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中国的城市规划源于欧洲的现代主义思潮
美国起源的高楼大厦在战后成了发达的标志,而战后欧洲为快速满足普通民众的居住要求大量建设的火柴盒是符合当时的左派思潮的——社会主义提倡人人有质量的居住,把人民从中世纪以来狭窄阴暗的小房间里,拉到有水暖电、有花园、有通风日照、有厨房厕所的居住环境,等于追求全民高质量的居住,也杜绝城市食利者——因为房屋供给不足而以房租牟利阶层的生存土壤
当然在欧洲实施的并不彻底,我们这个民族比较实用主义,这么大个国家,把自己的老城拆光来落实现代主义规划,全球范围可能是独一份了
每个时代都有思潮,得不到的才是最好——今天与其说我们要人人住别墅,不如说我们要争取的是人人有选择
- 来自 水木社区APP v3.5.5
【 在 aurox 的大作中提到: 】
: 我同意经济基础决定的这个结论
: 在一定的开发强度区间内各种产品的舒适度分布是连续复杂而且交叠的,所以出现公共集合住宅和独立住宅混合且各有所长的分布也是非常合理的事情
: 但国内很多居住区平均容积率做到2甚至3以上,相当于把区内居民未来居住质量提升的空间封死了,开发强度越大天花板越低,因为民众的需求早晚会越过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这些,现在是拿公共产品来吸引,未来这些服务供给足量了咋整,除非把人均资源限制在东亚蜂巢的典型水平
--
FROM 117.143.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