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最近比较刷新我认知的两件事
理性讨论。打个比喻,不一定很恰当。
这就好比围棋对弈,前面100手,一个棋手布局了实空,获得很大实利,但是没有净活,眼位也从10个减少到4个。然后换成四个二百五棋手来下,每个还都不着眼全局,各有自己算盘,规则也是比的是各自一小块大小,结果互相拆台,争夺,把50手把这块棋下成了净死。你当然可以指责前面棋手没有净活,眼位还减少了,是死棋的原因,但是如果认为是主要的,本质的原因,那就是不懂棋。
【 在 moonwalker 的大作中提到: 】
: 不要找借口,咸海的萎缩,主要就是在前苏联时期完成的。
: 在上世纪60年代,湖面积6.8万平方公里,平均水深16米,最深处约68米。咸海湖面年蒸发量60.7立方公里,湖面年降水量 5.9立方公里,大陆径流量54.8立方公里,水分收支基本平衡。注入咸海的大陆径流中,约有95%来自阿姆河及锡尔河。这两条流经中亚地区的著名大河,分别发源于帕米尔-兴都库什山及中天山。
: 50年代以来,苏联提出了将中亚地区建成全国最大的棉花生产和出口基地,为此,大力发展以植棉业为主的灌溉农业。随着引水量的激增,流域内注入咸海的径流量也相应地由减少。到80年代,实际上已没有河川径流注入咸海。 这就导致60年代中期以来咸海水位的急剧下降。80年代末同1960年相比,湖水位下降了12.7米,湖面积也相应从6.7万平方公里缩小至 4.1万平方公里,湖水容积则从1064立方公里减至400立方公里。
: ...................
--
修改:Sabella FROM 125.35.85.*
FROM 125.35.85.*
地表本身也不是平的,而且,你忽视了70年代开始自然退湖期影响。很多决策也是随着认识深入,重点是远没有到不可收拾。
再说个例子,白洋淀,当年要根治海河,水利建成,反而马上63年大洪水,没有这个工程前期为蓄洪抗灾拦了那么多水也就不会有后来一日之间平地水深两丈,反而使得周边苦不堪言(其实是生命财产严重损失)。之前虽说是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但绝不会这么大的水,这次房顶上支个锅做饭还得找地势高的地方。每年都种点高粱防洪灾(就算再大的水,划着船收点高粱也饿不死),这回高粱全没水下了,绝收。还是白洋淀,80年代退湖期,连续三年完全干涸,大家都以为可以当地种了……结果80年代后期又一场大洪水就恢复了。后面才认清了些规律,治理,理性科学综合利用,生态功能第一。
【 在 moonwalker 的大作中提到: 】
: 最重要的指标,当然是水容量。
: 如果你的水域平均高度只有薄薄的一层纸,再大的面积,也就是一夜之间蒸发殆尽的节奏。
--
修改:Sabella FROM 125.35.85.*
FROM 125.35.85.*
主要是温室效应
蒸发大了
【 在 bravestorm 的大作中提到: 】
: 搞不清你到底想干什么,咸海变成这个样子是从苏联把注入它的河流截流种棉花开始的原因,解体后各顾各更不可能治理改善,你与其在这抬杠为什么不去摆渡一下呢
--
FROM 112.231.27.*
白洋淀以后不会发大水了吧?
【 在 Sabella 的大作中提到: 】
: 地表本身也不是平的,而且,你忽视了70年代开始自然退湖期影响。很多决策也是随着认识深入,重点是远没有到不可收拾。
: 再说个例子,白洋淀,当年要根治海河,水利建成,反而马上63年大洪水,没有这个工程前期为蓄洪抗灾拦了那么多水也就不会有后来一日之间平地水深两丈,反而使得周边苦不堪言(其实是生命财产严重损失)。之前虽说是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但绝不会这么大的水,这次房顶上支个锅做饭还得找地势高的地方。每年都种点高粱防洪灾(就算再大的水,划着船收点高粱也饿不死),这回高粱全没水下了,绝收。还是白洋淀,80年代退湖期,连续三年完全干涸,大家都以为可以当地种了……结果80年代后期又一场大洪水就恢复了。后面才认清了些规律,治理,理性科学综合利用,生态功能第一。
--
FROM 112.23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