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秦汉隋唐定都长安原因是什么?
粮食产量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战争期间,尤其是秦赵对峙时期,秦国补给可以水路,水道畅通,如果陆路,千里不运粮,产量高也没用。当然战国时期以三河和关中为上上田,产量最高,但三河地区(河南河内河东)以及临近的漳、河之间,记载人口过于稠密,且四战之地,容易遭受破坏,而关中“人口什一而物产什三”,剩余较多,且一贯无后顾之忧,输出稳定。
【 在 darkpain 的大作中提到: 】
: 关键因素是粮食,秦修郑国渠和拿下蜀国之后,粮食产量冠绝天下。
: 具有关中则可觊觎天下。但汉后期人口爆发,战乱和环境脆弱,导致从西域
: 一直到关中,水资源大幅滑坡,粮食高产量一去不复返。
: ...................
--
FROM 125.35.85.*
洛阳多年平均降水量为696.9毫米(1956-1999年数据),是超过西安同期的,当然老有人说西安数据是因为气象站选的不好,南部秦岭山麓的一些站高的多,但洛阳山区也是年均800多的。洛阳22,23连续两年将近1000毫米,其实降水量年际差异大是华北常态,降水也是集中在夏末秋初,常常一次降水就决定了当年的降水量水平。我囯从每小时到24小时极值降水量都出现在华北平原。当然历史上也有波动,汉晋时代,记载稻麦两熟,至隋唐也是“冬不见雪”的温和气候,南宋之后才出现转为比较干旱的记载,之前旱灾记载很少。
【 在 philanthropy 的大作中提到: 】
: 洛阳盆地非常小,出城十几公里就是黄土高原,盆地里常年不下雨,根本做不了中心。
:
--
FROM 125.35.85.*
但水网的破坏更致命。唐代就频繁去东都就食,运输问题也是很大成分。
【 在 philanthropy 的大作中提到: 】
: 关中水资源一直不是问题,何来滑坡,笑死了。
:
--
FROM 125.35.85.*
别,我囯囯祚还想着久点儿呢,定都南京的哪个不是短命且下场极惨……
而且现在毛熊哪有本事陈兵百万?
【 在 riverwalk 的大作中提到: 】
: 现在的中国,如果从海洋制霸全球,或者至少东亚,首都选南京,甚至上海是最佳。
: 而现在还属于陆地上的防御态势,北方邻居陈兵百万,朝鲜半岛上还有拿蘑菇蛋的美菌
: 。重心在东北亚,北京就是最合适的。
: ...................
--
FROM 125.35.85.*
当然是苟到米蒂卵翼之下啊,成功续命七八十年了……
【 在 riverwalk 的大作中提到: 】
: 另,纯现代军事角度,被揍了,到哪苟最安全,凯申已经给出答案。
:
: #发自zSMTH@PJD110
--
FROM 125.35.85.*
完全不顾数据,闭着眼睛胡扯。
【 在 philanthropy 的大作中提到: 】
: 洛阳常年就没有有效降水,十分干旱缺水。
:
--
FROM 125.35.85.*
明末流民哪儿是重灾区啊?还只有,史盲一样。
【 在 philanthropy 的大作中提到: 】
: 历史上只有洛阳去关中逃荒。
: 今年这年景,要是解放前又洛阳逃荒年。
:
--
FROM 125.35.85.*
这么看不上黄土高原?贵关中是哪儿啊?
【 在 philanthropy 的大作中提到: 】
: 洛阳盆地非常小,出城十几公里就是黄土高原,盆地里常年不下雨,根本做不了中心。
:
--
FROM 125.35.85.*
什么叫造假?全凭你一张嘴。水垢比重金属残留好多了,那倒是没水垢呢。降水量也跟自来水质量没关系。你说的很多是短期现象,工业化产物,跟历史定都选择有啥关系?
【 在 philanthropy 的大作中提到: 】
: 瞎编的假数据可没有说服力。
: 我常年在洛阳生活,洛阳干旱缺水,自来水都不能吃,烧开除了厚厚水垢,上面还飘着一层浮沫。
: 冬天空气污染更是全国倒数第一。
: ...................
--
FROM 125.35.85.*
地理盲,洛阳盆地只是临近关中平原和华北平原交界,黄土高原范围西边以在太行山脉西麓为界,在秦岭北麓以北,怎么环抱洛阳?
【 在 philanthropy 的大作中提到: 】
: 洛阳盆地被黄土高原环抱倒是真的。距离山西近,洛阳老百姓习惯也是和山西相近。现在还是只吃醋,不吃酱油。
:
--
修改:meza FROM 125.35.85.*
FROM 125.35.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