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小米未来能不能持续成功还得看破不破得了圈
其实了解小米手机发展史的人对小米汽车的火爆不会感到惊讶。因为十几年前小米手机的火爆程度比现在的小米汽车牛逼多了。雷军2011年8月发布了小米1,到了2014年,小米就拿下了国内手机品牌出货量的第一。那个时候的占有率大概在15%。但问题来了,到了2024年,小米手机的国内占有率还是15%。为什么10年过去了?小米手机的占有率却徘徊不前呢?其实小米的法决只有两点。一个是年轻客户,一个是性价比。雷军最大的能力就是搞传播学。他闹出来一个动静,基本上所有上网的人都会知道。从营销上来讲,他这就是传播的最大化。而且他的客户画像很精准,就是年轻人。年轻人最大的需求是什么?性价比!如何体现性价比?首先你的价格不能太高,其次你要看上去性能足够好。对于手机来说性能就是跑分,对于汽车来说性能就是跑圈。所以小米其实是把手机的这套打法完全复制到了汽车。但问题在于你这么做的后果就是把自己标签化了。雷军常说,小米手机是年轻人的第1部手机,等这代年轻人长大了,小米就会成为手机中的巨无霸。那为什么10年过去了?小米手机的份额却没有上涨呢?秘密就在客户忠诚度这个指标上。简单点说就是你上一个手机如果是小米,下一个手机还是小米的概率有多大?很不幸,这个指标小米基本上是垫底。所以每一次手机换代,小米的原先用户留下来的越来越少。就算你吸引新客户年轻人的能力再强,总的客户量还是上不去。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所谓一分价钱一分货。小米的产品在性能可量化的指标上看上去很高,但是它的售价又不贵,代价是什么?必然在你看不见的地方偷工减料。我以前买过小米一个笔记本,结果刚过两年屏幕就坏了。去售后修屏幕,结果告诉我过了保修期换屏幕需要1000大洋。虽然说实话这个维修费并不贵,但是我不想再修了,于是这个笔记本就成了块板砖。从那以后我再没有碰过小米的任何东西。所以小米入场靠这套营销手段打开市场可以理解。但商业是一个持久战,小米汽车是年轻人的第1辆车,但年轻人的第2辆车还是不是小米汽车是雷总应该思考的问题。
--
FROM 112.10.253.*
那不就是红米路线吗?
【 在 kof94 的大作中提到: 】
: 接下来做13万的su3和15万的yu3,还能大卖一波,然后再做8万的su1和10万的yu1,又是大卖,形成完整产品体系,中间再来个高端mpv mu8,齐活
--
FROM 112.10.253.*
什么产品都可以尝试
【 在 S030371 的大作中提到: 】
: 笔记本一直用ibm的,后来降级了用asus的,下次支持个小米的
--
FROM 112.10.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