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再过若干年会不会出现逆大城市化?
可是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都是大都市圈模式,大都市圈人口基本都在持续增长,也就德国由于历史特殊是个例外
【 在 cnlepton 的大作中提到: 】
: 象日本,南朝鲜这种大都市圈模式感觉发展到现在,由于出生人口巨大下降卷不下去了。
:
: 物流业的发达也是他们没有过的。现在小城市除了没有大学,别的理论上都可以有。
: ...................
--
FROM 223.104.40.*
高密度带来的最大优势是高生产效率(不只是制造业,而是广义的生产)。而对于一个开放市场来说,高生产效率带来的优势太大了,能支撑大量的中高端服务业就业岗位。
中小城市低密度只能带来大量的低端服务业就业岗位,在肉眼可见的未来,低端服务业的吸引力还是远远比不过中高端服务业,既包括薪资方面,也包括体面、社会地位、稳定性、发展前景等诸多方面。
假设个模型:
一个大城市的CBD密集了大批企业,这些企业衍生出大量的设计、市场营销、财务人事咨询、法律等等的专业服务。
而由于企业密集,所以衍生出大量提供此类专业服务的公司,这些服务公司由于客户密集,可以提供相对低廉且优质的服务。
这又导致前面说的大批企业可以用相对低廉的价格获取到这些专业服务,从而提升自己的市场竞争力,保持较大的规模。
这两类公司互相成就,于是维持了一个很高的生产效率和强大的市场竞争力,从而带来丰厚利润,能雇佣大量的中高收入职员。
而这些中高收入职员带来的高消费又进一步刺激了消费市场的活跃,衍生出大批消费行业企业。
这样高密度就一步步衍生出繁荣的市场。
现在假设是个中小城市,由于企业密度低,高级服务业公司客户不足导致难以生存,这里的企业就难以廉价获取高质量的高级服务,从而企业生产效率低下,市场竞争力不足,从而难以给员工支付高额薪水,这又进一步影响了消费市场的繁荣。
【 在 FLYBBS 的大作中提到: 】
: 说反了吧?
: 超高密度只能带来高效率,低就业机会。。。
: 中小城市的低密度才能带来大量就业机会。
: ...................
--
FROM 223.104.40.*
一是工作机会,咱们很多人可能都是从事后端研发类岗位的,往往觉得在哪里办公区别没那么大。但有大量岗位是以人为服务对象,或涉及复杂的人际沟通的,这种靠远程没可能解决,而这种岗位又往往是提升生产率的关键。其次管理这个事情本质上是管人而不只是简单的管事,就是现场效果好过远程太多。
二是这里提到的资源,很多本质上还是要靠人(比如医生现场诊断和治疗,明星现场开演唱会等等)。如果这些人的资源都在大城市,那为什么不是生活在距离大城市100公里以内的都市圈,而是非要跑到几百公里开外的中小城市呢
以上两点,中小城市都比大都市圈劣势明显,而且想不到有轻易改善的可能。还不如指望随着科技进步,土地使用等问题解决,从而大都市圈飞速发展,人人都能既享受大house,又享受大都市的繁华和便利
【 在 ForSolitude 的大作中提到: 】
: 对于百姓而言,选择大城市选择的是就业机会(从而提高收入)、医疗、教育、娱乐等。
: 如果从大城市大规模回流到二三四线,那么需要以下条件:
: 1)交通足够好:比如即使在三百公里外,也可以完整享受不差于一线的医疗资源,小病可以网络,大病可以快速抵达;这可能依赖于AI看病、空中交通(比如电动垂直起降飞机)。
: ...................
--
FROM 223.104.40.*
低端服务业被ai颠覆的可能性更大,只是现在不咋报道而已,另外国家强行按住不让大规模推广
外卖员、配送员:无人车无人机配送,现在已经在各种试点了
网约车:无人打车,被国家强行按住
保洁:各种扫地机器人,最容易替代人的方向之一
餐馆服务员:现在已经在被各种送餐机器人、扫码点餐、洗碗机逐渐取代了,智能厨师之类的正在赶来的路上
等等,这些纯靠重复劳动的行业,被AI颠覆是早晚的事情,比什么律师、人事、市场、策划被颠覆的可能性大多了
【 在 Toro 的大作中提到: 】
: 中高端服务业可能被ai颠覆
--
FROM 223.104.40.*
低端服务业的特点就是成本极度敏感,机器会取代掉大量普通低端岗位,即使剩余少部分人工高价岗位,能吸纳的就业岗位也是断崖式下跌
【 在 randomh 的大作中提到: 】
: 简单
: 用价格区分就是了
: 机器炒菜和厨师炒菜不一个价格
: ...................
--
FROM 223.104.41.*
搜了一下,2019年美国都会区人口数量超过100万的城市有62个,总人口2.2亿,也就是全国接近70%人口生活在百万人口以上的都会区,比例还是比较高的,感觉是不是比我国的比例还高
【 在 cnlepton 的大作中提到: 】
: 丑国100万以上的城市也没几个。
:
:
--
FROM 223.104.41.*
你这个列的都是美国统计口径的“市”,而不是都会区吧。按照这个口径,北京不是一个city,而是很多个city;国内大部分市都要被拆分为很多个city。如果按照国内市的人口统计口径,用都会区统计美国的市人口更合适。比如旧金山所在的都会区主要面积也就和北京六环内差不多大,而北京还有不少人口生活在六环外,都被统计为北京市人口了
【 在 cnlepton 的大作中提到: 】
: 1、纽约,826万人。
: 2、洛杉矶,383万人。
: 3、芝加哥,267万人。
: ...................
--
FROM 223.104.41.*
其他几点没有意见
主要是第3点:为什么在大城市就是996被领导盯着,到三线城市就能每周4天远程呢?这个有些幻想了。应该是:大城市郊区大house每周4天远程、第5天1小时到单位;在三线城市也是大house每周4天远程、但第5天要高铁出差去总部。这才有可比性,因为高密度的企业生产效率远高于低密度企业(这里说的是企业密度,不是人员居住密度;生产效率不是加班时长,而是同样投入产生的产出效益),而高密度企业衍生出大城市,导致大城市高生产效率的企业自然就比小城市企业薪资高很多、高端岗位多很多。
【 在 ForSolitude 的大作中提到: 】
: 1、工作机会或者说工作方式这个事,当前确实是现场更好。但是我们不要太拘泥于现在。确实是有大量岗位是可以远程的。如果分散到200公里外工作,但是还是有专门的工作场所,要交流随时可以在线会议讨论,偶尔要现场调试或者干嘛可以快捷的过去,那么为什么不可能呢?
: 2、资源,大病、演唱会,很显然这类娱乐都不是常态的。40年前,你住在离市中心20公里远的地方就算是郊区农村了,今天市里工作的人住在20公里外其实已经正常。如果大病和演唱会这类资源,可以端到端控制在2小时内,那么200km并不是问题。
: 3、很显然,这是一个每个人都更看重自己的时代。在大城市里住100平,堵车,996被HR和领导盯着低效率加班,没完没了的低效率低价值会议…… 对比你在某个三四线或者郊区,有小院子或者大平层,每周有4天是远程工作没人盯着,但是你也有独立的工作场所而不是在家里,所以工作环境和氛围没问题;生病了小病可以就近,大病打个飞的或者高铁,花200块钱和1小时抵达200km外的一二线城市,也很方便啊。
: ...................
--
FROM 223.104.41.*
高密度企业生产效率高,主要意思是,企业需要很多专业服务,比如市场、营销、策划、法律、财务等等。这些专业服务公司往往不是只面对一家企业,而是同时服务多家企业客户,所以企业密度高,对这些专业服务需求大,就能养活大量专业服务公司并提供相对平价且高质量的专业服务。而反过来有大量专业服务公司提供平价高质量专业服务,又提升了企业的竞争力,带来生产效率的提升。
这种模式目前还只能通过高密度企业来实现,除非将来这些专业服务都不依赖人的面对面提供.
【 在 ForSolitude 的大作中提到: 】
: 嗯,你说的有道理。不过,如果企业管理模式不变化,也不太可能远程的。
: 我觉得目前企业里存在大量无效工作,比如随便开个什么会都要拉上一堆人全部参加,然后每天打卡考核过程而不是结果。我觉得要发展到我所想象的那种,那个员工和企业的雇佣关系应该需要发生一些变化, 员工会有点像是个体户,自己对自己的过程负责,但是需要承担一些结果的风险。
: 大城市的996并不完全是因为真的需要,相当一部分是因为管理方式导致的。
: ...................
--
FROM 223.104.41.*
感觉主要是人和人之间的交流不只是语言,还包括细节的表情、动作、甚至周边人组成的气场等等,毕竟人不是纯理性的生物,这些东西应该就是你说的情感交流,而这些东西又影响了信息交流。不知道未来随着技术发展,这些是否有可能也能完美的远程传递出来
【 在 ForSolitude 的大作中提到: 】
: 人面对面,不外乎信息和情感的交流;很显然,不面对面,信息交流也几乎不受影响,情感交流会有影响,但对企业而言不是主要的。所以对于市场营销策略法律财务,感觉都不是必须在一起,可以在虚拟网络中连接;当前只不过虚拟效果还不够好,而不是虚拟就本质上不行。只有实体的东西、保密的东西,才有现场的必须性。比如设备机械和电气的安装调试、采购来的东西检查质量,或者要带着客户去活动交流感情。
: 反正我感觉自己有生之年,还是可能看到这种情况的,但是估计没多少时间体验了。我们生活在一个快速变化的时代,可能变好可能变坏,但不能一成不变的用老眼光看事物。
:
--
FROM 223.10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