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出大事了,理想端到端今天开始全量推送了
你们都是大佬,我连科普文都看不懂。作为门外的纯小白,想问一下端到端的计算是跑在本地吗?那本地硬件支持多大的模型啊?
【 在 hsv 的大作中提到: 】
: 和看完几篇科普文的聊技术,当然高兴了。
--
FROM 218.108.210.*
话术,啥时候推到100%是个时间问题
【 在 csxf666 的大作中提到: 】
: 以前计划说是最早年底前推送,这一下子提前了两三个月,难道内部测试这俩月觉得超出预期了?
: [upload=1][/upload]
: [upload=2][/upload]
: ...................
--
FROM 183.193.36.*
一般两周推送完
【 在 YuRuiTianXia 的大作中提到: 】
: 话术,啥时候推到100%是个时间问题
:
--
FROM 101.82.129.*
多大点事儿啊?
又没有一键敞篷
再说了,四川手机报都没发短信,肯定是友商故意黑高中生
【 在 terbaco 的大作中提到: 】
: 重庆那个测试,逆行+惊吓行人,这也能安心用?
--
FROM 219.142.137.*
你这是被网文忽悠了
数据和训练根本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因为问题的本质是你无法高效的从一大堆样本中分辨出哪些是正样本哪些负样本而引起的corner case。而不是样本不够多
端到端回避这个问题的代价就是训练飘了,这个不是靠优化可以解的,无解
不优雅的办法就是强行在最后加规则,我猜这是理想接下来要做的事情
优雅的做法一定是像华为蔚来这种做法,弱化一步到位,分拆成多步决策,每一步设置边界和兜底,达成全局可控
【 在 fzplove 的大作中提到: 】
:因为规控需要人去建立规则,比较耗时间。:端到端全靠计算了,看的就是数据和训练。更新会更快。:#发自zSMTH-v-@re
- 来自 水木社区APP v3.5.7
--
FROM 120.245.58.*
云端是训练,这个比较消耗算力,动辄需要几十上百E的算力。本地都是推理(inference),比较轻量化,一般100多算力TOPS就够了。
【 在 iideall 的大作中提到: 】
: 你们都是大佬,我连科普文都看不懂。作为门外的纯小白,想问一下端到端的计算是跑在本地吗?那本地硬件支持多大的模型啊?
--
FROM 123.125.33.*
请大家理性看待智驾,不要听车企忽悠。
端到端我已经用了一个月(万人团),高速比之前好用多了,市区可以做为体验或者不赶时间的时候让它慢慢开,急性子不建议用
--
FROM 39.148.22.*
你这有点瞎说了
理想万人团的版本,市区用的端到端,高速没有用端到端
【 在 csxf666 的大作中提到: 】
: 请大家理性看待智驾,不要听车企忽悠。
: 端到端我已经用了一个月(万人团),高速比之前好用多了,市区可以做为体验或者不赶时间的时候让它慢慢开,急性子不建议用
--
FROM 58.246.240.*
早期做OCR、目标检测模型较多,一直对智能驾驶很不屑,21年看完AI Day就知道,智能驾驶真正的曙光来了,你看现在国内已经普及相关技术了,上半年还狂吹无图呢。放心,再过两年会和现在局面类似,端到端会普及,会有大的裁员的,因为不需要几千规控开发的。
现在理想和小鹏会说自己端味比别家强,其实就是拟人化。
AI这块,技术就是螺旋上升,你换了一种模式,以往的经验会不太值钱,部分方面体验甚至可能回倒退,但迭代几个版本以后,会远超以前。行业转向transformer、
人类最擅长的是制造利用工具,合理利用智能驾驶,不但更轻松、也更安全。不合理的是指那些睡觉、工作、办公那些脑残粉。最开始我也在五环路上ssh过那是也算脑残。
总有人说自己驾驶技术有多好而鄙视智能驾驶,实际只是他们自我感觉良好而已。举个例子,我有不到20万公里驾驶里程,遇到无数次暴雨前挡被雨糊住那种,周边车怂的一匹,这么多年没见过一辆车敢穿行的,变道的都很少见。而智能驾驶变道非常自如。这时候他们肯定强调安全距离,实际速度60-70,跟车距离快上百米了,说白了那些自诩技术好的在这种情况就是一堆怂货而已。瞎开的比较多。
【 在 lss009 的大作中提到: 】
: 一看就是专业人士啊
--
FROM 123.125.33.*
【 在 wangstone 的大作中提到: 】
: 你这有点瞎说了
: 理想万人团的版本,市区用的端到端,高速没有用端到端
:
我瞎说什么了?我理解的是在高速上只是没有实现去高精地图,但是用的还是端到端的技术,难道我理解的有问题?据说高速去高精地图已经测了快一个月了

--
FROM 39.14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