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最近比较刷新我认知的两件事
主要就是跟你强调一下,现在这个状态,比前苏联的状态更好,
而不是不如前苏联时期。
前苏联时期虽然保留咸海,但是周边环境一直在退化、荒漠化。
【 在 Sabella 的大作中提到: 】
: 可不可惜都跟人年早已解体的无关。
--
FROM 111.9.5.*
你说的对,咸海荒漠化确实给地区环境带来了严重的退化,中亚五国就咸海治理达成的主要共识,就是减少流域用水,逐渐恢复咸海的水生态。
从外部引水的方案,想想就好,若能执行,早就执行了。
【 在 Sabella 的大作中提到: 】
: 毫无依据。
: 中亚五国荒漠化面积一直在增加。1987年咸海面积还有四万平方公里以上,而现在的咸海已经萎缩得只有不到三千平方公里,其它大部分地区已经干涸了,变成了荒漠。
: 酥莲时期,荒漠面积一直在减少。到70年代,苏联在乌兹别克地区建立了阿姆布哈尔引水渠,在土库曼斯坦则建立了著名的卡拉库姆运河(沟通了阿姆河与里海),从南北两个方向将阿姆河的水流灌溉到沙漠之中。卡拉库姆运河总长达1400公里,运河可灌溉350万公顷的荒漠草场和100万公顷的新垦农区,改善700万公顷草场的供水条件。在北方的锡尔河流域,也使用同样的办法建立各种引水渠与水库改造沙漠地区,从而达成了“沙漠改造”的目的。到70年代的,酥莲完成了堪称奇迹的沙漠变耕地计划。而现在,咸海的大面积干涸,湖底盐碱裸露,狂风可以自由地穿越海床,带走大量的尘埃,这也进一步加剧了咸海地区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荒漠化进程加剧。风力作用下,大量盐碱撒向周围地区,使咸海周围地区的沙质平原逐渐沙漠化,形成恐怖的“白风暴”(含盐的风暴)和盐沙暴。这种情况每年都要发生几十起,严重污染了河中地区肥沃的良田,使得农田盐碱化,导致60%的新垦区遭受到了灭顶之灾,酥莲几十年来的努力化为乌有。
: ...................
--
FROM 111.9.5.*
咸海消失的祸根,就是前苏联的棉花种植计划。
前苏联对两河的用水规划,就已经注定了咸海的结局。
对比巴尔喀什湖,因为伊犁河没有被灌溉开发,所以巴尔喀什湖直到今天,也基本没有缩小。
【 在 Sabella 的大作中提到: 】
: 你说的对。承认基本事实,那就是解体后恶化,主要恶化成果来自解体后的应对不利,甚至由于各自立场,互不配合,相互争夺甩锅。2003年,南部咸海中部成陆,南咸海又被分割为东咸海与西咸海。6年之后,东咸海干涸消亡,只剩下不足原来面积十分之一的北咸海与西咸海继续在沙漠之间苟延残喘。2020年,北咸海的面积仅剩三千多平方公里……
: 解决之道,是合作协调,杜绝零和负和博弈,步调一致应对。如果各国依旧矛盾重重,只是高谈阔论,并无具体行动产生的迹象(只是成立个啥萎袁荟找个吵架的地方不算什么行动),那咸海的形势仍旧会继续恶化。为今之计,是彻底改革中亚各国落后的灌溉模式,采用高效节水( 精准灌溉) 模式,促使无谓消耗在大水漫灌、渠道渗漏和大田蒸发上的农业用水重新“聚集”起来,让其归流咸海,才是遏制咸海萎缩的务实途径。
: 既没有超级大国超级工程数千里调水,也没有区域统一鄭荃确保协调一致,可以有的是先进经验技术,和善意援助帮扶。但愿天随人愿,咸海恢复碧波万顷。去年,新僵谷物产量历史首次超过中亚第一大国哈萨克斯坦(面积和自然条件远胜),希望有助于认清现实,走正路。
--
FROM 117.136.62.*
不要找借口,咸海的萎缩,主要就是在前苏联时期完成的。
在上世纪60年代,湖面积6.8万平方公里,平均水深16米,最深处约68米。咸海湖面年蒸发量60.7立方公里,湖面年降水量 5.9立方公里,大陆径流量54.8立方公里,水分收支基本平衡。注入咸海的大陆径流中,约有95%来自阿姆河及锡尔河。这两条流经中亚地区的著名大河,分别发源于帕米尔-兴都库什山及中天山。
50年代以来,苏联提出了将中亚地区建成全国最大的棉花生产和出口基地,为此,大力发展以植棉业为主的灌溉农业。随着引水量的激增,流域内注入咸海的径流量也相应地由减少。到80年代,实际上已没有河川径流注入咸海。 这就导致60年代中期以来咸海水位的急剧下降。80年代末同1960年相比,湖水位下降了12.7米,湖面积也相应从6.7万平方公里缩小至 4.1万平方公里,湖水容积则从1064立方公里减至400立方公里。
你不能光看缩小的面积量,最重要的指标,是整个湖水的容积量,从60年代,到前苏联接替,已经减少了一大半。
【 在 Sabella 的大作中提到: 】
: 好笑,人家又不是计划干完一票不活了,咋会有你所谓注定的结局?人家都没了,咋继续?域内人民不要发展了么?后面四十多年的事儿,锅甩给人家合适么?
: 巴尔喀阡的水都是中国流去的,早就得罪了的兔子了,咱们有甚至有办法把半个淡水湖给你弄咸都不意外,只是没那么坏。而且,酥莲没少折腾,比如规模宏大的卡普恰盖水利水电枢纽工程,投资也没少与咸海区域。
: 巴尔喀阡湖特点是湖很大(1.9万平方公里),周边大部分土地却很荒凉。南岸和东岸,生态却显得极为单一,广泛分布着固定和半固定的沙漠和盐碱地。只有在集中于河流下游和河口三角洲的小湖泊,有些生机。酥莲时期,大力垦荒灌溉、开发电力、水运和渔业为目的,对每条河流流域都进行了规划,建立了阿克达拉灌区、卡普恰盖水电站、大阿拉木图灌渠等枢纽性水利工程。影响不可谓不大,比如没有卡普恰盖大坝就没有卡普恰盖城,阿拉木图和比什凯克可能也不会有快速发展,达到后来的规模。
: ...................
--
FROM 111.9.5.*
最重要的指标,当然是水容量。
如果你的水域平均高度只有薄薄的一层纸,再大的面积,也就是一夜之间蒸发殆尽的节奏。
【 在 Sabella 的大作中提到: 】
: 最重要指标就是水域面积。怎么枉顾事实甩锅?咸海生态恶化和干涸是两个概念,而且干涸本身是最关键的,因为裸露湖床和水浅一些有本质区别。咸海干涸最本质原因,关键因素,不是之前的错误,而且水资源失去了统一的调度,整个地区形势复杂,治理方面没有能够形成有意义的举措,反而反操作力度很大。
: 以吉尔吉斯斯坦的托克托古尔大坝为例,它既掌控着下游灌溉所需的水资源,也是上游吉尔吉斯斯坦的主要发电来源。兼具这两个功能的大坝,在不同国家的操作方式也不一样。按理说,吉尔吉斯斯坦需在冬天放水,以便提供电力;而乌兹别克斯坦和哈萨克斯坦则需要大坝在夏天放水,以便灌溉。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当时酥莲牵头规定,吉尔吉斯斯坦在夏天放水,借此从乌兹别克斯坦和哈萨克斯坦换取油气。解体后,由于各自利益所需,这个协定并造到破坏。代之以,为了争夺水资源,各国都将自己的利益放在首位,肆意分流河水。凡此种种之事,致使流入咸海的水量越来越少。滔滔阿姆河甚至一度出现断流……而解体后各国在河流上游取水的行为始终没有得到控制,咸海的衰减趋势根本无法遏制。
: 有兴趣可以给贴89年与14年对比的卫星图片。用事实说话。
--
FROM 11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