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电车盛世危言:当世人皆因电车打了鸡血之时,我要泼一盆冷水
我预计未来会有一股逆向潮流,就是把电池做小,甚至使用钠电池,在确保高安全性和低成本的同时,保持续航里程在200-300公里即可。
一方面续航里程短,电池自重就小,能够减少150-200公斤的负载,减重的本身就增加了续航里程。
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换电站的开发,如果换电站的分布密度达到目前加油站的密度,那里程焦虑就基本消失了。
中短续航、轻电池、非锂电池化、换电和充电密度高,现在电动车的主要商业障碍就都消失了。
--
FROM 123.119.233.*
所以要有基础设施配套,现在电池这么大容量,LI资源有限,而且未来报废处理都是很麻烦的,自燃的风险也很高。
300公里的续航可以满足99%以上的出行需要,未来10年换电和充电设施布局完善后,短续航一定是大部分车辆的发展方向。
当然有特殊长续航里程的人可以买大容量电池的电动车,选择多样化而已。
【 在 huankuib 的大作中提到: 】
: 电池电量小用在老头乐那样的还差不多,正经点的车电量小非常影响冬季续航,跑个郊外来回一百多公里都有续航焦虑了
--
FROM 123.119.233.*
与其花费大量成本在电池上,还不如好好提高基础设施的分布密度。
全国如果有几十万个换电站基本上就可保障中东部地区的日常驾驶需求。
【 在 butou 的大作中提到: 】
: 主要还是能量密度到头了
: - 来自 水木社区APP v3.5.5
:
: ...................
--
FROM 123.119.233.*
可能以后电车出厂时只是携带固定的小电池,主要动力都要依靠外部换来的电池。
这种商业模式需要整个行业基础设施密度达到一定程度才可以实现。
还需要统一换电接口规范,这是国家推动的战略性工程,估计当电动车年产量达到1000万的时候,矛盾就会凸显出来。
另外,中国发展锂电池,也会有资源供给的问题,Li、Co、Ni中国的储量也不算丰富,还是有依赖海外资源的问题。
如果真的中美严重对立,Li电池的资源受限可能就会严重起来。
【 在 butou 的大作中提到: 】
: 换电意味着电池不是车主的,而是租用的,还需要几个全国性的电池公司,他们都要承担很多安全风险,目前中国怕是搞不起来
: - 来自 水木社区APP v3.5.5
:
: ...................
--
FROM 123.119.233.*
现在是不可能的,我估计至少要到电动车整体保有量达到3000-5000万,年销售规模接近1000万才可能。
2020年前电动车的保有量根本无法支撑这种商业模式。现在国内电动车刚突破1000万,估计还要3年时间保有量才能突破3000万门槛。
如Apple Store出现前,国内的手机都是通过迪信通这样的多品牌实体连锁店或者渠道机的方式出货,自己搞品牌店就是死路一条。
随着销售规模的扩大,慢慢华为、小米都开始自建自有的品牌商店,核心是每个店的销售收入可以维系商店的运营成本。
Oppo和vivo都是通过自有渠道实现销售的飞跃,格力空调也是这种模式,都需要庞大的销售规模支撑。
北汽那点销量,自己闭门造车,死路一条。
【 在 bigben446 的大作中提到: 】
: 北汽董事长曾经和你一样的想法,结果北汽电车销量直接雪崩。。。300公里续航,冬天电车基本上在找充电桩/换电站路上了
--
FROM 123.119.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