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比亚迪官方回复关于油箱争议问题
第一个前提条件是每天都用EV模式驾驶,并且每天的电量都在馈电SOC临界值之上;
在这种前提下,才是根据温度、昼夜温差、行驶里程等实时采集数据对炭罐中积蓄的燃油蒸汽吸附量进行计算,并判断计算结果是否达到炭罐自动脱附的启动阈值。
只是以深圳这个城市的平均气温、昼夜温差等条件为例,每天EV行驶100公里,才会在连续6天之后,炭罐中的燃油蒸汽吸附量达到30g的水平。
不同城市环境、不同驾驶数据在炭罐中累积燃油蒸汽的速率也不一样,炭罐吸附量达到这个阈值的时间就不一样。
【 在 fengwudian 的大作中提到: 】
:
: 按平均行驶来算,6天才需要启动发动机4分钟,是这样吗
--
FROM 61.239.74.*
两种判据是先到先得。
根据环境与车辆驾驶传感器实时数据对炭罐吸附量进行测算是第一层保障,
根据燃油控制系统传感器监测到的炭罐吸附状态进行自动脱附是第二层保底措施。
在用户的驾驶场景中,基本可以及时触发第一层机制,从而启动自动脱附;
只有在极少数情况下,第一层机制测算偏低,从而会触发第二层机制,启动炭罐强制脱附。这种情况下的偏低信息可以返回数据库,对第一层的测算体系进行参数再修正,提高第一层机制触发的准确度。
【 在 cosun 的大作中提到: 】
:
: 意思是byd不是靠增加监测模块(毕竟有成本),而是靠经验值来的。
:
: 【 在 FHWYSH 的大作中提到: 】
: :
--
FROM 61.23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