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风阻测试还有后续啊!
rt,微博用户“老和山老司机”发布了详细的天津风洞测试时的过程视频。看起来没啥问题啊!
PS:当年智能手机兴起,复习了怎么使用游标卡尺;现在智驾兴起,又能复习雷达原理甚至学习风洞测试。都不知道是好事还是坏事。
--
FROM 183.192.28.*
目前公布视频看得出来?万一后面又甩一个高清全流程视频出来,这个风阻测试的一致性就要大打折扣了。
【 在 XabiAlonso 的大作中提到: 】
: 顺着你这个帖子看了下
: 重庆测试那个设计不是量产车了,有个什么前唇设计基本都没有
--
FROM 183.192.28.*
记得视频里解释了,就是0.01。
【 在 tedxyz 的大作中提到: 】
: counts啥意思,为什么要用这么费解的东西
--
FROM 183.192.28.*
科学跟宗教的区别在于是否可重复验证。
这事儿的bug在于双方都是在众目睽睽之下、在认可的机构上测的的数据,差别还挺大。现在需要解这个bug。
就像码农被测试部提了bug。码农在自己的环境上改了些变量跑了几把,试图说明是测试部测的不对,拒了这个bug。现在测试部回一句“都是按规范测的”就把球给踢回来了。
【 在 Eldo 的大作中提到: 】
: 发现他们根本就没搞清楚状况。
: 相当于贝勒有个博尔特的跑步录像成绩是12.78秒,但问题在于这个并不能证明博尔特跑不到9.58好吧?
: 尤其人家博尔特马上回应,跑了一次9.9秒,虽然没到最好成绩,但足够让大家相信他的水平了。
: ...................
--
FROM 183.192.28.*
懂了。除了车载雷达的指标没有明确的衡量标准,甚至连风阻也没有。。。
【 在 i925XE 的大作中提到: 】
: 风阻系数的问题在于,没有国家标准,而且同样价格昂贵的精密风洞,重庆测的风阻和天津/同济测的竟然能差出十几个count之多
: 还有很多测试流程里压低风阻测量值的作弊小技巧,比如前轴降15mm,后轴升15mm,前唇伸出来几cm,卡钳那里包一包,制动通风管堵死,底板缝隙拿胶带全贴上,轮辋换个几乎完全封闭散热性能不达标的
: 这和博尔特今天肌肉酸痛只能跑11秒,明天心情好立刻跑出9.6秒,完全是两个概念
--
FROM 58.247.23.*
任正非的“灰度管理”在风阻测试中的应用案例?
【 在 smzhbj 的大作中提到: 】
: 不要被“标准”迷惑
: 不是所有东西需要“标准”
: 风阻系数大点,就多耗点电
: ...................
--
FROM 58.24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