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 二大爷永远是二大爷
老马家端到端FSD这个大“黑盒”真的不可调试么?
一个多小时之前,AK又继续夸自动驾驶,我觉得他这种夸赞,基于的背景依然是FSD V13/v14。
作为回应,AP组的Yun-Tai Tsai(小蔡)回忆了早期和AK工事时候,后者手绘的追踪图。
这追踪图干啥用的呢?在AI领域(如帖子提到的早期FSD神经网络),常用于验证模型计算正确性或优化参数。追踪(Tracing)往往通过日志(logging)或专用工具(如分布式追踪系统)收集时间序列数据。例如,Microsoft的“Trace”框架(参考网页结果)将AI系统视为计算图并优化其行为,类似于反向传播(back-propagation)。它更适合性能优化或复杂系统分析。调试(Debug)更常见于开发阶段,解决具体bug。
追踪可以作为调试的一部分,尤其在复杂系统(如自动驾驶AI)中,追踪数据常用于诊断问题。但调试更聚焦于局部修复,而追踪更宏观,适合长期监控或优化。小蔡提到手绘追踪,反映了早期AI开发的资源限制和直观方法,这与现代自动化的调试/追踪工具(如Trace框架)形成对比。
追踪与调试虽有交叉,但追踪更偏向系统性观察和优化,调试则聚焦错误定位和修复。小蔡回忆的手绘追踪是早期AI开发的独特方式,结合当前技术(如Trace框架),体现了AI从手工到自动化的演进。
现在说到FSD这东西能不能调试了。直接给答案,当然能调试了!
老马家的端到端FSD目前已演变为一个高度集成化的神经网络系统,取代了传统的手动编码堆栈(如v11高速公路模型与v12城市驾驶模型的分离)。这种端到端方法直接从原始传感器输入(摄像头、雷达等)生成车辆运动计划。这意味着系统更像一个“黑盒”,但其可追踪性和可调试性并未完全丧失。
技术支持:现代AI系统通常配备高级追踪工具。将AI模型视为计算图,并通过动态适应(如反向传播优化)进行性能监控。老马家很可能采用了类似技术,结合其自研的神经网络架构(可能基于PyTorch或TensorFlow),记录输入输出、激活值和梯度流。
端到端FSD的追踪可能涉及日志记录:实时捕获传感器数据和模型预测结果。
可视化工具:特斯拉的FSD可视化界面,显示路径规划和障碍物检测。
分布式追踪:在多传感器融合和云端训练中,追踪数据流以优化模型。
局限性:由于端到端模型的复杂性(可能是数亿参数的深度网络),手工追踪已不可行,但自动化工具可以生成详细的执行轨迹,供工程师分析。
重点来说,具体实现咋弄呢?尽管端到端FSD是一个集成系统,调试仍然是开发和维护的关键。特斯拉的工程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
1、模块化分析:虽然是端到端模型,内部仍可分解为子任务(如感知、规划、控制),逐层调试。
2、仿真环境:使用模拟器(特斯拉自研平台)重现问题场景,调整权重或结构。
3、A/B测试:部署不同版本模型,比较性能和错误率。
说明,端到端的“黑盒”特性使得传统基于代码的调试(如设置断点)较困难。错误可能源于数据分布变化(corner cases)而非代码逻辑,需依赖数据增强和在线学习。FSD的调试可能涉及手动干预数据集或超参数,但更多依赖自动化工具。
相关研究中提到超过270篇论文分析了方法论和挑战,表明学术界和工业界都在开发支持端到端系统的诊断工具。
总之,当前的端到端FSD仍然可以追踪和调试,但方式已从早期的手工方法转变为自动化、高度数据驱动的流程。追踪通过日志、可视化和分布式工具实现,调试则依赖仿真、模块分析和在线优化。尽管复杂性增加,但老马家的工程团队具备足够能力应对这些挑战。未来,随着模型规模扩大和部署增加,追踪和调试可能更依赖AI辅助工具(如自动错误检测),进一步减少人工干预。这一点,Ashok在ICCV演讲中已经提过了,他当时说的是“可解释性”。
【 在 dingo2021 的大作中提到: 】
: 目前的人工智能
: 还是不可解释,
: 非因果的
: ...................
--
修改:ruige0822 FROM 120.244.215.*
FROM 120.244.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