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朝明昌五年,一一九四年八月,黄河在南京阳武故堤决口,滔滔的洪水吞没了封丘县城,向东南奔泻,到寿张冲入梁山泊,又分为两派,北派由北清河入海,南派由泗水入淮,侵夺了淮阳以下淮河的河道。淮河原有的入海通道被黄河淤塞抬高,从此淮河不能直接进入黄海,只得南下长江。
元世祖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10月,黄河在原武、阳武、中牟、延津、开封、祥符、杞县、陈留、通许、太康、鄢陵、扶沟等15处决口,主要形成3股,其中一股由中牟境内折而南流,经尉氏、鄢陵、扶沟等第,由颖水入淮;一股开封境内折而南流,经通许、太康等第,由涡入淮。此次黄河决堤改道称之为第五次大徙。
元至正4年(1344年),黄河在白茅口(今山东曹县境内)决口,1351年贾鲁大举治河,堵决口,修北堤,以后,由于年久失修,黄河又出现了以南流入涡、颍为主,以东流入泗为次的南、东分流局面。当时南流的称大黄河,东流的称小黄河。
明弘治6~8年(1493~1495年),刘大夏治理黄河,采取遏制北流、分流入淮的策略。在黄陵岗以下,疏浚贾鲁旧河,分泄部分黄水出徐州会泗河,使得黄河主流继续由涡河和颍河入淮。在明朝统治期间,淮河流域的变化,除黄河主流由向南转而向东,经徐州夺泗夺淮,灾区下移到江苏和山东以外,还修建了洪泽湖大堤,并在大堤上修建了泄水闸坝以分淮入海入江。
黄河夺淮在清朝统治期间共计211年(1644~1855年),黄河已不再向涡河、颍河分流,而是全部经徐州南下夺泗夺淮,灾区转至徐州以下直至海口。清咸丰5年(1855年)黄河在河南兰阳(现兰考)铜瓦厢决口北徙,终于结束了黄河夺淮的局面, 此后黄河大致以山东济水(古代山东大清河乃济水,并非今天大清河)河道为入海口至今。
【 在 babyArm 的大作中提到: 】
: 实在忍不住登陆上来怼你一下,真是脾气大,知识少,尽胡说八道!
: 你但凡能找出一段第三方文字来证明现在的黄河河道是淮河河道,我都给你公开道歉。
--
FROM 117.14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