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时各国把国都叫作国,把有宗庙或先君神主的城叫都,没有的就叫邑。
《史记o五帝本纪》:“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
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无曰邑,邑曰筑,都曰城。——《左传o庄公二十八年》
凡造都鄙。——《周礼o大司徒》。注:“都鄙,王子弟公卿大夫采地,其界曰都。鄙所居也。”
都鄙(旧时天子宗亲及公卿大夫的采邑);都家(周王朝分封给子弟及公卿大夫的采邑)
**周朝的有两个主要的都城:宗周和成周**。
宗周指,西周王都所在的丰京和镐京地区。
周先祖古公亶父建都岐邑,奠定了周国崛起兴盛的基础。周文王继位后,将周都从岐邑迁至沣水西岸的新都丰京(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南),周武王时又在沣水东岸建立镐京,以此为根据地统一天下。丰京是周朝宗庙和园囿的所在地,镐京为周王居住和理政的中心,合称丰镐。 [1]
丰镐二京即宗周,即《尚书正义o毕命》载:“越三日壬申,王朝步自宗周,至于丰。於朏三日壬申,王朝行自宗周,至于丰。宗周,镐京。丰,文王所都。”
成周,武王儿子周成王五年,营建都城成周和王城(今河南洛阳)。西周时期,成周城驻守由周王室直接控制的周八师,每师有二千五百人,共两万人戍守在成周,用以镇慑东方。象征着王权的九鼎放在成周城的明堂当中,寓意定鼎中原,用以震慑天下。从周武王选址、召公相宅、周公营建洛邑再到周成王定鼎中原,成周城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国家层面详细规划建设的都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平王东迁,定都成周,将都城名称改为洛邑,此后周朝的这段时期称为东周。
“京”的古字形像高大的建筑物,本意为人工筑成的高丘。作形容词指高大。由于国都多建在高地上,所以“京”又指国都、首都。
中国历史上,许多政权的都城都称“京”。以“京”称都城始于周朝建立之初;同时,“京”与“师”常并称“京师”。
> 《春秋公羊传》曰:“京师者何?天子之居也。京者何?大也。师者何?众也。天子之居,必以众大之辞言之。” 后世因以泛称国都。
> 《诗·大雅·公刘》:“京师之野,于时处处。” (此处京师为豳国之地名,在渭水北)
> 《诗经·大雅·民劳》: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惠此京师,以绥四国。(此处京师指成周洛邑)
> 《左传》:“冬。十一月。晋魏舒。韩不信。如京师。合诸侯之大夫于狄泉。寻盟。且令城成周。”(此处京师指成周洛邑)
--
修改:lgyyuuki FROM 117.86.93.*
FROM 117.86.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