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是这个道理,如果只靠堆厚度,但是材料本身的性能指标太低,最终还是无法实现预设的安全指标。
所以七、2.中也提到了这一点,在国家主管部门发布的行业规划中,2020年在车身中采用先进高强度钢(屈服强度>600Mpa)的比例要>50%;到2025年,车身采用第三代先进高强度钢(屈服强度>800Mpa)的比例要>30%。
但是2020年的目标没有在上市车型中普遍实现;2025年的目标已经开始有车型逐渐实现。
2. 这种情况确实有,而且这种情况的车型,就是属于第八节中提到的,没有实打实地投入经费去全面进行车身参数验证的那一种类型。
3. 在四、1.(1)中已将这部分描述细化了一下;
4. 有道理,对于某些不具备专业知识又喜欢抬杠的ID,在这一点上确实容易产生误解并钻牛角尖,回帖的某些ID已经反映了这种情况。在第七节中已经将这一点描述移除了。
【 在 i925XE 的大作中提到: 】
: 1.牌号低了截面积大了一样挡不住,比如用普通HSS做的商用车大梁
: 2.某些厂家宣传了超高强度钢用量,宣传了安全100分,结果设计功力不到家,连牙防组都只能撞个4星或者是5星擦边,属于用佛跳墙食材做了一锅麻辣烫
: 3.AHSS/部分UHSS没有明确的屈服点,不能标屈服强度,只能按抗拉强度标称。从厂家出货的牌号到学术文献里的“强度级别”的概念都是用抗拉强度称呼的。例如下面这篇讲TRIP和DP的强度级别
: ...................
--
修改:FHWYSH FROM 140.207.23.*
FROM 140.2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