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
提高电池C值/提高车端平台电压,都意味着车辆成本增加 → 大部分车企舍不得做高充电功率 → 大部分在售车型的车端输入功率低 → 大部分运营商舍不得建设高输出功率的充电桩 → 车企继续心安理得地生产低充电功率车型 → 死循环。
打破这种死循环只有靠国家政策层面去全行业统筹推动,否则,消费者可能5年后还只能买到小水管电车。
现在,这种政策推动已经见效了,财政、基建配套政策已经出台,新国标即将颁布,充电桩头部企业开始招标改造将2015桩升级为750V大功率机型,充电桩供应商已经具备1000V新国标桩的供货能力,电车零部件企业逐渐具备800V平台器件的供货能力,电芯/电池厂商也具备了高C电池的供货能力。
所以,鸡和蛋谁先有的问题就像是一对纠缠态的量子不存在先后,最后展现给消费者的结果就是:车企“突然”就舍得花钱买高C电池了,电芯/电池厂商“突然”就掌握了高C电池必需的正极配方、负极配方、分子态材料改性工艺、纳米活性工艺、锂枝晶阻滞工艺、极片高效散热工艺、电芯高精度热管理工艺;总之,高C电池“突然”就量产上市了,就好像“突然”从石头里蹦出来的一样。
【 在 jaz2 的大作中提到: 】
: 是现在电池质量提升很多了吗,为啥突然间4C的充电速率突然普及了,包括铁锂和三元锂。以前不是还出现厂家主动限流的骚操作
:
: 【 在 FHWYSH 的大作中提到: 】
: ...................
--
修改:FHWYSH FROM 112.64.68.*
FROM 112.6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