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时期把辽东长城拆了
你不会就以为长城就到山海关为止吧?
历史上的辽东长城最北端都过现在的铁岭了
【 在 HJRM (HJRM) 的大作中提到: 】
: 标 题: Re: 东北话来源于哪里呢?
: 发信站: 水木社区 (Sat Nov 14 12:32:40 2020), 站内
:
: 这是胡说八道了
: 东北历史上说的的是满语蒙古语朝鲜语,是阿尔泰语系,和汉语都不是一个语系,截然不同的语言和语系。
: 历史上汉族就局限于长城之内,偶尔短期能到辽西南。东北哪来的四千多年来的汉族土著?东北是阿尔泰民族的地盘,和蝗汉没什么关系。
:
: 【 在 pingguofei 的大作中提到: 】
: : 东北方言是东北四千年历史的活化石
: : 东北方言是以四千多年来汉族土著的语言及汉字为基础的语言文化。沿着方言的来路去寻根,可以追溯到上古没有文字的时代。当时只有语言交流,没有文字,到后来虽有文字记载了语言,强化了记忆,由于文字普及得较慢,特别在边远的穷乡僻壤,语言很难与文字相对应。所以在上古时代民间有许多有音无字的语言。“这嘎达”就属于无确切文字的语言,“嘎达”、“砢碜(寒碜)”,“犄角”、“嘎啦(旮旯)”属于只可意会不可以文字言传之类。如“鬼道”,聪明,有智慧,很鲜明体现古文字的活用。“鬼道”与“神道”可以通用;再如“你起(读qie第三声)这嘎达”,本不识字的农民说这话时的意思是明白的,意思是“你起身离这里远点”,究竟用哪个字对应,“且”,按其动作意思可以和“起”相对应,但与“起”又有所不同,大有“离开”的意味;也有有字无音的,如“毽子”,本是汉代就有的玩具,只是东北方言用以借代,读“犍儿”。
: : 最说明历史久远的一个方言词汇,就是对小孩的称谓,江浙方言称小女孩为“囡”,小男孩为“囝”,而东北方言对小孩统称“小嘎”,女孩称“小尕”,男孩称“小玍”,按象形文字解释,人没留髪之前称“小玍”,留髪之后称“小生”,常叫“秃小子”,而“尕”则正像披一头秀发的女孩。而“尕”、“玍”恰是古文字,至少在汉代就有了。这个方言正是历史的活化石
: : ...................
:
: --
: ※ 修改:·HJRM 于 Nov 14 12:34:15 2020 修改本文·[FROM: 114.249.212.*]
: ※ 来源:·水木社区
http://www.newsmth.net·[FROM: 114.249.212.*]
--
修改:HJRM FROM 114.249.212.*
FROM 111.19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