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看这段视频莫名替贾跃亭可惜
从开始就是个骗局。
看看小米,准备造车了最近在招人,直接1000个职位pia的糊墙上,这大概能搭起一个小的框架了
要是全平台像恒大做的ppt那种,估计要3000人
国内大厂研发团队经常多达5000人
你猜贾月亭搞了几个人?造车还是造假?
--
FROM 58.33.43.*
笑话呢,这叫造车?
我攒台电脑就叫造电脑啊
【 在 gambol 的大作中提到: 】
: 搞个样车不需要几个人
: 手工攒一个车就行
: 别的功能都是ppt
--
FROM 58.33.43.*
全球7w员工的话,工程师应该7000-10000规模
汽车行业工程师一般占总人数10%-15%
【 在 lookatjane 的大作中提到: 】
: 特斯拉造车用了多少人?
:
--
FROM 58.33.43.*
乐视汽车和FF汽车不是一回事。FF这俩车也不是乐视的人攒的
当然,国内乐视也是骗子。
【 在 yehorse 的大作中提到: 】
: 当时乐视2000人设计车
:
--
FROM 58.33.43.*
有概念车,距离样车差得远呢
哪有设计不考虑成本的?在开阀的时候造价多少都定了,分拆到每一个零件
开好阀后正常项目光开发过程中工程车就要100-200辆,天南海北路试跑个小100w公里
这些工程车之外,第一批产线试制车又是100来辆,
到这里才可以说“量产”
贾月亭那跟量产还差十万八千里,他开头那做法就没想着量产好不好。
【 在 pcwuyufan 的大作中提到: 】
: 贾是有设计、有样车,倒在了从设计到量产的过程中
: 贾的底盘是我们欧洲总部支持设计的,那段时间的新能源车企基本都是找咨询公司帮忙做设计,所以自己的研发团队可以不需要太多人,贾的整车设计当时基本都全了,真的只是没有钱去量产而已
: 类似的例子:欧洲那边的戴森,也是在有了设计、有了样车之后,核算了一下量产的成本和回本周期,发现这笔生意根本没法赚钱,遂放弃,戴森500人的设计团队解散,这是有新闻可查的
: ...................
--
FROM 58.3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