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大家记住一句话,增程就是落后技术,而且不省油。
近10年,汽油机效率没啥变化,
三电算提高一点儿?如果像特斯拉用SiC确实会高一些,理想似乎没用
工作策略是串联的最大问题,没有那么多控制自由度,在串联上不可能有任何进步。
这就是为GM那么多年的积累,费半天劲推个增程的volt,结构那么复杂,结构简单科学严格的测效率就不行。
说理想这个车低速效率比较高,我相信,反正中国堵车,好多人都没有太多机会跑平均速度20以上,所以一直说理想在偷鸡,但综合几个典型工况比,理想这种设计能效和动力上必然有一项不行。
好多消费者就是这样被骗的,车要买性能好的,但是性能好的根本用不到,他也感觉不出性能好在哪。理想就是抓住了这点,做看起来高大上,性能完全满足常用低速工况,买的人开开也觉得不错。如果是这个要求,大量车的成本都能再降一大块。
【 在 freshcool 的大作中提到: 】
: 最近10年,发动机的燃效、三电系统的效率、工作策略的优化都有很大进步
: 不宜刻舟求剑
--
FROM 36.48.113.49
不知道你为啥要和纯油比
随便拿个混动拿数据比效率,理想就是利用用户的感觉骗人的。
至于120km,你就随便找出一款2吨以上的SUV,用1.5T的发动机?
是别的车发动机不要钱都搞到2.几T?
别忘了那个效率,那个效率再高算下来20%的能量也肯定没了。
【 在 freshcool 的大作中提到: 】
: 第一,我开车一点也不慢,无非就是路况糟糕而已
: 你说汽油机发电->驱动效率低,实际上比纯油车效率高多了
: 作为汽油车的替代肯定是有价值的
: ...................
--
FROM 36.48.113.49
我要说所有这些模型我都实车仿真算过,实际的系统我们也开发过你是不是不信?
实际不是这样讲故事,很多参数加在一起,叠加工况的复杂性,没你想的效益那么高
你无非一直在说你感觉比油车低了,那太正常了,我同意,不用讨论。
至于增程和混动比,不是我说,你就查国外大车企的技术方案就好了,无论发动机、电机还是电力电子,要说高效,人家都是领先的,谁家在用串联结构?
【 在 freshcool 的大作中提到: 】
: 汽油机在绝大多数工况下的燃效是很低的
: 只有在转速不高不低、功率不大不小、运转基本平稳的工况下才能实现较高的燃效
: 这就意味着纯燃油车只有在相对比较狭窄的速度区间基本匀速行驶
: ...................
--
FROM 36.48.113.49
你自己都看明白了,还有啥说的
你感觉明显的优点,1,2,4不就是电车的优点么?所以我一直说增程就是个电车
然后电车高速不行,增程也不咋地,不光是经济性,动力性也较差
然后就为高速带着不咋地的经济性和动力性,多那点儿里程,平时市内开背着一套发动机和邮箱,反正用户觉得这是巨大优势就是吧。我不觉得是
【 在 freshcool 的大作中提到: 】
: 首先,不要说理想偷鸡,现在增程车型可是越来越多了,为什么?
: 因为它很有市场前景
: 其次,燃油车油耗高的路况不就是堵车、速度慢、走走停停么?增程能不能解决这个问题?
: ...................
--
FROM 36.48.113.49
就是高速恒定速度,都说过多少遍了,
电机有峰值功率,比加速没啥意思,我一直再说拿增程和电车比没优势
1.5T的发动机托2吨多的车说有动力性,哪也没这个道理
你一定要指标就最高车速呗,你看看这个车160能不能恒定住
【 在 freshcool 的大作中提到: 】
: 动力性较差这个结论你是如何作出来的呢?
: 我很好奇,参考系是什么?
: 理想L系列,0-400米加速是14秒,尾速超过160
: ...................
--
FROM 36.48.113.49
如果开发混联的构型,你说这些需求都能满足
会动力更好、油耗更低,但是可能现在是没有这么大的车型
很多公司不定位这块的用户呗,所以说理想产品经理厉害。
我承认这块可能市场有空缺,理想抢到了,但是它的技术并不合理
混联的系统他没有技术能力开发而已,从满足你需求的角度,它是优秀的
【 在 freshcool 的大作中提到: 】
: 另外,我对增程的认知就是取代纯油车
: 动力不差,油耗低很多,平时基本就是加油开
: 完全不存在电车的里程焦虑
: ...................
--
FROM 36.48.113.49
你这个不用和我说啊,
BBA加上更高档的车,你可以挨个喷,你们列这些指标的意义在哪里
其实我觉得那些老年人的低速电动车换个漂亮壳,高档仪表座椅满足一大票人的所有需求,
但这些人还是一天开着霸道、路虎的。
【 在 freshcool 的大作中提到: 】
: 大哥你是真不开车么?
: 对于普通人来说
: 动力性的意义在哪里啊
: ...................
--
FROM 36.48.113.49
你非要举国内这就没招了
国内从国家到车企都承认弯道超车,发动机都开发不好,和国外有巨大差距
混动肯定技术实力差距很大啊,但凡你做过工程,同样结构不同企业开发性能差别大了去了
【 在 freshcool 的大作中提到: 】
: 有啊,蓝山啊,我前面跟你说过了,1.5T,DHT混动
: 综合下来油耗没什么特别的优势
: 还要为此牺牲nvh,还要多带一套直驱机构,结构更复杂
: ...................
--
FROM 36.48.113.49
你不是讲动力性指标没意义么?
你不行的指标都没意义,那车要有啥好坏之分呢
BBA那些车高端车卖的贵,你觉得是因为你所谓没有意义的指标还是那些车经济性好啊
【 在 freshcool 的大作中提到: 】
: 看不懂了,这怎么又把BBA弄出来了,这事儿和BBA有一毛钱关系么……
: 感觉你已经说糊涂了,不知道想说些啥了
: 嗯
: ...................
--
FROM 36.48.113.49
epower的结构不了解,但是刚才在网上看了一下,和我说的是一样的
epower是电池非常小,就是它的发动机有足够能力提供所有动力。
这就是我一直和你说的高速恒速功率平衡的基本问题,电池放在那做缓冲,意味着发动机可以做小一点,带来的必然是高功率需求的时候出问题。另一个方案就是发动机足够大,这时候没必要那么大电池做缓冲,epower应该是这种。
我一直在说理想技术逻辑是有问题的,没否认它有市场
【 在 freshcool 的大作中提到: 】
: 承认发动机确实有差距
: 但是说到国外的混动,能够立得住的也就是丰田ths和本田immd
: 日产还搞了个epower增程呢
: ...................
--
FROM 36.48.11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