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出史料,还附录,还是白话文的,不还是后世又编的吗
还毫不避讳……拿史料,很多家谱也不避讳的瞎编呢
胶东跟江苏挨着,部分有一样的习俗有什么问题?还用去云南一趟再传过去?
【 在 bocaj 的大作中提到: 】
: 为史切忌心术不正,以好恶来对史料视而不见,不知道是什么心理?
: 据《登州府志》附录中之《乌撒考》中记载:“明永乐二年,朝廷曾将乌撒卫的大批汉族军士和军户调往山东,他们从陆路到重庆,乘船渡三峡顺流而下,直抵江苏的扬州,然后转大运河北至淮阴,弃舟陆行,取道赣榆、诸城、胶州而达即墨各地。”明初山东半岛地近日本,是倭寇侵扰的重点地区之一。据东部沿海各州县志记载,洪武至永乐年间,倭寇骚扰沿海不下百次。洪武永乐年间,胶东沿海设置卫、所之后(如鳌山卫、灵山卫、浮山所、雄崖所等),军寨、墩堡星罗棋布,使倭寇不敢轻易来犯。青岛毫不避讳于承认青岛原住民,大部分为明代云南乌撒卫军户及其家属的后代,因明朝时期倭寇不断骚扰山东半岛沿海而从云南卫所调防迁移至此。而云南来的又不是什么云南土著,他们祖籍大多为安徽、江苏等地的江淮人。胶东地区的某些方言、民俗与江淮地区极为相似,如咸菜在苏北称“盐渍”,而青岛地区的萝卜咸菜因是挂起来晾晒,所以称为“挂渍”。这些都是例证。
: 洪武至永乐年间(14世纪末至15世纪初),从云南、贵州交界地区(尤以乌撒卫为核心)成建制调防至山东胶东半岛卫所的军户群体,是胶东人口的重要溯源,这早就是学界共识。迁居结果是,洪武三十一年起,二十四卫所,一说11卫14所。来源为原驻云贵的军户(多为皖苏籍)被调往山东屯戍。核心来源是乌撒卫(隶属云南都司),和云南驿(祥云县)等地的军户。根据史料,仅即墨一地迁入军户达7万余人。
: ...................
--
修改:nkai FROM 117.10.133.*
FROM 117.1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