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查了下碳罐的标准,神了
1,美国强制加碳罐后的第一代环保标准,是汽油蒸发排放量小于6g每小时。b家的模型是行驶中每100公里蒸发1g汽油。
可见基础的汽油蒸发物理模型就有10倍左右的差异。这不是靠智能模型能弥补的。
2,当前国家标准,大约是汽油蒸发每两天0.3g,也就是说物理蒸发的汽油,最后允许泄露汽油占蒸发量的千分之一以下(按美国第一代标准评估蒸发量)。
3,加油过满等,会严重影响碳罐的特性。碳罐还是可能被各种意外事件击穿,击穿后如果不处理,就是超千倍排放。ai模型根本无法建模意外事件。
--
修改:test321 FROM 120.234.83.*
FROM 120.234.83.*
是的。
但汽油蒸发量是汽油的物理特性,和年代关系不大。50年每小时蒸发20g汽油,现在每小时蒸发0.5g汽油?我不信。
【 在 wsnsw 的大作中提到: 】
: 你说的美国第一代标准是50年前的?
--
FROM 120.234.83.*
美国标准是说,碳罐的输出不超过6g。
b家说,碳罐的输入按1g计算。
我觉得基本的假设相差太远了。
【 在 wsnsw 的大作中提到: 】
: 美国那个标准说的6克和比亚迪说的百公里1克,你觉得是同一个事情?
: :
--
修改:test321 FROM 111.45.22.*
FROM 120.234.83.*
为啥不是一个东西?
为啥碳罐输出的汽油,甚至比输入还高那么多?
【 在 wsnsw 的大作中提到: 】
: 这两个说的不是同一个东西,你为啥比倍数?
--
FROM 120.234.83.*
国6是整车挥发测试,按描述,汽油挥发大概占一半,所以按0.3g算
【 在 alou 的大作中提到: 】
: 国5是2g/测试
: 国6是按车重0.7g~1.2g/测试,> 1760kg的是1.2g
:
--
FROM 120.234.83.*
因为我很怀疑b家有能力去预测碳罐中的汽油含量。别家都是花大价钱搞个探测器,b家一个预测算法搞定。要知道碳罐是有50多年历史的东西,早被研究透了。
按我的理解,汽油晃来晃去,它的蒸发量很不好评估,更别说碳罐了。查下资料,觉得更玄乎了。
【 在 wsnsw 的大作中提到: 】
: 所以我首先问你为啥要用50年前的标准作参考,
: 因为不同年代,各种东西早就大变化了,
: 尤其看到允许排放的居然还比现在的吸收还大好几倍,更应该心中存疑,结果你把存疑的东西反过来拿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 ...................
--
修改:test321 FROM 120.234.83.*
FROM 120.234.83.*
那更玄乎了。如果油车的碳罐,都要加大好几倍。那b家6天开一次发动机的黑科技,不得跟个卡车去拉碳罐?
【 在 alou 的大作中提到: 】
: 国5国6测试都是整车密封起来测试啊,总之就是国6比国5降不到一半就行,当然测试时间也有变化。
: 国5到国6,碳罐普遍要加大几倍。
:
--
FROM 120.234.83.*
如果真的六天开一次发动机就可以达标,那制定标准的人就严重失职。本来标准是说,油车一直开着发动机的情况下,要做技术升级才能达标。这样才能促进业界技术发展。
--
修改:test321 FROM 111.45.22.*
FROM 111.45.22.*
我只知道很多国五的油车,一直开着发动机,都面临着被国六淘汰。
比亚迪单靠六天开一次发动机这么粗的策略,就能实现国六,太简单了、难以置信。
【 在 alou 的大作中提到: 】
: 难道蒸发油气的回收消耗要靠一直开发动机才能完成?
:
--
FROM 111.4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