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重要指标就是水域面积。怎么枉顾事实甩锅?咸海生态恶化和干涸是两个概念,而且干涸本身是最关键的,因为裸露湖床和水浅一些有本质区别。咸海干涸最本质原因,关键因素,不是之前的错误,而且水资源失去了统一的调度,整个地区形势复杂,治理方面没有能够形成有意义的举措,反而反操作力度很大。
以吉尔吉斯斯坦的托克托古尔大坝为例,它既掌控着下游灌溉所需的水资源,也是上游吉尔吉斯斯坦的主要发电来源。兼具这两个功能的大坝,在不同国家的操作方式也不一样。按理说,吉尔吉斯斯坦需在冬天放水,以便提供电力;而乌兹别克斯坦和哈萨克斯坦则需要大坝在夏天放水,以便灌溉。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当时酥莲牵头规定,吉尔吉斯斯坦在夏天放水,借此从乌兹别克斯坦和哈萨克斯坦换取油气。解体后,由于各自利益所需,这个协定并造到破坏。代之以,为了争夺水资源,各国都将自己的利益放在首位,肆意分流河水。凡此种种之事,致使流入咸海的水量越来越少。滔滔阿姆河甚至一度出现断流……而解体后各国在河流上游取水的行为始终没有得到控制,咸海的衰减趋势根本无法遏制。
有兴趣可以给贴89年与14年对比的卫星图片。用事实说话。
【 在 moonwalker 的大作中提到: 】
: 不要找借口,咸海的萎缩,主要就是在前苏联时期完成的。
: 在上世纪60年代,湖面积6.8万平方公里,平均水深16米,最深处约68米。咸海湖面年蒸发量60.7立方公里,湖面年降水量 5.9立方公里,大陆径流量54.8立方公里,水分收支基本平衡。注入咸海的大陆径流中,约有95%来自阿姆河及锡尔河。这两条流经中亚地区的著名大河,分别发源于帕米尔-兴都库什山及中天山。
: 50年代以来,苏联提出了将中亚地区建成全国最大的棉花生产和出口基地,为此,大力发展以植棉业为主的灌溉农业。随着引水量的激增,流域内注入咸海的径流量也相应地由减少。到80年代,实际上已没有河川径流注入咸海。 这就导致60年代中期以来咸海水位的急剧下降。80年代末同1960年相比,湖水位下降了12.7米,湖面积也相应从6.7万平方公里缩小至 4.1万平方公里,湖水容积则从1064立方公里减至400立方公里。
: ...................
--
FROM 125.35.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