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中“地球”一词最早出现于明朝的西学东渐时期,由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Matteo
Ricci)引入。他在1602年为李之藻印制的《坤舆万国全图》中首次使用“地球”这一名称,并在相关文章中多次提及,如“论地球比九重天之星远且大几何?”。这一词汇的引入与西方地圆说和地理学知识的传播密切相关。
在此之前,中国古代并无“地球”概念,而是用“天下”“四海”等词汇描述人类认知的地域范围。利玛窦通过翻译西方地理术语,将“Earth”音译为“地球”(亦作“地毬”),并结合经纬度、五大洲等概念构建了近代地理认知体系。清朝后期,随着《申报》等媒体对《地球说》的刊载,该词逐渐普及。
值得注意的是,“地球”对应的英文“Earth”源自古英语“eor?e”,最初仅表示“地面”或“土壤”,后随天文学发展衍生出“行星”含义。这一词源演变与日耳曼语族的“*er?ō”词根相关,体现了人类对居住星球认知的深化。
【 在 flukeox 的大作中提到: 】
: 汉字的优势!
:
: 一个老外发帖问:在许多国家都有地平论,中国有没有地平论者?是不是中国教育体系让地平论绝迹了?
:
: 网友直接回复:大地(land)?球(ball)=地球(earth)
:
: 没错,只要看懂“地球”两个汉字,就知道地球不是平的;这个解释言简意赅,属于降维打击了
:
发自「快看水母 于 iPhone」
--
FROM 61.170.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