。
有人拿人民日报今天凌晨发的《黄沙正褪去 绿树渐成荫》挑事儿,评论区里有人说“唉
,沙尘暴今天不给面子呀”,一副幸灾乐祸的嘴脸。
有人科普这次的沙尘来自外蒙,立马就有人酸溜溜地表示,是“美国来的”。
还有人干脆浮想联翩,认为这一次的沙尘暴是由于防风护林开了口子,至于为什么要给
防风护林开口子,他们说,为了让风吹散北京的雾霾。
有人叹息道,我的蚂蚁森林白种了。
恰逢3·15,还有人建议,给防风治沙的工程打个假。
为什么中国防风治沙40年,还会出现沙尘暴这种极端的天气呢?
首先要明确一个概念,沙尘暴是一种天气现象,受沙源、气旋和平流运动三个气象条件
的影响。
地面上的沙尘,被气旋带至高空,然后在强风的作用下被长距离输送,形成沙尘暴。
也就是说,沙尘暴真正的控制因素,还是大自然,人类能做的,仅仅是通过植树造林,
防风“固沙”而已。
其次,气象专家说了,这一次北方地区的沙尘起源于蒙古国西南部,随气流向南移动进
入中国。
这怎么治?难不成让我们上别人家种树去?
实际上,中国防风治沙的成就,远比张口就来的键盘侠们想象的,更为伟大。
你能想象么?
有这样一群人,数十年间,三代人,在西北、华北、东北与风沙战斗,默默植树,硬生
生从沙漠口中抢下了超过175万平方公里绿地。
175万平方公里什么概念?绿化面积超过了107个北京市,或者10个河南省、20个韩国。
这就是人类历史上空前,也可以说是绝后的一项工程——三北防护林。
该工程计划从1979年到2050年,用72年的时间,不停歇的四代人,在覆盖了中国陆地面
积42.4%的区域造林,建设一道绿色的墙,为全国人民挡住来自境外及北方的沙尘袭击。
至今,该工程我们已经坚持了42年,无数有名的,无名的英雄,几代人,已经与黄沙战
斗了一辈子。
时至今日,还有键盘侠无视他们的成就,恶意嘲讽。说明他们的故事,还应该大书特书
。只有真相昭示天下,才能堵住流言。
众所周知,三北防护林工程开端于1979年。鲜为人知的是,中国治沙人的故事,却有更
长的历史。
1962年深秋,一群平均年龄不到24岁的队伍到了中国东北的塞罕坝,开启了三代人59年
的造林传奇。
塞罕坝位于北京和天津东北部,在新中国成立的时候,生态环境已严重恶化,成为人迹
罕至的荒原。如果不及时治理塞罕坝,内蒙古浑善达克、巴丹吉林等沙地沙漠将继续南
侵,直逼北京和天津。
图:塞罕坝早期荒凉的景象
第一代造林人没想到,塞罕坝的冬天竟然如此冷,年均气温在零下1.3摄氏度,有时候还
会出现零下43.3度的极寒天气。
一位老植树人回忆道:“大雪被风一刮,屋内就是一层冰,即使抱着火炉子也不会有热
的感觉。”
在海拔1500米的高寒戈壁滩种树,谈何容易。
寒冷尚能克服,最大的挑战是孤独。
塞罕坝人烟罕至,路不通,电没有。第一批植树人,除了植树外,没有任何娱乐活动,
孤独和寂寞无时无刻不在挑战他们的心理极限。
但最痛苦的,还是造林中遇到的“绝望”。
刚开始两年,第一代植树人种100棵树,成活的不到8棵。这样的结果,一度让他们失去
信心。
这样极度艰苦的条件,身体和心理的双重煎熬下,第一代植树人出发时平均年龄24岁,
最终平均寿命仅52岁。
好在,他们始终没有放弃。并且,这份使命,薪火相传。
加上后续两代植树人,59年来,这群人,在鲜为人知的角落,默默无闻造起了112万亩世
界最大人工林。
如今,塞罕坝百万亩林海筑起了一道牢固的绿色屏障,阻止了风沙南侵,保护了天津和
北京。并且,年均降水量增加了66.3毫米,生态已经改变,形成了良性循环。
图:如今的塞罕坝
种树人之中,从不缺少奇迹。陕西榆林和内蒙古之间,同样发生了一段传奇故事——毛
乌素沙漠——中国首个被人工“消灭”的沙漠。
毛乌素沙漠中的殷玉珍,一个普通的农民,嫁到了一个没有名字的村子。她的出嫁没有
热闹的锣鼓,也没有传统的迎亲队伍,甚至连彩礼都没有。
迎接她的只有一匹骆驼,新房是用树枝搭建的沙窝子,没有门窗,不遮风沙。即便如此
,这个称之为“房子”的沙窝子也在风沙的肆虐下摇摇欲坠。
每当风沙吹过之后就必须拿铲子清理门外沙子,否则就会被第二次风沙掩埋。
因为沙漠侵袭,甚至会连年颗粒无收。
为了活下去,他的丈夫每次遇到风暴,不是躲在房子了,而是出门捡死去的牛羊,每一
次出门,都有可能是永别。
在贫穷和黄沙的双重打击下,她终于爆发了:
“宁可种树累死,我们也不能让风沙把我们欺负死。”
“我不想让娃娃们以后再受这号罪。”
1986年,她用家里所有值钱的东西,换回了600颗树苗,栽到房子周围,像对待刚出生的
娃娃一样,日夜精心照看。
可是,一年下来只存活了10棵。
倾家荡产只换回了10棵树,她没有屈服。她对丈夫说,“好在活了10颗,继续种下去,
树林就来了,庄稼就可以种了,牛羊也可以养了。”
从此之后,她开始了与沙漠作对的日子,他们在外面打工,给人淘粪盖房子,赚的钱,
除了维持基本的吃喝,全都买了树苗,死了1棵树,他们就再栽上10棵树,只要多活一棵
树,生活就多了一分希望。
这一干,就是35年,她用35年坚守,将七万多亩沙地变成了绿洲。
在众多“殷玉珍”几十年的坚持下,2020年春天,出现了一个奇迹,毛乌素沙漠即将在
地球上消失!
奇迹之外,还有奇迹。
甘肃古浪县土门镇八步沙,是中国第四大沙漠腾格里沙漠南缘的一片沙地,当地流传着
这样的民谣,“一夜北风沙骑墙,早上起来驴上房”、“春风吹死牛,秋风吹秕田”。
曾经,沙漠以每年7.5米的速度吞噬着附近的村庄和耕地,“像癌症一样扩散”,很多人
只能背井离乡,到宁夏、新疆找活路。
1981年,6个年过半百的老汉背起铺盖,决定挺进八步沙,治沙种树——这一举动并没有
什么高尚的情怀,他们只是想保住土地,让自家的娃娃们有饭吃。
条件异常艰苦,六老汉住的地窝子,冬天零下30多度,要用衣服和被子把全身包住,常
常感觉被子上的沙越积越沉,还要半夜起来抖沙子。
但还有什么比贫穷更可怕的吗?
他们靠着一把铁锹、一颗树苗以及一辆运水的毛驴车,开始了最早的治沙工程。
到1985年,成效显著,六老汉与政府签订《固沙造林承包合同书》,承包7.5万亩流沙治
理,其中每种一亩树,林业局补贴5元,种的花棒卖了钱也归种植者所有。
虽然有了钱,但治沙并非一日之功,他们商议着,不能前功尽弃,谁老了,病了,干不
动了,就让儿子来干,儿子干不动了,还有孙子,八步沙每家每代都有人继续治沙。
不是所有人都愿意与黄沙为伴,有人不愿离开稳定的国企单位,有人的孩子生病,无法
承担老汉的承诺,但当风沙肆虐时,总有人拿起铁锹,为了老一辈,为了下一代,到黄
沙里去。
就这样,接力棒从六老汉手中代代相传,至今已经传到了第三代,1985年出生的郭玺,
就是标准的第三代治沙人。
他记得1993年的“五五黑风暴”,黑暗铺天盖地压过来,造成23人遇难,上百人受伤,
6000多头牲畜死亡,上万顷良田被掩埋。
他记得大伯跟他说过的话,“我们治不住,还有你们呢。”
于是他从小就知道,自己要守护祖辈父辈种下的这一片树林。
和祖辈相比,今天的治沙依然艰辛。
郭玺每天6点从家出发,晚上八九点才能回家,他要进入七八十公里的沙漠腹地,只带一
壶水,午饭基本不吃。
但和祖辈相比,今天的治沙已经看到了科学与文化的力量。
林场发生病虫灾害,有虫情检测仪,很快就能找到罪魁祸首;治沙工程验收,采用GPS可
以精确定位亩数和检测成活率;将中药材肉苁蓉与耐旱的梭梭树结合起来种植,可以实
现治沙和致富双赢。
据统计,38年来,八步沙三代人共治沙造林21.7万亩,管护封沙育林草37.6万亩,使风
沙线向北推移了近20公里,周边10万亩农田得到保护。
等到5月,八步沙的沙枣和柠条将开出细小的黄花,这是三代治沙人的成就,也是所有中
国治沙人的缩影。
到今天为止,我们共有3.31亿人参与了这个伟大工程,投资了数百亿元,保护了13个省
,551个县老百姓免受风沙侵扰以及帮助了他们脱贫。
如果不是这次沙尘暴来临,保护北方这么多年的三北防护林,应该不会有人记起,别说
诋毁了。
因为,沙尘暴的记忆似乎已经过于遥远。事实上确实如此,从2011年到现在的10余年间
,北京的平均沙尘天数在3天左右。
历年来北京3月沙尘天数统计
他们不知道的是,曾经北京年平均沙尘天数高达2个月,从60天减少到如今的3天,这难
道不是三北防护林的功劳?
1979年,三北防护林工程正式上马,到今天已经过去了40多年。
40年多年间,无数个像殷玉珍、郭玺一样的人投入到这场治沙运动中,使中国的防沙治
沙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
对生活在城市里的我们来说,治沙也许意味着,小时候见怪不怪的沙尘暴,现在已经少
见多怪了。
但对生活在风沙口的人来说,治沙不仅仅意味着更好的生活环境,也意味着脱贫致富的
可能。
在陕西榆林,毛乌素沙漠80%的土地已经变成绿洲,当地贫困村开始积极发展种植、养殖
、加工、旅游观光产业,人均纯收入从2000元直奔12000元大关。
毛乌素沙漠前后对比
在河北塞罕坝,治沙人造起112万亩世界最大的人工林,林场森林资产总价值206亿元,
每年物质产品和生态服务总价值145.83亿元。
在内蒙古库布其沙漠,大约有三分之一的土地都变成了绿地,10.2万人通过新能源、养
殖和沙漠旅游产业脱贫。
一代又一代中国治沙人久久为功,创造了人进沙退的奇迹,也创下了青山绿水变金山银
山的中国奇迹。
但不容忽视的一个现实是,中国的沙漠面积依然很大,这场沙尘暴只是一场警醒,我们
的治沙任务、生态保护工作,依然任重而道远。
青山常在,绿水长流,一个绿色的、可持续发展的中国,需要国家机器的进一步推进,
也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
中国人向来有“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的气魄。只要我们认准一件事,沧海桑田也
要坚持下去。
我们这个民族正如教员曾经在日记本中写的那样:
与天奋斗,其乐无穷;
与地奋斗,其乐无穷;
与人奋斗,其乐无穷。
--
FROM 113.102.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