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油箱争议关键是,比亚迪能保证抽检合格吗?
标准禁止使用失效装置,即禁止使用作弊器。
版上讨论,比亚迪可能嵌入了预定条件,标准中的任何测试流程都会触发脱附程序。
上一个这么干的是大众,被罚吐血。但作弊器如何判断,标准没提,完全由监管者判定。
但就原理来说,正常行驶中,比亚迪的车会经常超标排放(这个不肯定,但原理上猜测应该是这个结果。最起码可以故意设置一些工况可以让他车超标排放,比如经过卡车长途运输后的比亚迪车,就很可能会超标排放,而这是标准不允许的)
--
修改:test321 FROM 111.45.22.*
FROM 111.45.22.*
原理上,制造超标场景非常容易。
拿拖车拉着比亚迪的车跑上两天,再启动比亚迪的车,就会超标。
因为一旦超标,可能就是几百倍。所以即使比亚迪的算法有99%的准确率,整个使用周期综合起来,应该也是超标的。
【 在 sxj 的大作中提到: 】
: 具体的检测流程没有仔细研究,所以我才说,即使事实上在行车过程中能解决蒸发排放,也应先通过检测,这些细节没有关心,比亚迪这方面的专利也很多,不知道是不是都有运用。
--
修改:test321 FROM 111.45.22.*
FROM 111.45.22.*
其他车会不会不管。起码高压油箱方案不会。
当前的监管标准,连油车也慢慢转向高压油箱了。
不能抛开业界背景谈论。比亚迪就是没按照业界标准被锤了。
【 在 sxj 的大作中提到: 】
: 你要这么较真的话,如果拿拖车,拉着常压油箱的燃油车大夏天找个坑洼的路面,天天跑,也会直接排放啊,意义?
--
FROM 111.45.22.*
说一千道一万,比亚迪就是偷工减料导致不合标。比亚迪被锤没什么委屈的。
比亚迪的方案并不是什么黑科技,早就被业界熟知和测试过很多遍,长城等还申请了专利。
业外人看上两眼就能猜到的方案,长城和其他厂会看不明白、学不来?
那为什么其它厂家不敢用、不敢学,要用高成本方案?就是这个方案不能保证达标。可见别家的底线比它高。
强词夺理,请水军,没用。
--
修改:test321 FROM 111.45.22.*
FROM 111.45.22.*
就是不合标被锤,气死你。
有本事你做合标,或者老老实实用业界方案。就这样。
【 在 sxj 的大作中提到: 】
: 你这不是瞎扯吗,什么叫其他车不管,现在燃油车和插电混动车,执行的不是一套排放标准吗?你可以为比亚迪量身定做一个工况,就不能为普通燃油车设定一个?不超标是业界标准,一定采取什么样的技术并不是。
--
FROM 111.45.22.*
就那个拖车的场景,定量比较,比亚迪方案的超标量是最多的,可能会比其它方案高出几百倍。
【 在 sxj 的大作中提到: 】
: 哈哈,气死我干啥呢,合不合标你说了不算,我说了也不算,在没有国家正式结论之前,如果长城不能公布进一步的细节,舆论上对长城是不利的,我也很希望长城能给一些更加硬实的证据。现实层面,三方总有理亏的,如果没有过硬的证据指出那一方的问题,如果后来不了了之了,长城也没有进一步的声明,对长城是不利的,就是想看看,这稀泥怎么和~
--
修改:test321 FROM 111.45.22.*
FROM 111.45.22.*
标准说,厂家有责任保证使用场景中符合排放要求。
并不是单测试场景中合标就可以。
【 在 sxj 的大作中提到: 】
: 嗯,可以啊,修改检测流程啊,增加高温拖车颠簸路面开个几天,下来就发动机器检测啊。
: 判断是不是过检不是在现有的检测标准中吗?
--
FROM 111.45.22.*
网上说业界主流做法有两种,一是高压油箱,二是碳罐传感器。但碳罐传感器的成本很高。
比亚迪把碳罐传感器省掉了,用算法“盲猜”。网上可以查到,过去几年有好多想学比亚迪的,但分析一番下来,觉得这“狠科技”太狠了,不敢用。侧面反映出这个方案有缺陷。
制定标准的时候,专家们穷极自己的脑力,预设了自己认为的最坏工况进行检测。比亚迪的方法就是,坏工况下启动发动机,专门当吸尘器,把排放吸得干干净净。比亚迪针对标准里描述的最坏工况,自然都会启动发动机当吸尘器了。
所以现在大家都在等监管部门发话,看看比亚迪算不算作弊。大众曾用过类似手法,被认定为作弊后重罚。
标准制定者也很明白,正常情况下自己制定的流程是最坏工况,但太容易被逃避了。所以标准里有一条很特别的简短条文,类似于说“不准作弊”。怎样算作弊,标准完全没说,由监管者界定。
长城的报告在于揭露出,稍微偏离标准里的检测流程,比亚迪就会超标。这与之前其他方的自研验证结果一致。但偏离标准的检测流程这种做法,争议很大,比亚迪更不认了。
这里还有个争议点。所谓的标准测试流程其实是生产厂商送检流程,道理上第三方无需遵守、也无法遵守。
因为比亚迪是地方的“宠儿”,与监管机构关系良好,但长城这次不按道理出牌来个同行监督,比亚迪当然抵触非常大。
总的来说,就是业界都知道这“狠科技”,但太狠了,没人敢用。按常识,不能达标;严格按标准流程,能非常好的达标;稍微偏离流程,会不达标。其他人这么做可能会被监管者一巴掌拍死。
--
修改:test321 FROM 120.234.83.*
FROM 120.234.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