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关于一个汽车零部件的极好的帖子。
车载热泵空调与家电热泵空调是两套不同的系统,用于家电企业的热泵空调是不能直接移植到汽车中使用的。美的威灵这一类家电零部件企业,即使正在针对汽车标准进行低温热泵空调零部件的开发,但仍然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完成车企的产品验证流程。
目前蔚来、小鹏的量产车型中搭载的威灵零部件是R134a常温型热泵压缩机;威灵的R744(CO2)低温型热泵压缩机还没有通过车企的验证定点流程,也没有在量产车型中搭载。
三花、银轮等公司虽然比美的威灵这种从家电转做汽车供应商的公司有着更多的汽车合规开发经验,但是它们和威灵的位次是一样的,目前都是Tier2类型的次级供应商,三花、威灵都没有能力为车企提供Tier1层级的整套低温型热泵空调系统。
由于R1234yf常温型冷媒工质要向美国杜邦缴纳高额的配方专利费,比亚迪的R410a和R744低温型热泵空调的产能尚不能满足自身的30万+月销量需求,国外Tier1供应商的R744低温型热泵空调的卖价又非常昂贵,
所以摆在国内其它车企面前只有一条路:即使不能像BYD一样自研自产,那也要合力推动国内零部件企业加快低温热泵空调的研发进程,并推动国内零部件企业的Tier1规模化(而不是只能跟在国外Tier1企业后面拣一点残羹剩饭,被其榨干利润)。
这条路,现在其它国内车企正在走。东风、蔚来等企业正在与国内多家Tier2零部件企业合作(包括威灵、三花),推进国产供应链企业的低温型热泵空调的研发验证工作,顺利的话可以从明年或后年开始在量产车型中逐步搭载国产供应链的低温型热泵空调。虽然比BYD的进度晚了两年,但这至少让中国车企的供应链自主化进程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 在 bslszmm 的大作中提到: 】
:
: 美的威灵不是就产二氧化碳热泵吗,据说小鹏蔚来都有采用。二氧化碳热泵的管路,电子膨胀阀,微通道换热器等产品三花智控都有生产。
: 【 在 beanspower 的大作中提到: 】
: :
--
修改:FHWYSH FROM 123.138.202.*
FROM 123.138.202.*
采用R134a、R1234yf常温型冷媒工质的常温型热泵空调,故障点虽然会比单独PTC略多一些,但是由于国产供应链企业的常温型热泵空调价格已经很低,所以维修费用不会比PTC高出数量级。
(特斯拉除外,虽然其热泵空调采购自中国供应链,但它的所有模块都是按照豪车标准进行维修定价)
维修费用较高的是大众/奥迪/奔驰搭载的R744低温型热泵空调,这些R744热泵空调采购自欧美日韩Tier1企业,售价高、产量低,故障点不易控制。
对于R290、R410a、R744这3种低温型冷媒工质,
可靠性(系统管路接头的压力)、安全性(生物毒性、易燃性)、环保性(全球变暖指数)3项指标是一个此消彼长的三角形。
R744冷媒工质的环保性、安全性都较好,但是其可靠性最低。
因为R744冷媒的临界温度是31℃,R744热泵系统全程需工作在超临界状态下,其管路接头的工作压力达到8~10Mpa,极限压力达到18Mpa;而其它冷媒工质热泵空调的工作压力只有1~2Mpa,所以R744热泵空调系统的管路泄露风险、系统失稳风险高于其它热泵空调。
:【 在 zyzx77 的大作中提到: 】
:
: 热泵现在故障率那么高,出保以后都是高概率+天价。
--
修改:FHWYSH FROM 123.138.202.*
FROM 123.138.202.*
对于热泵空调的冷媒工质,有4项评价指标:
低温适应性(沸点)、
可靠性(系统管路接头的压力)、
安全性(生物毒性、易燃性)、
环保性(全球变暖指数)。
①R1234yf冷媒工质的低温适应性不足(沸点高),只能用于常温型热泵空调,不能用于低温型热泵空调;
R410a的低温适应性较好(沸点低),可以用于低温型热泵空调。
②R1234yf和R410a冷媒工质的安全性一样,安全等级都是A1(无生物毒性、不可燃);
③R1234yf和R410a冷媒工质的可靠性一样,管路系统的工作压力都是1~2Mpa;
④R1234yf的环保性好于R410a,R1234yf的全球变暖指数(温室气体指数)<1,符合欧美的绿色政策导向;
⑤目前能提供低温型热泵空调Tier1产品的只有欧美日韩供应商以及BYD,欧美日韩供应商的售价都很贵,BYD没有多余的产能外供。
在以上几方面因素作用下,所以欧美车企现阶段较多采用R1234yf冷媒工质的常温型热泵空调,中国车企较多采用R134a冷媒工质(不缴纳专利费)的常温型热泵空调。
:【 在 tedxyz 的大作中提到: 】
:
: 有一点不太明白
: 看原文,R1234yf比R410a贵且效果不好
: R410a又是曾经大规模使用的冷媒,没有任何技术壁垒
: 为什么某些车企还要用R1234yf
--
修改:FHWYSH FROM 123.138.202.*
FROM 123.138.202.*
BYD的低温热泵空调已经量产搭载在海豚、海豹、元plus、汉EV22、唐EV22、汉DMP、唐DMP、一部分DMi车型、一部分大巴车型上,车载热泵空调系统的热泵压缩机、电子膨胀阀、换热器、多通阀、热泵控制器等关键零部件都是BYD自研自产,产量缺口从外部的Tier2供应商采购。
R134a、R1234yf这两种冷媒工质无法实现车载低温热泵空调的性能,-10℃至10℃之间“可以工作”与“可以提供主要制热量”是不同的需求类型。
R744、R290、R410a等3种低温型冷媒工质在某些关键指标方面都有缺点,所以新式配方混合工质是车企、供应链企业对于低温型热泵空调的重点关注方向,这是产业界与学术界的一点基础共识,可以翻阅一下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制冷学会的相关会议年报。
:【 在 frostwend 的大作中提到: 】
:
: BYD的低温热泵空调,哪些零件是自研?是压缩机还是膨胀阀,还是两个芯体?具体用在哪些车型?
:
: 所谓的R134a常温热泵-10度到10度都可以用,如果有余热回收或者补气增焓技术,使用温度还可以更低,足以覆盖中国95%以上的区域。
:
--
修改:FHWYSH FROM 123.138.202.*
FROM 123.138.202.*
对于低温型热泵空调的冷媒工质,有3项主要评价指标:
可靠性(系统管路接头的压力)、
安全性(生物毒性、易燃性)、
环保性(全球变暖指数)。
R744、R290、R410a三种低温型冷媒工质在这几项指标上都不是完美的,
其中,R744的可靠性最低(管路接头压力8~10Mpa以上,是R290、R410a管路接头压力的7~8倍);
R290的安全性最低(可燃且起爆浓度低),只有A3安全等级;R410a、R744的安全等级都是A1(无毒不可燃);
R410a的环保性最低,R410a的全球变暖指数(温室气体指数)较高,R290、R744的全球变暖指数(温室气体指数)较低。
不同国家的政策对于这几项指标的侧重程度不一样,欧美在环保政策方面比较激进,所以对于全球变暖指数的接受程度低于对管路可靠性的接受程度。但这只是欧美的国情,中国的环保政策则没有这样激进,现阶段对于全球变暖指数与车辆管路可靠性同样重视。
换句话说,中国企业并不需要唯欧美国家的倾向性政策马首是瞻,而是会根据中国自己的政策制定合适的技术开发进度。
原因就是,在新能源车时代,中国企业不会再像燃油车时代一样,任由欧美供应链企业将欧美政策当做圣旨,从而被欧美企业收割大部分利润。
所以,
虽然欧洲供应链企业想把欧洲的环保政策当做圣旨,等着中国车企乖乖地去高价购买它们的R744热泵空调,但是中国车企没有去买。一家都没有。
虽然美国供应链企业想把美国的环保政策当做圣旨,等着中国车企乖乖地去高价购买它们的R1234yf冷媒工质,但是绝大部分中国车企都没有去买。
这一次,中国车企让欧美供应链企业的美梦都落空了。
这一次,中国企业不但会自产R410a、R744低温型热泵空调,而且还会研发中国自主专利的新型低温冷媒配方;
不但让欧美供应链企业吃不到设备溢价,而且让它们也吃不到配方专利溢价。
至于某些对欧美环保政策圣旨特别有代入感的中国用户,如果因为中国企业这一次不吃欧美圣旨而感到愤愤不平,那么可以去向欧洲议会或者美国国会举报中国企业使用了它们定义的违禁品,正如去举报中国企业使用了它们定义的新疆棉花一样。
【 在 zzybh 的大作中提到: 】
:
: 吹了半天R744只在商用车里边有使用,乘用车还是再用R410a这种国外已经禁止使用的东西……
:
--
修改:FHWYSH FROM 123.138.202.*
FROM 123.138.202.*
这其中提到的热泵空调,除R744之外,都是常温型冷媒工质。三花等Tier2企业的R744系统零部件也只是处于研发试制阶段,没有作为Tier1向车企供货并搭载在量产车型中。
“热泵四五年前就装在了电动汽车上”,这是指采用R134a、R1234yf的常温型热泵空调,低温冷媒工质热泵空调的量产时间则晚得多。中国供应链企业至今没有一家Tier1向车企供应成套量产的低温冷媒工质热泵空调系统。
【 在 flyflit 的大作中提到: 】
:
: 这个里面讲的更客观。
: 热泵四五年前就装在了电动汽车上,并且技术一直在演进。比亚迪以前是从来不用的,现在开始用了,倒开始鼓吹自己成了领头羊
:
:
https://www.checheng.com.cn/article-29473-1.html --
FROM 123.138.202.*
R1234yf冷媒工质的低温适应性不足,只能用于常温型热泵空调,不能用于低温型热泵空调。
如果谈论“过渡”,那么R744、R290、R410a这3种低温型冷媒工质现阶段都只是“过渡技术”,因为它们在关键指标三角形上都不是完美的。
可靠性(系统管路接头的压力)、 安全性(生物毒性、易燃性)、 环保性(全球变暖指数)这3项关键指标中,
R744的可靠性最低(管路接头压力8~10Mpa以上,是R290、R410a管路接头压力的7~8倍);
R290的安全性最低(可燃且起爆浓度低),只有A3安全等级;R410a、R744的安全等级都是A1(无毒不可燃);
R410a的环保性最低,R410a的全球变暖指数(温室气体指数)较高,R290、R744的全球变暖指数(温室气体指数)较低。
所以在当前这个“过渡阶段”,不同国家的政策对于这几项指标的侧重程度就不一样,而是根据自身国情采取合适的政策取向。
在R744、R290、R410a这三种过渡技术之后,新式配方混合工质才是“关键指标三角形”比较均衡完美的最终解决方案。它的可靠性高于R744,安全性高于R290、环保性高于R410a,可以取代R744、R290、R410a这三种过渡技术。
而新式配方混合工质,也是中国企业正在研发的自主专利技术。
无论是欧美的环保圣旨还是欧美的专利大棒,这次都不会管用了。
某些将欧美奉为灯塔的人群,
虽然暂时借用欧洲的R744“过渡技术”来对R410a“过渡技术”冷嘲热讽,但是留给他们键盘嘲讽的机会已经不多了。
因为从明年开始,中国企业自主生产的R744“过渡技术”产量就会比欧洲企业的R744“过渡技术”产量更高,这些人群到时候只能转头嘲讽“欧美灯塔的产能都是手工打造”。
再往后,中国企业自主研发的新式配方混合工质则会将欧洲的R744“过渡技术”完全淘汰。这一批人群借用欧美灯塔来嘲讽中国企业的机会只能接近于0了。
就如同BYD的DMi混动车型刚刚量产时,这一批同样的人群,同样将其冷嘲热讽为“过渡技术”,同样嘲讽为“这个有什么技术含量,别家不是不会用,只是不想用”。
时间推移到现在,这些人群所拥护的灯塔车企销量份额越来越低,DMi混动车型的销量份额越来越高,他们如果还想继续嘲讽“过渡技术”,那就更类似于到处复读宣泄无意义负面情绪的祥林嫂。
【 在 cyshero 的大作中提到: 】
:
: 明白人,明明R744,R290,R1234yf才是主流的下一代冷媒方向,把一个过渡家用技术R410a塞进去,这个有什么技术含量,别家不是不会用,只是不想用
: 【 在 zzybh 的大作中提到: 】
: :
--
修改:FHWYSH FROM 123.138.202.*
FROM 123.138.202.*
之前已有明确阐述,R744、R290、R410a在3项关键指标方面各有优缺点,现阶段没有任一种冷媒工质占有全面优势。
除了这3项关键指标,此外还有一些次级指标,例如制冷性能、系统成本等指标,这一些次级指标的重要性低于3项关键指标。
纳入次级指标之后,R744、R290、R410a仍然在雷达图上各有优缺点,没有任一种冷媒工质占有全面优势,只有在研的新式配方冷媒才能在雷达图上占有全面优势。
比亚迪从2012年开始投入车载低温热泵空调研发,不但覆盖R744、R410a这两类“过渡技术”,而且包含雷达图上有全面优势的“最终技术”新式配方冷媒。
在R744这一项“过渡技术”上,大众集团的供应商与BYD一样,现在产能都较低,不过大众集团将这较低的产量分配给旗下极少数车型的选装包,而BYD将这较低的产量分配给旗下的商用车型。随着BYD产能的增加,会将R744这一项“过渡技术”分配到乘用车型,并且产量还会高于大众集团那微薄的选装包销量。
在R410a这一项“过渡技术”上,BYD已有较高产能,所以可以搭载在较多车型上。至于同一批人群的这一个经典疑问,从DMi时期一直延续到现在,可能直到灯塔熄灭,这批人群也不会想明白:“DMi技术是不是比纯电成本低?是不是差着一代技术门槛也低?这又便宜又好又节能的东西,别家为什么不用,他们是不是傻? ”
某些车企眼看着在销量榜单上越跌越远,在消费者市场上越来越边缘化,却仍然拿不出来“又便宜又好又节能的东西”。它们可能想明白了,也可能没想明白,只是很遗憾,留给它们继续想的时间不多了。
【 在 cyshero 的大作中提到: 】
:
: 弯弯绕绕了半天不还是r744更好吗,都知道二氧化碳好问题是你也不用啊,不还是挂羊头卖狗肉?
: 就问你几个问题,别复制黏贴手册了。r410a是不是比r744,r1234yf成本低?是不是差着一代技术门槛也低?这又便宜又好的东西别家为什么不用,他们是不是傻?
: 【 在 FHWYSH 的大作中提到: 】
: :
--
FROM 123.138.202.*
被卡脖子是必然的,只不过有抬价、限供与断供这3种表现形式。
例如在车载计算芯片的上游源头,美国已经通过政府法案对中国企业高阶计算芯片的开发工具进行强制断供。
不过在低温热泵空调这个领域,欧美企业这个卡脖子的愿望会落空。
因为中国企业不但已经开始自主生产低温热泵空调系统,而且从明年开始,还会有更多的中国企业加入这个行列。中国企业自主生产的产量会超过欧美企业的产量,让它们没有机会对中国车企进行钳制。
【 在 uacau 的大作中提到: 】
:
: 结论是现在国产高端配件不多?汽车有点像原来的手机行业,国内车商多提供的组装服务?一旦做大,伤害到国外的超额利润,会被卡脖子?
:
: 【 在 beanspower (豆能) 的大作中提到: 】
: : 我必须把这个帖子单独贴出来,让更多的人看到。
--
FROM 123.138.202.*
汽车产业作为工业国家重要的支柱产业,现在已经是欧美与中国进行争夺的重要领域。尤其是中国崛起优势越来越明显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已经被美国采用政府法案及国防部负面清单的形式进行封堵。
但美国的这种算盘挡不住中国车企提升供应链自主化的进程。在车载热泵空调领域,美国携带高额专利费推行的R1234yf冷媒只有极少数中国车型采用;在电机领域,美国欧洲企业更是即将在中国失去存在感。即使是理想这样的新势力车企,也将电机供应商从德尔福、联电、博格华纳更换成了蜂巢、联电。
国产车企的自主供应链比例越高,欧美企业能攫取的超额利润就越少。
失落的不只是这些在燃油车时代躺着收割中国市场的欧美企业,还有这些欧美企业的忠实拥护者——同时也是在网络中对国产车企嘲讽攻击最频繁的一个群体。
【 在 uacau 的大作中提到: 】
:
: 汽车产业看样子是下一个争夺的战场。
:
: 【 在 FHWYSH 的大作中提到: 】
: : 被卡脖子是必然的,只不过有抬价、限供与断供这3种表现形式。
--
修改:FHWYSH FROM 119.246.227.*
FROM 119.246.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