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你只看了表面,没有仔细分析你提的这两个例子以及我说的内容
林学院这个例子不恰当。首先因为林业分出来单独成了一个大学,不和农业在一块大学规模上不去,排名不高,招生和招老师就成问题。迁到省会当然会有帮助,这个我可没反对,很明显这对每个大学招生招聘都会有提升,但这里很大一个因素是省会已经因为长期的聚集而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规模,如果一开始就坚持小规模省会,省会对这些大学的好处也会有但不会那么多。而且如果每个大学都迁到地级市(省会只留一两个最好的大学),那么也没什么大问题,因为生源和教师的竞争是零和博弈,大家都在地级市,就不会有那么大的差距。福建林学院在南平,而其它大多数在福州,那福建林学院肯定吃亏啊,大家都在地级市,别的学校的优势就会减少很多,然后人才招聘的分配就会更公平(无论生源还是师资,都是那些人,就是怎么分配的问题),这是第二个因素。
你大伯这个例子也说明不了问题。下海是下海,和本文说的主题不相关。至于下海后去了哪里,是否去的是东部发达城市,也和本题不相关,因为本帖说的是省内的分配而不是东西部差距和分配。该厂想回西安,以及该厂员工想回西安,从该厂以及他们个人来看都很正常,但这是建立在西安在陕西占比和对省内其它地区剥削不正常得大这一大前提下的。个体的理性决策和整体的利益受损是可以同时存在的。更关键的是,本帖已经提出了这个问题的部分解决方法,前面写过了,不重复了
【 在 elechen 的大作中提到: 】
: 就所你标题里说的大学,给你举个例子。
: 福建省政府不让回就行了?你真的是一窍不知啊, 福建三线建设时林学院留在了三线(其实也不是留,历史非常复杂),但是一改开就闹着要回福州去,省里也考虑支持地市,坚持搞到21实际,三本生水平的都收不到了,真的到了给教师摊牌招人任务的地步。这个算是福建省属里老牌正经高校了。该学院的教师能收到本科的算不错了,据说英语老师大批是大专生.....最后不得已让农大大合了林学院,留了个名头叫农林大学,保留了林字,这说明省里够拿这个学校当回事了。
: 我家族里,我大伯国家三线建设时期在陕西某地级市里(我想熟悉地理的大概都知道,还不是典型的山沟沟),做到了技术负责人的地位,改开后头也不回下海,带头人是他们厂长,中高层,技术骨干几乎全跑光。公有制布局是国家说了算,员工都是用脚投票的。90年代也是不得以大批回原地或搬去了西安,否则连员工都凑不齐。
: ...................
--
FROM 45.135.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