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河南安徽四川贵州人口流出最多省份,辽宁净流入
【 在 IWF 的大作中提到: 】
: 没有本质冲突,就是想说辽宁也没什么未来
: 辽宁的人口流入很多都是黑吉的,东北人爱呆在东北
:
那你这个浙江山区人跑黑龙江呆那么多年是图什么?没把自己算进去吗?
--
FROM 59.109.178.*
我去工作了几年啊,然后才发现这个地方的各种落后
对了你为什么换马甲呢,你带view的房子租出去了吗
【 在 GraceGinger 的大作中提到: 】
:
: 那你这个浙江山区人跑黑龙江呆那么多年是图什么?没把自己算进去吗?
--
FROM 185.176.77.*
【 在 IWF 的大作中提到: 】
: 我去工作了几年啊,然后才发现这个地方的各种落后
: 对了你为什么换马甲呢,你带view的房子租出去了吗
:
我发七台河那个帖子,被水木给删号了
--
FROM 59.109.178.*
我去,你发了什么能被直接删号
【 在 GraceGinger 的大作中提到: 】
:
: 我发七台河那个帖子,被水木给删号了
--
FROM 185.176.77.*
你们东北人不孕不育也怪南方啊
【 在 GraceGinger 的大作中提到: 】
:
: 【 在 bondyan 的大作中提到: 】
: : yy强身,咋不看看2010六普和2020七普常驻人口数据变化趋势呢?列出来看看啊
: : 发自「今日水木 on iPhone 12」
:
#发自zSMTH@SM-N9760
--
FROM 117.65.188.*
从人口比例来看,贵州省的人口流出比例最大。然而,从来没听说贵州人对此说过啥、抱怨过啥。
--
FROM 116.246.26.*
你是那位东北护法grace吗,原来的id呢?
【 在 GraceGinger 的大作中提到: 】
:
: 你怎么不算算40年内的生育率呢?东北生育率是你们南方繁殖癌地区的10%到20%。
: 看高考人数也知道了18年前的生育率是怎么回事了,东北还是初中升高中比例'最大的几个地区之一。还一堆高考移民。按照高考人数倒着推算,东北生育率甚至低于你南方繁殖癌老家的10%
--
FROM 58.220.95.*
【 在 IWF 的大作中提到: 】
: 我去,你发了什么能被直接删号
:
转载:东北资源枯竭城市七台河的惨状
作者:北极
身为龙煤长大的人,我来说说我的看法:跟体制没什么太大关系,龙煤的衰落是必然的。
我是七台河人,也就是龙煤集团下属煤城之一的七台河。在七台河出生,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都是在子弟学校,家里的大部分亲戚也都是在煤炭相关的行业,用当地的说法,就是都在矿务局。考上大学以后,我就再没回去过,父母也陆续搬出了七台河。
我先来讲一讲我所了解的七台河的历史:
七台河市现在市区所在的位置(新兴区、桃山区等)原住民几乎为零,七台河市现在所有居民几乎都是外迁过去的,近一点的是从附近的农村,远一点的是从河北、河南、山东等省份,我初中的时候统计过全班同学的籍贯信息,基本上没有人籍贯是黑龙江。
七台河从原来的七台河村,一点点升格到镇、县,最终变成现在的地级市(黑龙江省最小的地级市),居民从几乎为零变到后来几十万人。城市先有矿务局,后有市政府。我小时候,城市里的几乎一切设施都是属于煤矿的:医院——矿务局医院,学校——XXX矿小学、XXX矿中学、矿务局高中……我记得当年市区只有三十万人的时候,矿务局领导在新年贺词里曾经有过这么一句:祝二十万矿务局职工和家属新年快乐。
如果说其它资源城市还有别的东西的话,七台河可以说别的什么都没有,冬季太冷,农林牧渔业不发达,不是交通枢纽,没有除煤炭以外的其它工业,更不要提服务业和金融业了。
从小就是在子弟学校念书,同学里绝大多数人,如果没考上大学,就是去煤矿的上工作。至于做什么,不用太担心,因为矿务局除了煤矿之外,还有自己的学校、医院、公检法机关……肯定有合适的岗位。
煤矿比城市本身还重要,整个城市从当初建立开始,目的就是为了煤,整个城市里一多半的人口都是为煤矿服务的。
如果煤矿出了什么问题,整个城市就会崩溃。
而且事实上,这种事情过去就发生过。
其实早在九几年的时候,煤矿情况也跟现在类似:煤卖不出去,工人发不出工资。当时比现在更糟一些,因为那个时候还没有互联网,人们只能通过电视和报纸获得信息,出去打工挣钱的观念还不被大多数人接受,所以大多数人只是干耗着,少发几个月工资不会出人命。
后来的事情很多人也都知道,国企改革下岗,分流一部分人,慢慢有人脑子不那么僵化了,开始知道走出去——但这些其实都不是关键。
让煤矿继续生存下去的原因是煤价上涨了,国内大搞基础建设,对钢材、水泥需求增大,所以才给了煤矿可以续命的机会。
后来,煤矿能发出工资了,后来,煤矿工人的工资高的时候月薪上万……
后来,煤城里的大多数人都忘了九几年发不出工资的事情了,大多数人都觉得以后都应该越来越好。
再后来的事情,大家也都知道了。
历史其实是很相似的,煤城曾经差一点崩溃过,现在又到了差一点的时候。
这要怪城市里的居民没有变革的意识吗?
城市里的很多人,当年都是从农村来到这里,可以说走这一步本身就已经很难了,再让他们从一个城市走到另外一个城市,太难了。
也有一些人想走,但走不出去。城市起步太晚,教育基础落后,我在子弟学校念书,我所在的初中班级里,高考最终考出省的,只有两个人。
这样的后果就是城市里的大多数人只能还留在这里,延续祖辈的工作,城区人口从三十万增长到八十万,但绝大多数人生存所依靠的,仍然是煤矿。
这跟体制有关吗?我觉得关系不大,只要这里有煤矿,只要煤炭价格高,肯定会有人来,肯定煤城会繁荣,前几年煤价上涨的时候,不少外来务工人员从关内来到七台河,下井挖煤,原因就是这份工作挣钱多,这种场景,跟三十年前其实一样。
其实国内依靠自然资源生存的城市还很多,但也并不是所有城市都这样,龙煤集团下属的这四个煤城只能说是自然条件限制,只能依赖煤炭。
下面两个图第一个是百度地图,上面有公路、铁路、地理位置等信息,第二个是铁路运营线路图:
几个重点:
1. 这几个城市都在边境附近,没有港口,没有河流。
2. 公路网络不发达,其中有两个城市还没有直通市区的高速公路。
3. 没有铁路干线,只有鸡西有双线铁路,其它的都是单线,七台河的铁路是单线非电气化铁路。
4. 边境挨着的是俄罗斯,边境那边没有多少人,那边的人可能还没有山里的熊多。
这四个城市只有煤,别的什么都没有,没有地理位置上的优势,不是交通枢纽,不靠海,没有边境贸易。
想依靠其它产业的前提,是城市有机会,但是从地图上看,这几个城市显然没有什么机会。七台河倒是出过几个短道速滑的运动员(大杨扬 ,王濛),但想靠短道速滑带动一个城市的发展恐怕不太可能。
因为没有别的出路,最好的办法其实就是关闭煤矿,把居民迁走。继续生存如果不可能,那么就要坦然的面对死亡。但绝大多数人都有故土难离的本性,想让这些人自己主动离开,是不太可能的。
说到资源城市,我还想到了两个,恰好这两个城市我又都很熟悉:枣庄和南阳,这两个城市整体上来说都是转型相对成功的城市。
枣庄也是一个煤城,产煤的历史要比龙煤集团的煤城更长,但枣庄的煤矿(老城区)已经严重衰落了,但枣庄下属的滕州市(县级市)经济发展的非常好,不依赖煤矿。枣庄和滕州又处于京沪沿线,京沪高铁在这里有两站,枣庄这个城市能够成功的转型。
南阳虽然自古以来城市的规模都不小(南阳郡),但建国以后发展也有一部分得益于南阳油田。同样的,南阳油田也已经基本不产油了,但因为南阳毕竟有上千年的城市基础,不会因为油田的衰落而导致整个城市无法生存。
所以,资源城市要想活下来,要么有基础,要么早点转型,否则迟早有一天,城市注定要衰亡。
完全衰落的城市也是有的,比如:玉门。玉门老城已经几乎成了一座死城:一座靠石油起家最后没落的“死城”(组图)
几年前我曾经回过一次七台河,因为我的户口还留在那边,需要时不时的回去一趟。我特地回到小时候我父亲工作过的煤矿去看了一下。发现小时候跟小伙伴一起玩的公园、假山都还在,几乎完全没有变过,甚至连地砖的拼图的形状都停留在我考大学走的时候的样子,一个煤矿如果十几年都没有什么改变,那么未来的发展希望恐怕十分渺茫。
作者:玄不救非氪不改命
这就牵扯到历史问题,也就是真正的体制问题。在朱xx同志出任总理以前,我国尚有计划经济残余,表现在煤炭领域,就是存在着一个煤炭工业部。大型国有煤矿,是由煤炭工业部垂直管理,称为矿务局。在黑龙江,就有四大矿务局,也就是上面说过的四大煤城。这个煤炭工业部,掌握着全国范围内的煤矿开采,同时,也负责全国范围内的资源调配。从理论上说,甲矿山挖完了,自然会开个乙矿山,把人员设备转移过去,继续开采。
但是,随着煤炭工业部的解散,跨省区的资源和人员调配渠道,就被打断了。煤炭工业领域的优质资源,被中央保留,成了后来的央企,例如神华、中煤,他们掌握着开采成本较低的优质煤矿,又由于成立时间较短,没有过多的退休人员。而黑龙江省的枯竭矿井,被下放到地方,直到2004年,被黑龙江省重组为省属的龙煤集团。
这种改革,被解读为“抓大放小”,其实背后是“留有余而甩不足”。开采成本低、人员构成合理的企业被中央保留,而开采成本高、退休人员比例大的企业下放地方。结果,本来全国煤炭工业一盘棋,相互之间是互为补充的关系,现在反而变成了竞争关系。下放企业根本不可能同央企展开竞争:下放的时候就是精心挑选,优质的怎么可能放下去呢?
包袱被甩给地方,但地方是背不起这样的包袱的。例如上面提到的四大煤城,其实是“一矿一城”。整个城市,完全依托煤矿开采而形成。地方政府,从本质上说,只不过是矿务局的后勤部门,或者说是物业公司。主营业务经营不下去,居然想让后勤部门想办法救火,这个脑洞,相当于诺基亚手机卖不出去,让保洁阿姨想想怎么转型。这些问题,在90年代末集中爆发过,在2002年-2012年的煤炭黄金十年由于高企的煤价被掩盖,现在终于重新爆发出来。
90年代末,为解决下岗问题,中央政府提出,把第三产业作为再就业主要方向。但是,在“一矿一城”地区,当下岗问题集中出现时,第三产业是毫无需求的。矿工倒是想去跪下来擦皮鞋啊,但是整个城市下岗,谁还有皮鞋能拿给你擦?根据《中国劳动统计年鉴》,1998年,黑龙江省下岗职工每年的生活费只有495元,而27万多采掘业下岗工人每年的生活费只有382元。这些人,主要就分布在上述四大城市。1998年并不是很遥远的过去,可以想象一下,一个地级市的城市居民,每年只有382元收入,却要养家糊口,过的是什么生活?
但是,现在第二轮“下岗潮”后,政府并没有吸取足够的教训。现在提出的口号,叫做“创业创市场”。这种口号,如果是北京的京煤集团提出来,是有可操作性的。毕竟,守着一线城市,有的是第三产业的就业岗位。但黑龙江提这种口号,成效是非常值得怀疑的。当地最大的问题,是煤炭产区过于闭塞、偏远。人们从小在封闭的计划经济系统内生活,对市场经济的了解很可能还不如长三角的一个农民,而矿区管理层、政府官员更不可能懂什么创业。比如说,鹤岗市,搞了个“百位创业指导专家”,从初衷看,是为了指导根本不懂创业的矿工去“创业闯市场”。但这个专家团不得了,数了数,100人中,政府官员34人,当地两所学校,黑工院和黑技院的教员,共60人,企业家6人。换言之,100人的导师团,竟然有94人是本身既不创业,也不懂创业的铁饭碗人员,这样的导师,有没有作用且不说,能带出什么学生?
从目前的状况看,“创业中心”,不过就是变相下岗。工人签协议,转入“创业中心”,每月领1000元出头的工资,仅此而已。20年前,我们管失业不叫失业,叫“下岗”,现在,我们管下岗不叫下岗,叫“创业”。当地媒体在号召:“富余人员进中心是企业生存的必然选择,是牺牲小我、维护大局精神境界的一次大考。但其中也蕴含着“走出一步天地宽”的新机遇,实现再生的新希望。心态决定命运,选择决定人生!”还是熟悉的配方,还是熟悉的味道。
七台河矿区新闻网
但是,你怪不得当地的地方政府。前面说过了,地方政府就是给矿务局打下手的保洁阿姨,你指望他们去拯救矿工,那是找错了人。即使是省政府,也无能为力。黑龙江省,省本级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去年是937.1亿元,收入只有259.1亿元。而龙煤一年的工资,至少要100亿。这么重的锅,省政府哪里背的动?
--
FROM 59.109.178.*
就贵州那条件,从诞生之日起就吃财政饭,现在是躺着挣钱,有啥可抱怨的。。。。。
东北是被各种吸血,强搞计划生育,现在还被各种打压,抱怨下没什么问题啊
【 在 netseaman 的大作中提到: 】
: 从人口比例来看,贵州省的人口流出比例最大。然而,从来没听说贵州人对此说过啥、抱怨过啥。
--
FROM 211.143.51.*
我不信,你肯定还干了别的什么。
不过话说水木的站务真是艹蛋的很,我就是在别人投诉版主的帖子下面回复了一下,被站务封70天,积分清光。
【 在 GraceGinger 的大作中提到: 】
:
:
: 转载:东北资源枯竭城市七台河的惨状
: ...................
--
FROM 185.17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