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玄不救非氪不改命
这就牵扯到历史问题,也就是真正的体制问题。在朱xx同志出任总理以前,我国尚有计划经济残余,表现在煤炭领域,就是存在着一个煤炭工业部。大型国有煤矿,是由煤炭工业部垂直管理,称为矿务局。在黑龙江,就有四大矿务局,也就是上面说过的四大煤城。这个煤炭工业部,掌握着全国范围内的煤矿开采,同时,也负责全国范围内的资源调配。从理论上说,甲矿山挖完了,自然会开个乙矿山,把人员设备转移过去,继续开采。
但是,随着煤炭工业部的解散,跨省区的资源和人员调配渠道,就被打断了。煤炭工业领域的优质资源,被中央保留,成了后来的央企,例如神华、中煤,他们掌握着开采成本较低的优质煤矿,又由于成立时间较短,没有过多的退休人员。而黑龙江省的枯竭矿井,被下放到地方,直到2004年,被黑龙江省重组为省属的龙煤集团。
这种改革,被解读为“抓大放小”,其实背后是“留有余而甩不足”。开采成本低、人员构成合理的企业被中央保留,而开采成本高、退休人员比例大的企业下放地方。结果,本来全国煤炭工业一盘棋,相互之间是互为补充的关系,现在反而变成了竞争关系。下放企业根本不可能同央企展开竞争:下放的时候就是精心挑选,优质的怎么可能放下去呢?
包袱被甩给地方,但地方是背不起这样的包袱的。例如上面提到的四大煤城,其实是“一矿一城”。整个城市,完全依托煤矿开采而形成。地方政府,从本质上说,只不过是矿务局的后勤部门,或者说是物业公司。主营业务经营不下去,居然想让后勤部门想办法救火,这个脑洞,相当于诺基亚手机卖不出去,让保洁阿姨想想怎么转型。这些问题,在90年代末集中爆发过,在2002年-2012年的煤炭黄金十年由于高企的煤价被掩盖,现在终于重新爆发出来。
90年代末,为解决下岗问题,中央政府提出,把第三产业作为再就业主要方向。但是,在“一矿一城”地区,当下岗问题集中出现时,第三产业是毫无需求的。矿工倒是想去跪下来擦皮鞋啊,但是整个城市下岗,谁还有皮鞋能拿给你擦?根据《中国劳动统计年鉴》,1998年,黑龙江省下岗职工每年的生活费只有495元,而27万多采掘业下岗工人每年的生活费只有382元。这些人,主要就分布在上述四大城市。1998年并不是很遥远的过去,可以想象一下,一个地级市的城市居民,每年只有382元收入,却要养家糊口,过的是什么生活?
但是,现在第二轮“下岗潮”后,政府并没有吸取足够的教训。现在提出的口号,叫做“创业创市场”。这种口号,如果是北京的京煤集团提出来,是有可操作性的。毕竟,守着一线城市,有的是第三产业的就业岗位。但黑龙江提这种口号,成效是非常值得怀疑的。当地最大的问题,是煤炭产区过于闭塞、偏远。人们从小在封闭的计划经济系统内生活,对市场经济的了解很可能还不如长三角的一个农民,而矿区管理层、政府官员更不可能懂什么创业。比如说,鹤岗市,搞了个“百位创业指导专家”,从初衷看,是为了指导根本不懂创业的矿工去“创业闯市场”。但这个专家团不得了,数了数,100人中,政府官员34人,当地两所学校,黑工院和黑技院的教员,共60人,企业家6人。换言之,100人的导师团,竟然有94人是本身既不创业,也不懂创业的铁饭碗人员,这样的导师,有没有作用且不说,能带出什么学生?
从目前的状况看,“创业中心”,不过就是变相下岗。工人签协议,转入“创业中心”,每月领1000元出头的工资,仅此而已。20年前,我们管失业不叫失业,叫“下岗”,现在,我们管下岗不叫下岗,叫“创业”。当地媒体在号召:“富余人员进中心是企业生存的必然选择,是牺牲小我、维护大局精神境界的一次大考。但其中也蕴含着“走出一步天地宽”的新机遇,实现再生的新希望。心态决定命运,选择决定人生!”还是熟悉的配方,还是熟悉的味道。
七台河矿区新闻网
但是,你怪不得当地的地方政府。前面说过了,地方政府就是给矿务局打下手的保洁阿姨,你指望他们去拯救矿工,那是找错了人。即使是省政府,也无能为力。黑龙江省,省本级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去年是937.1亿元,收入只有259.1亿元。而龙煤一年的工资,至少要100亿。这么重的锅,省政府哪里背的动?
【 在 pigverybig 的大作中提到: 】
: 投资不过山海关,北方,尤其是东北,腐败横行,黑道猖獗,没啥希望的地方。
:
: 没有两把刷子的投资人,谁敢去东北投资? 钱捞不着,搞不好人财两空。傻瓜才去东北。
: --
发自「今日水木 on iPhone 7 Plus」
--
FROM 59.109.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