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中山国是夹在燕国和赵国的一个小国家,东垣、石邑是中山国和赵国边界的两个小城。东垣故城的位置在今天石家庄东北部,现在的东古城、西古城两个村的名字与此有关。石邑城位于石家庄的西南部,现在的振头、城角庄、东里村、西里村与此有关。公元前305年,胡服骑射后的赵武灵王北上打败了中山国,中山国献土求和,把位于滹沱河的南部的东垣和石邑送给了赵国。秦灭赵国后,在东垣设立东垣县,后来是秦代设置的恒山郡的郡治。
汉代初立,阳夏侯陈豨起兵谋反, 先后导致了汉初五位异姓王的死亡。高帝刘邦四处平叛,至公元前196年,刘邦带领军队攻下东垣城, 为这座城取了一个新的名字——“真定”, 取给刘氏子孙一份真正的安定之意。那一年, 东垣人赵佗带着他建立的南越政权对汉称臣,接受了“南越王”的封号。后来高帝之子汉文帝即位时,为了安抚南越国,在真定修建了赵佗先人墓,一致保留至今,现在石家庄西北有个村子叫赵陵铺。
文帝时期,为了避讳刘恒的名字,恒山郡改为“常山郡”。武帝时,从常山郡中分出四县设立了真定国,作为真定王的封国。到了第六代真定王刘杨时期,王莽篡汉,天下纷争,刘秀被更始帝派往河北收编起义军。为了笼络河北宗室及地方力量,刘秀迎娶了真定王刘杨的外甥女郭圣通,后在鄗城千秋亭即皇帝位。
东汉末年, 黄巾乱起, 公孙瓒和袁绍争雄河北之际,常山郡一位名叫赵云的英雄率领本郡乡勇前去投奔公孙瓒, 《三国志》中记载:“赵云,字子龙,常山真定人也。”
东晋十六国时期,河北是“五胡乱华”的主战场。352年,前燕大将慕容恪与冉魏皇帝冉闵在在安喜(今定州市东)到常山之间十次交锋,冉闵十战连捷。 但最终慕容恪在廉台(今无极县东)祭出“连环马”方阵,俘获冉闵。慕容恪进驻常山郡城真定,在滹沱河北岸修建了一座军事堡垒,名为“安乐垒”。 廉台之战40多年后,拓跋鲜卑取代慕容鲜卑成为了这片土地的新赢家。398年,北魏开国皇帝拓跋珪登上常山郡城,遥望当年慕容恪在滹沱河北岸修筑的安乐垒,“嘉其美名”,于是将常山郡城迁到了安乐垒。从北魏到隋唐,滹沱河北岸这座新城取代东垣故城作为中心城市的地位,先后做过恒州、常山郡、常山县的治所。滹沱河南岸的东垣故城逐渐消逝于历史,至2022年,原址设立东垣故城遗址公园。
唐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起于河北。常山太守颜杲卿与其堂兄弟平原太守颜真卿同举义旗。 天宝十五年(756年)正月,史思明围常山城,颜杲卿率军苦战六天六夜后城破被擒。史思明要挟颜杲卿投降未果,砍下了他儿子颜季明的头颅,六十五岁的颜杲卿与颜氏一家三十余口殉难。两年后,颜真卿寻到了侄子颜季明的头骨,含泪写下祭文,《祭侄文稿》传世于后,号称“天下第二行书”原稿现藏台北故宫。安史之乱后, 藩镇割据的局面由此形成, 河北藩镇中实力最强的就是著名的“河朔三镇”:驻魏州(今大名)的魏博节度使、驻幽州(今北京)的幽州(卢龙)节度使和驻真定的成德节度使。 成德军是“河朔三镇”中割据时间最长也是最稳定的一个, 三大家族先后盘踞恒州一百六十年。
至北宋,真定(镇州)作为河北西路的首府,辖四府九州六军六十五县,担负着守卫宋辽边境的重任。 开宝二年(969年),镇州城迎来了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的御驾。 赵匡胤曾到城西的大悲寺礼佛。 寺内原本供奉着一尊四丈九尺高的大悲菩萨铜像,铜菩萨一半被契丹人烧毁,剩下的一半在后周世宗柴荣灭佛时被毁铸成了铜钱。佛像莲花座中曾有“遇显即毁, 遇宋即兴”八字谶语。 两年后,宋太祖下诏为大悲菩萨再塑金身,供奉铜像的大悲阁择址镇州城内东侧的龙兴寺。这座寺庙在当地一直俗称大佛寺,现在的名字叫隆兴寺,追溯至隋朝开皇六年(586年)始建之时,名为龙藏寺,当时的恒州刺史为劝奖修造龙藏寺,曾立 《恒州刺史鄂国公为国劝造龙藏寺碑》, 书法史上称为“隋碑第一”。此碑现在仍立于大悲阁的东侧。和龙兴寺有关的另一件书法作品则是元代赵孟頫的 《大元敕赐龙兴寺大觉普慈广照无上帝师之碑》,即 《帝师胆巴碑》, 现藏故宫博物院。
元代的真定路在明代改为真定府,领五州十一县。 明洪武三年(1370年)设置真定卫,作为真定、保定两府驻军的最高指挥机构。宣德五年(1430年)又将神武右卫从西安移驻真定府。真定卫和神武右卫的指挥使司都设在真定城内。 明朝在全国推行卫所军屯制度,洪武年间,留戍真定的几名军校拖家带口在滹沱河畔乡野间的一个地方定居下来,形成了一处名为“石家庄”的村庄。有个颇具戏剧性的传说是,由于当年建庄的共有十个姓氏的军户,因此村子名为“十家庄”,后来被叫成了“石家庄”。 洪武、永乐两朝,官方多次强制山西、山东、湖广、南直隶等地向河北移民,“靖难之役”中受创严重的真定府接纳了大量外来人口。
清军入关后,真定彻底由防卫前沿变为天子脚下的腹地, 明代威仪赫赫的真定、神武二卫风光也已不复当年。 雍正元年(1723年),为避胤禛皇帝的讳,“真定”改名“正定”。1896年,清政府决定修建卢汉铁路(卢沟桥至汉口),山西巡抚奏请修建正定府到太原府的铁路支线,与卢汉铁路衔接。为了减少在滹沱河上建桥的成本,两条铁路的交会点没有选择滹沱河北岸的正定,而设在了南岸的石家庄村东,取名“石家庄站”。此前改名京汉铁路的卢汉铁路修到正定时,曾在此设立过一个三等车站,名为振头站(今石家庄市振头村)。
所以石家庄的原名,叫过石门,正定,真定,恒州,常山,恒山,东垣,石邑?赵佗,赵云都是石家庄本地人。
--
FROM 114.25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