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中汽董事长首先提出市场换技术
80 90 年代,中国不是少汽车技术,而是少汽车工程师。
派去欧美各大车企的就那么几个人,后来都做到各个公司的老总。直到大学扩招以后一年几千汽车系研究生毕业,才可以搞一搞“自主研发”。技术积累说到底就是人才积累,有人才有整个体系,而不是什么大众通用公司的图纸。
【 在 kaka2w 的大作中提到: 】
: 当年没有刘跨越,一群文盲领导汽车工业,连二桃杀三士的故事都没听过
: 当年中国这么大的需求市场,这么大的蓝海,随随便便就能拿市场蛋糕引来愿意卖技术的车企,可惜出了这么一帮误国的庸才
: 中国不出刘跨域,工业如万古长夜
: ...................
--
FROM 58.33.43.*
汽车是个很市场化的行业,一代车做死一个公司就黄了,你说的好像一汽上汽集团公司把利润转手给自己乘用车就能挖人来搞起了,实际上有钱还得有人,不高于外资的工资挖来几千人能搞啥呢?但是国企工资不可能高于外企啊,所以只能挖几个人来升值,大范围招毕业生自己培养。所有的坑都要自己趟一遍,根本不是跟vw合资几年就能直接把国资公司变成vw水平。
【 在 haiyy 的大作中提到: 】
: 1.汽车的技术比起高铁、飞机、轮船来真的是糙多了,国外大厂的护城河是几十年各种营销手段树立起来的品牌形象,就像作为送礼佳品的包装精美的月饼礼盒,能给购车人带来奢侈品的面子,加上外观和内饰好看,就不愁卖。汽车三大件的研制在国内厂家那里早已不是高科技了,真正开始自研(包括“逆向工程”)也就十几年的时间吧。
: 2.为什么中国的汽油车品牌不行(其实最起码长城的SUV算是比较成功了吧),除了品牌形象的树立并取代国外大品牌太难外,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合资厂家的利润太丰厚了,国内合作方躺着就把钱赚了,他有什么动力自己搞研发?合理的逻辑不是应该打压国内冒出的挑战者吗?所以,反过来看,产品做的不错的就是那些非合资企业,比如奇瑞,长城,比亚迪之类的,只能够自立更生去奋斗,它们的发展差不多也就二十年左右。
--
FROM 58.33.43.*
合资培养了人才,现在车企中层以上领导几乎全是合资厂出来的。汽车行业根本不在于什么专利什么技术,就看有没有大量的靠谱的汽车工程师。
【 在 haiyy 的大作中提到: 】
: 我的意思是合资这种模式根本不正确的,应该大力扶持自己的国产品牌,汽车制造技术根本不是那么高不可攀的,自己的企业能造好汽车。中国的市场向外国品牌换取的条件应该是允许中国品牌购买某些专利和关键技术、零部件的供应链主要放在中国、外资车企在招聘中国人方面不要存在歧视等。
--
FROM 58.3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