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下文字转载自 AutoWorld 讨论区 】
发信人: zwordcn (乱), 信区: AutoWorld
标 题: 【ZZ】从燃油车独霸到苹果车,电动车,代工车
发信站: 水木社区 (Wed Jan 27 10:36:55 2021), 站内
# 从燃油车独霸到苹果车,电动车,代工车
转自台湾科技媒体:科技岛读
January 21, 2021
买车是很糟的投资,车子只会折旧。但买汽车公司的股票也好不到哪去。汽车公司股票的市盈率(Price Earning Ratio)普遍在个位数,显示投资人不抱期待。菲亚特克莱斯勒(Fiat Chrysler Automobiles, FCA)集团前总裁Sergio Marchionne更曾在2015年[发表演讲](
https://tech.us3.list-manage.com/track/click?u=d5b0016249f4919c4ce5fa518&id=476d9a9253&e=0b143b5679),痛批汽车业的长期回报低于资金成本,根本是在摧毁股东的资产!
Marchionne当时主掌菲亚特(Fiat)、法拉利(Ferrari)与玛莎拉蒂(Maserati)等汽车品牌,为全球第七大汽车集团的老板。因此这一场名为《一个资本迷的告白》([Confessions of a Capital Junkie](
https://tech.us3.list-manage.com/track/click?u=d5b0016249f4919c4ce5fa518&id=9be9a89d2e&e=0b143b5679))的演讲轰动车界。
# 汽车业各行其是
Marchionne 列举汽车业的主要问题:
1. 资本支出每年成长
2. 消费者对一半的创新成果无感
3. 各车厂重复投资
换言之,做生意越来越贵、风险越来越高。辛苦的研发却没有带来差异化,反而大家都在做同样的事。例如Marchionne指出所有车厂都在[开发差不多的3汽缸、4汽缸发动机](
https://tech.us3.list-manage.com/track/click?u=d5b0016249f4919c4ce5fa518&id=9ecb8b1c10&e=0b143b5679)等。
以及差不多的变速箱,如5 速手动档、6 速自动档。
他指出这么没效率的产业,难怪没人想投资。如果产业能够共同开发,标准化发动机与变速箱,他预估汽车业一年可省下至少10亿欧元的支出。还有许多其他重复的投资也该比照办理。
Marchionne在呼吁汽车业整合。5年后,FCA与标致雪铁龙(PSA Peugeot Citro?n Group)集团合并,成为全球第四大汽车集团,可与丰田(Toyota)、大众(Volkswagen)集团等一拼。但他的批评历久弥新,至今仍适用。汽车这一项商品在过去百年没有太大变化。而汽车产业结构在过去50年也没什么变化。最「年轻」且站稳脚跟的新车厂是韩国的现代汽车(Hyundai),也已经53岁了。
从科技业望向汽车业,会觉得步调格外缓慢;特别是没有新创翻转产业,十分奇怪。为何汽车业的格局数十年不变?
# 制造使用率是王道
最重要的原因是制造规模。汽车有规模经济,因为固定成本很高。通常汽车每8~10年会换新世代,也就是推出新底盘。每一次更新都牵涉到多种车型,耗费数十亿美金的开发成本,风险极大。开发成本包含两部分:汽车本身的开发,以及汽车工厂的调整(retool)。
而汽车的边际成本(marginal cost)也很高。除了原料的成本之外,制造流程也必须维持高效率。福特(Ford)奠定了汽车的流水线工厂:原料从一头进去,经过上百个工作站的加工之后,整车从另一头出来。中间环环相扣,以分钟为单位;只要任一步骤中断,整条生产线就要停摆。
换言之,汽车制造是一个成本高,而且一旦开始就不能停的工作。因此车厂最重要的指标是工厂的使用率(capacity utilitzation)。使用率越高的车厂,越赚钱。
结果是工厂越整合越大,新创很难进入。[特斯拉的量产地狱](
https://tech.us3.list-manage.com/track/click?u=d5b0016249f4919c4ce5fa518&id=b2bc805bb5&e=0b143b5679)就是小看制造的前车之鉴。而其他的创新如果无法撼动车厂的规模经济,最终只会被车厂「吸收」,无法挑战产业格局。例如改用天然气、四轮驱动等。
除了规模经济之外,国家也会保护车厂。汽车业对内雇用大量工人,对外代表国家实力,经常是政府保护的对象。政府透过政策手段扶植本国车厂,也削弱车厂创新的诱因。
# 科技公司来了
安逸上百年后,汽车业终于迎来一群强大的挑战者:科技业。例如上周苹果传出投入汽车市场:
> . . . . 苹果将利用现代汽车(Hyundai Motor Group). . . 的E-GMP 全球电动车模块底盘,结合苹果的操作系统投入Apple Car 研发,而现代汽车集团内部则决定将由KIA 与Apple Car 合作,生产基地很有机会选定在KIA 位于美国乔治亚州的西点工厂。
台湾的鸿海也投入电动车,与多家车厂合作:
> . . . .富士康科技集团与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吉利控股」). . .将成立合资公司,为全球汽车以及出行产业提供全新一站式服务,包括汽车整车、零部件、智能控制系统、汽车生态系统和电动车全产业链流程等。
> 吉利控股集团是中国最大汽车制造商. . .是知名车厂沃尔沃VOLVO汽车、马来西亚宝腾控股(Proton)、美国Terrafugia飞行汽车、英国超跑莲花汽车大股东。
> . . . .吉利是鸿海第4家宣布签署合作协议的车厂,先前合作对象包括菲亚特、拜腾、裕隆。
还有韩国LG与日本Sony于上周宣布投入电动车:
> LG电子. . .将与加拿大汽车零件大厂麦格纳国际集团(Magna)成立合资事业,结合LG的电子零件专业与麦格纳的汽车工程技术,生产电动机和逆变器,目标是成为联网电动车的汽车零件和解决方案主要供应商。
> . . . Sony则说明Vision-S电动车. . .目前已在奥地利进行公路测试。Vision-S配备两台200千瓦(kW)的电动机,且具备「Level 2」等级的自动驾驶功能。这款车的电动车平台由澳洲车厂Magna Steyr制造,零件则由德国博世(Bosch)等厂商提供。
有趣的是,为何这些科技公司都只做电动车?
# 电动车催化水平分工
因为电动车催化了水平分工。如前述,过去燃油车的生产是一个高度整合的流程。车子与工厂需互相适配,而零部件以机械方式串接,也需要预先整体规划。如此一来外包的成本太高,车厂倾向自己做。
然而电动车不仅零件远少于燃油车,更重要的是电动零件比较**模块化**(modular)。透过标准的接口,零部件更容易替换,因此就可以拆分(unbundle)整个汽车架构,交给不同企业生产。
同时,电子零件是透过软件控制,因此客户仍可以**定制化**。例如鸿海提出的 [MIH平台](
https://tech.us3.list-manage.com/track/click?u=d5b0016249f4919c4ce5fa518&id=d1c8fa304f&e=0b143b5679)就强调「开放平台、弹性定制化」。虽然所有车厂采用同一底盘,但能提供不一样的感受;这样车厂才愿意采取代工。
此外,电动车的动力体验比较统一,车厂很难做出差异化,就更愿意交给代工「包办」。
车子改为电动不仅松动了价值链,同时也引入了两个新的价值链重心。
一个是**电池**。电池占电动车 [25% ~ 50%的成本](
https://tech.us3.list-manage.com/track/click?u=d5b0016249f4919c4ce5fa518&id=faddddb058&e=0b143b5679)。因此电池技术将主导车子的价值。未来许多消费者可能会「看电池选车」。
另一个可泛称为**智能**(intelligence),包含半导体、软件甚至是云服务等。当人们指定要Apple CarPlay、自动停车或Google Maps时,主动权就操之于科技公司之手。
「但科技公司没有规模啊,」你说:「只要大车厂掌握制造规模,科技公司要进汽车业,还是得听车厂的话?」
现在大车厂仍有优势。但科技公司从电脑与手机的发展史中学到一条路:代工。
# 汽车代工兴起
如苹果找到鸿海做手机,科技公司也不打算自己做「整车」,而是想找代工业者。目前最受欢迎的代工业者是Magna Steyr集团。
Magna是资深汽车代工厂,为奔驰、BMW、Audi、Fiat等代工生产汽车。它也从制造踏入设计,现在也投入开发自动驾驶技术。Magna在汽车业的位置其实更接近鸿海在电子业的位置;鸿海提出的MIH平台比较近似电脑的「主板」位置。
随着车业结构松动,Magna的挥洒空间也越来越大。所有想做电动车的科技公司第一站就是问Magna。前面提到的LG、Sony都找Magna合作制车。另外叫车平台Lyft、电动车新创Frisker、Canoo,以及中国北汽汽车都与Magna合作开发电动车。
Magna当然想追随鸿海与台积电的脚步,成为车子水平分工后的代工赢家。如果电动车平台真的标准化,传统车厂将面临当年Nokia的窘境:在制造上追不上深圳供应链,在科技上落后软件业者。
# 叫车平台与自动驾驶汽车
车子一旦装上软件,就要面对软件业的变化速度。例如叫车平台与自动驾驶技术将在10~20年之内冲击车厂。
叫车平台只会越来越重要。人类持续移向超大城市(megacity)。都市的空间寸土寸金,拿来做停车位太浪费了。自用车平均只有5%的时间在路上跑,因此不论是从效率、环保或生活品质的角度来看,都不可能无限制的成长。还是要靠大众运输工具、微型交通工具(micromobility,如脚踏车),以及叫车平台。
未来叫车平台将成为最大车主,引导车子的设计。例如Uber可能会指定规格并提供驾驶补贴。这样代工业者更有机会接单,进一步扩大制造规模。
而自动驾驶技术将改变人与车子的关系,重新定义车子的设计语言。传统车厂优势更少,软件公司更重要。自动驾驶技术的良莠也将决定汽车的价值。或许未来车主会指明「内建Mobileye自动驾驶系统」,就像以前选「Intel Inside」的PC一样。
汽车业从来没有遇过这么多、这么有钱,以及这么强大的挑战者。于是车厂也活络起来,开始四处投资、结盟,测试新产品或新商业模式,多了几分朝气。或许经历科技业的洗刷之后,汽车业将重返创新,不会再摧毁投资人的资产了。
--
FROM 58.33.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