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西狩获麟"与胡宗南攻占延安一一余则成教你正确解读"有朋自远方
西狩获麟与胡宗南打进延安
《论语》选解一一余则成如何解读"有朋自远方来”
作者按:
孔子是殷商贵族后裔,是这些殷商遗族们推选培养岀来的先知救世主祭祀教主。
他在周礼旧秩序最顽固严密的鲁国,不得不打着"吾从周”旗号。但他干的事却是东奔西走,联络各方殷商后裔及各阶层反对力量,到处渗透安插自己人,努力破坏周鲁旧秩序,争取复兴殷商。
打着周旗反周,是孔子一生的写照。
一,对《论语》开篇的一些另类解读
确实不愧是革命教材,名副其实,开篇就抓革命教育: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我们学习了理解了掌握了殷商先祖圣贤们的伟大思想、经验、优秀传统、技能、文明文化,还要经常回顾、不断实践、努力传扬它们,这样,我们才能在周鲁姬姓严厉管控的残酷现实下,立足扎根生存下来,最终实现殷商复兴,真正得到解脱。
这样反复学习、不断实践的过程,难道就不也是一种拯救继承发扬传播复兴先祖们那伟大殷商文明文化的正确办法、方式、道路吗?
2,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对于鲁国内周礼旧秩序下近乎窒息的生活,我们早已忍无可忍。“八侑舞于廷,是可忍孰不可忍,"?每天都被强迫着安排去观看学习周鲁姬姓贵族们表演周代礼乐乱七八糟的烂演岀,实在让人太难受了。先祖们那更灿烂辉煌殷商文化何时才能公开传扬,迎来复兴?我们热切企盼着来自远方的殷商后裔同志战友们,希望他们能给我们带来新信息好消息。想到他们马上就要来到,我们无不雀跃鼓舞,忍不住高兴得时刻都要跳起来。
说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忍不住要多写一点。
小时候(其实应该是初中了,也不算小了)读到《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时,其实很有些疑惑。
小孩少年的观念中,身边朋友玩伴虽然很熟,但每天你找我来我看你去,依然是童年少年生活中最开心欢乐的事儿。真正是所谓"自乐此,不觉疲"。
相反,倒是从远方来了客人谁谁,哪怕是不常见面逢年过节才来往的真实实在亲戚,乃至各种原因远在异地的骨肉血亲。其实一开始也是因为陌生有距离羞涩腼腆,各种真假客气要讲礼要懂事。要平时用不着突然要学习马上要表演地变表情装姿势拿腔调。要别淘气会喊人会说话能陪同会招待,能应付各种被玩耍被考验。乃至各种尴尬相处、尬聊尬乐、强颜欢喜、努力亲切友好争取一团和气,一点也不让人自在自然。更说不上什么不亦乐乎,能让人快乐得不得了。最多也就是因为不常见面,彼此的见面礼倒是往往比天天见的伙伴们要来得难得一点。可算是见财眼开,口水快乐一类的欢喜。
成年后,人生经历略丰富,甚至也有从看小说影视里涨见识成份,比如:特别是《潜伏》等谍战剧中余则成们一类人,他们要是忽然见到了"从延安来的同志"之类,那些场面表演,语言神情动作姿态,确实让人深刻领会到了什么叫"不亦乐乎"。
潜伏于敌营,甚至混到了县团级(享受xx级待遇),却还要时刻提着脑袋干危险的事。身处敌营之内,既要日常与普通人一样正常往来平静无波,不时又会与敌人紧张周旋。精神上则每日乃至时刻都感觉形单影只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极度孤独、环境危险、压力极大、甚至会感觉前途希望渺茫。这种时候,哪怕只是秘密地从私藏收音机广播里听到"家里的声音",都会热泪盈眶。"有朋自远方来","从延安来的同志到了",那可不得高兴得要跳起来么。
孔子及其弟子们的著作述作,用字遣词一向很讲究的,所谓"笔则笔削则削"。
"有朋来,不亦乐乎"其实就已经很好了。特意添加“自远方来",内涵自然很可以更加丰富。
既透露出身边的斗争环境艰难复杂,朋友在远方。
象孔子这样“友直友善友多闻"慎于择友(当然也可能是复杂斗争环境秘密工作需要,必须慎重更慎重)的智者圣人,够资格称为朋友的(与"我的朋友胡适之"式的遍天下,情形当然有所不同),显然不会多。朋友本就不多,他们大多还在"远方”。
孔子身边的环境?说到辛酸处,四顾皆茫然。"鲁哀公十有四年春,(姬姓王室公族周王鲁公?)西狩获麟。孔子曰:‘吾道穷矣!’"
生存斗争环境恶劣,希望渺茫。
其实,(周王鲁公?)获麟,而孔子却叹气,"吾道穷矣"。单从这件事,不难分析岀孔子究竟是干什么干了一辈子。(关于"西狩获麟",说法颇多含糊。《春秋》始于“春王正月”而终于"西狩获麟",所以这里暂取"周王获麟")。
《潜伏》有这么一段,胡宗南打进延安,余则成陪同天津站上司同事旁听了收音机广播,还表情僵硬地附和应付几句。但关上门,就身体几近失控。回家后,始终坐立不安失魂落魄,六神无主。当天打破违反工作规矩找掌柜,听到"有一种撤退……”才安定下来。
这段剧情,完全可与"(姬姓王室公族周王鲁公?)西狩获麟,子曰:吾道穷矣!"对照着阅读理解。
当然,“有朋自远方来",也显示了孔子等殷商后裔的力量。我们的组织遍布五湖四海,相互联系密切,革命友谊深厚战斗感情浓烈。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在艰难困苦的敌后潜伏战场上,我们始终保持着积极奋发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有些殷商贵族后裔们还不了解我们的秘密身份,但他们接触到注意到观察到我们从事的各种各样"反叛"事业后,却从来也不生气不愤怒不揭发不批判,更不会报告给那些周王朝姬姓族人,这些人,难道不也是我们尚处于黑暗中的未来同志战友吗!
4,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不断反复学习、深入理解继承牢牢掌握了先祖们的殷商文明文化,还能根据现在的形势,找到新的传播发扬方法,走岀新的复兴殷商正确道路。这样的人,就可以做为复兴殷商的骨干力量担当起领导责任,培训教导岀更多的人为复兴殷商而奋斗。
5,克己复礼
我们要完成复兴殷商的伟大事业,在目前的现实形势下,既要看到腐败的周礼旧秩序已经礼崩乐坏,我们的事业前景光明。也要认清这些周鲁姬姓敌人们力量仍然强大,我们还要长期坚持地下斗争,韬光养晦,夹起尾巴做人,积蓄力量。
6,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这是《孟子》里记录的孔子语录)
我们殷商人丧葬祖先祭祀鬼神是很虔诚地,他们周鲁姬姓葬礼上做些个人俑,这算怎么回事?那不是骗鬼吗?"人牲",祭祀丧葬要搞,就得来真地。
周鲁姬姓这样唬弄他们的祖先神灵,他们的后人也会这样唬弄他们。最开始废除殷商祭祀丧葬礼仪,用人俑唬弄他们祖先的周鲁姬姓,自己也必定享受不到后人的祭祀。
7,富贵于我如浮云
现在周鲁旧礼制旧秩序尚未崩溃,在这种形势下,富贵对于我们这种殷商后遗而言,真TM地神马都是浮云。可望而不可即。
只有从孔子是殷商后裔,是当时的殷商遗民们的先知救世主祭祀教主角度,才能真正理解这些话的本意。
这些解读,比较近似批孔时代梁效影射版解读了。然而,居然很能说得通,似乎一点也不牵强附会,甚至比常见的通行解释更贴近孔子所处时代、身份、所作所为。主流的通行解读,似乎一直流于"听其言",只是古人文言字词的现代白话翻译。而这一种解读,更重视发掘孔子所处的时代局势及个人家族身份背景,重在"观其行""考其实"。
年轻时读《论语》,总感觉东一榔头西一棒,零散琐碎,跳跃极大。
开篇《学而》,三句彼此几乎不搭调,放在一起就很奇怪。似乎总缺少一根线,需要一个总线索才能把它们串起来。这里的解读,其实也就是寻找到了一种线索。有了这根线,开篇三句就不再是彼此跳跃不搭调,而是一气呵成浑然一体。而且,这根总线还有极大概率正是孔子一生活动与思想的总纲。正是有了这一条线,才能把《学而》开篇三句串起来,而不至于东一榔头西一捧。
《论语》是语录,类似的,毛语录虽然每句每段都独立,但又共同服务于革命这根总线。
宋代赵普曾谓以半部《论语》治天下,而赵普其实也算半个革命家。以宋代周,结束五代武人争夺乱世,帮赵二解决完成皇权继承(赵宋开国就兄终弟及,后来又有几次兄终弟及,这是殷商继承制度而其它王朝罕有,尤其为周礼所反对。)……都可算是“类革命"。
“半部《论语》治天下",过去很难完全理解。结合赵普算是半个革命家,一生功业都在搞各种"类革命”的基本事实。那么,这句话其实正确解读就是:我赵普学用了《论语》一辈子,从至少一半《论语》文字里只读岀两个字来:"革命“或“造反"。
赵宋代柴周,实现以宋代周,赵普也算是另类形式完成反周复殷(商、宋、殷都是同义代码。赵宋的祖宗,名字就叫赵弘殷。宋代是秦始皇以来历代王朝中唯一公开宣扬"本朝祖制不抑兼并",重商兴国。命延三百年始终偏安未曾一统,半享殷商六百年天下共主地位、岁月。商鞅变法之"商",亦别有意蕴乎?)。赵普高举《论语》,亦可谓名正言顺由来有自焉。
二、孔子反周复殷的背景原由
汉代的孔氏孔子后代曾经推举姬周后代入朝为官,似乎孔氏后人与姬周后代彼此友好得很。
但那时代的孔氏,距离春秋时代的孔子,又相隔四五百年了。经历了战国秦汉长期战争天下大乱,他们与孔子时代的人观念上完全不同。那时候,连周朝都灭了一二百年,孔家人还复什么殷还反什么周?
然而,在孔子的春秋时代,当时的人们观念中,总共才经历过夏商周三个朝代。而且,从上古直到当时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夏商周三者相比,有六百年历史的殷商文明历史最悠久,国力更加强盛,辉煌灿烂远非夏周可比。
所以,当时的殷商后裔们,对于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对于祖宗六百年我大邑商天下共主的光荣历史,当然还是很怀恋崇尚仰慕追思。
对于当时的殷商后裔们而言,武王伐纣周公东征都不过是以武力暴力甚至是投机取巧压服殷商(所谓"纣之不善,不若是之甚也”)。而且,仅仅过了二三百年,周王朝就已经前有周王南征淹死,后有周幽王烽火戏诸候被狄夷杀死。周王朝这一类统治无力表现,与大邑商六百年赫赫武功高光闪亮相比,不值一提。经历了平王东迁后,到孔子时周王朝更是已经礼崩乐坏。
可以说,孔子生前所知的周代这四五百年历史,与大邑商六百年赫赫武功相比,实在太过于不堪了。殷商后裔们当然因此可能对祖宗更念兹在兹,而并没有什么理由要对周朝产生崇拜臣服心理。
春秋时代的孔子与殷商后裔们,他们的历史记忆中,只知道有夏商周,是一群真正"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商代遗民。平素里,他们大多是"商民犹记亡国恨,喜闻姬周马上崩"。(就象某些海外民国遗留,天天靠你唱我和"中国BK论"混日子?)
毕竟,当时华夏文明历史还仅仅只经历夏商周三个朝代,殷鉴尚且不远,而征服统治管控着殷商遗民的周朝表现又各种糟糕。
对于孔子这种以天命凤凰之子自视的圣人智者,少年时代起,就会被父系殷商后裔族人们灌输教导,萌发一点反周复殷思想,不足为奇。何况孔丘本人生来就是那么骨胳清奇,脑前脑后放肆生长地都是各种反骨?(孔子形貌比较不同寻常乃至反常,大概也因此更受殷商祭祀后裔们重视而获得更多关注与资源投入)。
他在成年了被培养推选为秘密教主救世主先知之后,私下里秘密地打着复兴殷商旗号啸聚殷商后裔以图复辟,概率很大。
说到这里,就需要进一步探讨孔子等人成长的家族背景。
按文史资料记载,孔子十分欣赏推崇管仲,为什么呢?有没有别的因素待发掘?
管仲的父系家族是周王室姬姓后人,是齐国贵族。他们家族与另一个齐国贵族鲍叔牙家族交往较多。鲍氏家族并非周王室姬姓或齐国姜姓诸候的直系旁系,但却是与姬姓、姜姓惯常相对固定联姻的外戚贵族(就象后来的蛮夷王朝,诸如辽朝的萧姓、满清的佟氏、纽钴禄氏等等,家族就盛产皇后嫔妃。历史上从上古到夏商周代,华夏文明也有很多例似情形。)
而鲍叔牙父系族中,虽然会有不少女儿们嫁给了王公诸候家族(极可能就包括管仲这种姫姓旁支),但父族的男孩们,却大多只能在低于自己家族等级的贵族中找寻合适配偶。
因此,鲍叔牙的母族,很可能来自于地位相对低下的殷商贵族后裔。鲍叔牙与管仲都岀生于安徽颖上(春秋时属宋国楚国地盘,即殷商后裔主要生活区。类似于中世纪欧洲的犹太区、美国的印第安人保留区等。管、鲍家族居于颖上,类似于辽代某支耶律氏萧氏旁支贵族,任职守护居住在女真、奚人等依附部落区,监管该地。)。管仲幼年丧父,少年经商。他的这种岀生地域与幼年人生经历,显然说明他与殷商贵族后裔有极大关联。管仲年轻经商时,鲍叔牙经常不计利益地多次投资给赚不到钱分利润强占大头的管仲。这背后,大概率是鲍家的殷商后裔母族妻族在运作,是一种长期曲线投资交好。
管仲被鲍叔牙推荐受到齐桓公赏识提拔,执政之后,大兴工商,整军经武。这些举措,与周代当时主流治国执政经验明显区别。(就好比秘密信仰犹太教的某位贵族信徒,在中古欧洲小国执政后,颁布政令推行各种有利于犹太商人利益的政策,破坏封建采邑庄园旧制度秩序,与中世纪主流执政经验相背离。)
与管仲受母族恩荫与殷商后裔有很深渊源不同,孔子的母族颜氏,却是周公旦鲁国姬姓公族旁系后代。
当然,孔子显然不是妈宝男,动不动"俺妈说了……"孔子对母亲族系的态度,虽然只有委婉提示:唯女子……。但也从中可见,孔子似乎不是妈宝男。
此外,孔子对于颜氏一族似乎并不真心实意有所关照。他声称最喜欢的弟子颜回(孔子母舅族人),日常生活是"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室",最后饥寒贫病很早就死了。孔子自己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席不正不食割不正不食,比较讲究,但他却老是夸赞颜回的安贫乐道。(总感觉他似乎在骗颜回?)。
管仲的家族背景与人生成长经历,决定了他很有概率是个妈宝男。但孔子,却明显是父控直男癌。
同样是幼年丧父,同样是岀生于母亲族人所在国度,也似乎都是由母族养大,凭什么说管仲是妈宝男,孔子却是成长为父控直男癌了呢?
这并不是双标,他们是有一致性是相互统一的。
孔子与管仲的一致性在于:正因为管仲母妻族鲍叔牙家族的母妻族、孔子的父族都是殷商后裔,也只有他们这一方,才会更加重视这种跨国族界限婚姻所生的后代。因为他们才可能需要凭借这种联姻,才更需要依靠这些后代去改善处境提升地位。
反过来,孔子的母族颜氏就是鲁国公家贵族,管仲、鲍叔牙的父系同样本来就是齐国贵族。他们这样的家族,也就反而会轻视与日益败落的殷商后裔贵族之间的联姻。他们也会看低这种婚姻所生后代,因为会降低他们的家族声望损害他们的利益。
这种跨国族界限的婚姻内,地位不同的父族母族对于后代们各自具有不同态度。这样的家族背景,使得管仲与孔子都成为了更多地受到殷商贵族后裔支持照顾培养的杰岀人才。他们的根本立场态度,也会因此更倾向于殷商后裔。他们在取得一定地位发挥社会影响后,很大概率会站在肯定扶持容纳殷商这一边,也会经常否定周代当时的主流体系,甚至都有概率秘密地致力于推动复兴殷商。
管仲打着“尊王"旗号,孔子打起"吾从周"旗号,但干的事却都是不同程度地照顾发展壮大殷商后裔、破坏周代礼乐秩序。
管仲作为姬姓旁支,却大兴工商,辅佐姜氏诸候齐桓公称霸,不但破坏齐鲁经济旧秩序,也进一步摧毁周王天下旧礼制秩序,加速开启了争霸之世。
管仲这样的姬姓旁支后代,都可能因为殷商后裔们长期投资交好拉拢,而走上资敌挖姬周墙角几近投敌反姬周道路。何况身为殷商后裔中杰岀人才,甚至私下很可能被秘密奉为祭祀教主的孔仲尼?
孔子"述而不作",改造周公礼为孔礼。(孔鲤者,孔礼乎?)到处联络诸候及各阶层,哪里有乱子,他就往哪里跑。累累如丧家之犬。
1,场景虚拟
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余则成:那确实。听说左蓝要从延安来看我,我兴奋得手脚都不知怎么放了……
然而,对大多数和平时代的居民而言,虽然大甜甜大宝天天见,但俺们就是“自乐此,不觉疲"。
有朋自远方来?大多不是来找路径添麻烦,就是要闹事情搞情况。
情况就基本是这么个情况,路径就是那么些路径,还不亦乐乎?
大兵:你怕是哄鬼bai,莫cuo我!
赵卫国:老子信了你的邪!
2,各种影视卧底潜伏名场面汇编:
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孙红雷:那确实!姚大嘴是挺可乐地。
苏有朋:你们不要这样子,我真地只是到大陆去打个工唱个戏。
周星驰:不要这样子啦,我真地只是来送个外卖。
袁富华:你不是送外卖地!
狄仁杰:元芳,你怎么看?
李元芳:事情原来是这样的……
刘德华:给我个机会,我只想做个好人。
渣渣辉:谁TM给过我机会!
马龙白兰度:迈可,你得记着这事…谁先向你提议安排会谈讲和,谁就是家族里的叛徒。
梁朝伟:对不起,我是警察。
张曼玉(轻声):切……先笑后哭……(米老鼠卡通刺青旋转逼近镜头)
邓丽君:甜蜜蜜……开在春风里……
梁家辉:我话港完,边个赞成?!边个反对?!
贾君鹏:妈妈为什么还不喊我回家吃饭?外面这些人好可怕。
--
FROM 58.251.92.*
孔子被两千多年来各封建王朝不断美化神圣化过,又被近代新文化们拉下圣坛不同程度丑化妖魔化过,还被批孔革命阶斗时期脸谱反面典型过。现在,又被人们不断拉出来为各种权力、资本、文化商贩们所用,帮忙圈些钱套点利捡几滴剩汤喝。
当然,今天的人们也终于可以比较彻底摘掉揭开抹去被加披在孔子身上的顶戴帽子层层纱布油彩,真正地发覆一下孔子的本来面貌了。
1,孔子是殷商贵族后裔,是殷商后裔秘密传承的祭祀教主。他的真实人生,可以参考同时代及稍后的以色列大卫王所罗门王后裔摩西式、耶稣式的先知、救世主,大体类似。
他主要生存活动于春秋中晚期的周代东方诸候国地域,这是殷商传统统治的近中心地域,也是周代殷商后裔被迁移编管时的主要生活区域。周朝周公东征大清洗后,安排了众多王室宗亲功勋诸候严密监管这一区域。孔子及其门徒以及诸子百家的不少开宗立派者,在这一区域内,都属于被监管阶层。他们的地位与埃及统治下的摩西,罗马统治下的耶酥相近似。
2,孔子是殷商后裔,他对发展工商业、武装掠夺有爱好,因为这些技能才是殷国商族建国立族的根本、遗传。他对周朝建国立族的根本,对农耕文化兴趣不大,骨子里极其鄙视厌恶。
这与经后世歪曲后的儒家以农为本、崇尚安定和平等等思想,可以说完全相反。
孔子很欣赏管仲的大兴工商扫除夷狄富国强兵本领,经常吹捧,也有很深的研究。
他最喜欢的弟子,其实是子贡与子路。一个是大商人,一个是武夫,这两个最有本领的弟子对他也最崇拜忠诚。从此中,人们也足可见他的真正爱好倾向与驯导手腕。他能长期彻底忽悠住国际知名大富豪的钱袋子和牢牢掌控住自家团队中的刀把子枪杆子,显然确实能力超卓非同常人。
他常挂嘴边自称最爱、树为门面招牌的弟子颜回,其实只是他用来对外挂出的道德幡子。颜回可以说是被他捧杀,其实竟是穷困而死!这样的最爱,真让人唏嘘。
他的另一个农业科技研究员弟子,则被他当众公开骂作"小人哉"。
3,孔子生活在所谓周王天下的春秋时代,尤其是他主要生活在创制了礼乐文明制度的周公旦的直系后裔所主宰的鲁国。这样的生存背景下,他只能高举"吾从周"政治正确旗号。
但他的所作所为,其实是到处串联殷商后裔。他试图借助东周王朝春秋时代已经礼崩乐坏的大背景,实现反周复殷。他表面上只是整理周故系统编纂周代文化典籍"述而不作"(好象清代文字狱背景下学者们只搞点考据之类),其实暗中却搞了很多文化清洗。汉代孔宅墙壁出土的蝌蚪文古文经,(《死海古卷》?《约柜》?)也许才是他真正的事业。
4,孔子是很敢打敢杀的,很富有冒险投机精神的。
在春秋时期层层封建世卿世禄的现实制度下,他没有多少出头上位机会。他一生辗转于各国,哪一国发生国际争端、诸候宗族争位、贵族下克上之类的外斗内乱,出现了政治投机机会,他就往哪里去。即使被围困很危险,他也能耐心等候。甚至底层贫民奴隶造反,他也主动与之联络,试图寻找利用机会。
(详见拙文《禹碑解读后古史研究的几个问题》)
5,这样的孔子才是颠覆性地。然而,却最接近真实。
孔子不仅是思想家教育家,他也是很能搞政治地很爱搞阴谋地,是很有革命理想地。
对春秋时的诸候贵族而言,他是个"怎么老是你"How old are you角色,是乱世里瞎忙乎到处奔走积极投机分子。
当时那些高居上位的世袭诸候贵族们坐享富贵安闲逸乐之余,也拿孔子各种取乐。后世帝王们内心真正对待孔子,大多也是这种心态。
孔子表示:其实,我也很绝望,内心一直都是无奈地。但身为殷商后裔的希望救世教主,能咋办?万一逮着、忽悠到了机会、傻瓜呢?
6,颜回是不是孔子弟子中唯一穷病饿死的?好象还有谁也是病死的?
颜回:说好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仁爱呢?怎么就让俺"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室',`不改其乐’装B装到死,大家吃俺的血馒头了?
诸候:孔子说复礼,大家伙儿都快乐地安享富贵,挺好呵。要不就给他块地盘?
贵族:孔子手下小弟太多,个个牛得很。他又自比文王武王周公三合一,给他块地盘,他很快就会横扫天下。
孔子:哪有!颜回与世无争地好么,他最象我了!我们都好萌地,萌萌哒。
颜回:有句MMP我不敢讲,但我真地好饿……
孔子为弟子们安排的这些人设,真地没得说。
能打打杀杀?会搞钱?善于耍阴谋?能装清高清纯卖萌?只会埋头苦干?
要啥有啥,全都有。
比耶酥十二门徒牛多了。
难怪儒家能立两千年,耶酥只立了千年就退居二线。
7,有人搞不懂历代帝王为何都学孔丘独爱颜子,不知皇帝们为何要把颜回捧作孔门弟子之首?
因为颜回清高,安贫乐道不造反,这个人设太重要了。
儒门可以掌握道统,可以做国师,但不能贪恋权位不能有野心。
同时,这个人设也掩盖了孔子野心勃勃,潜藏反周复殷大志到处搞事情的本来面目。
所以,颜回颜子这位复圣,虽无一言遗世间,却能木偶居首位。
颜回很穷地,但后人并不少。……所以,饱暖什么地,对小圣人无效力。
颜回的后人里,最有名的是写了《颜氏家训》的颜之推。这人与著名的不倒翁五朝宰相冯道有一拼,历仕四国(南齐→北齐→北周→隋),不断升官。
诸葛亮死得太早,只见识到历仕两朝、升职加薪已心虚脸皮还不厚的王朗,就大骂:我从末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辈!
他若活到隋朝,被气死的肯定是他诸葛亮,绝不会是那位后世必读本《家训》作者颜圣人之后大名人颜之推。
颜之推:然而,我的后代有叫颜杲卿颜真卿地呵……
8,孟子:虽千万人吾往矣!明显是嘴炮平天下,单干户兼头铁。
孔子: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黑大佬幕后总指挥气度俨然。
一一一
孔子:复礼,君君臣臣,高举"尊尊"政治正确大义名分,投"陪臣执国命"失权失威的春秋各国诸候所好。
孟子:内圣外王,依然高举政冶正确旗号,投战国初期诸候名正言顺收权集权之需。
荀子:定于一。继续高举政治正确,投大一统前夜热战中的各诸候王之需。
一以贯之,又与时俱进。很懂灵活变通地。然并,反周复殷完全行不通。
一一一
孟子后期预埋下民贵君轻诛一夫民贼等旗号,很可能是为二次革命,彻底完成复殷大业留下后手、旗帜。
即,在积极投入参与辅导引导周代同姓异姓诸候乱世争霸,在重建秩序过程中上位获取若干权柄地盘后,再在合适时机用"诛一夫,除民贼"之名义,领导完成二次革命,复兴殷商。
周王朝与宗亲诸候们长期监管的殷商后裔孔孟这些人,要代入犹太后裔摩西、耶酥、彼得这些出身地位情形相近的人物对比分析,才能真正掌握他们思想主张的原本起源。
不应泛泛地认为他们天然就是超国族种族脱阶级性别地域文化局限,对全体人类无差别给予终极关怀思考的圣哲。
孟子民贵君轻"诛一夫"民贼之类,潜藏为反周复殷二次革命服务思路,可以对照孙中山二次革命现代史实完整演绎。
共和反清成功→袁世凯称帝→诛一夫民贼二次革命→孙中山就任非常大总统。
孟子打的算盘是这个(当然,他们目标不可能是反帝反封共和民国。以他们殷商后裔身份推演,只可能是反周复殷)。
孙中山及常凯申之流是孔孟忠实信徒,完美实践了这一路线。
9,孔夫子当年打出"吾从周"旗号,其实是很有些此地无银三百两地。
作为周天子治下周公嫡传诸候国鲁国的公众人物大师,却整天高喊"吾从周"口号,唯恐别人不相信不知道,这事儿,其实是很反常地。
后来历代儒家所解释的,这是孔夫子对夏商周三代作了比较研究后,明智地作出了文化优选之类说法,其实并不能说得通。
阶斗年代批孔时,认为这是孔子站在反动奴隶制复礼要搞复古倒退,这一类七拼八凑出来的头头似道的鬼扯,当然更牵强附会。
相反,它只不过是殷商贵族后裔们为了生存,乘着春秋中晚期礼崩乐坏的大好形势,打着周旗暗中推动反周复殷,才会必然有此正常操作。
这样解释,一切才顺理成章。
亲密战友了,嫡系中的嫡系,整天却要比谁都热情地高举高喊几个伟大,那也是很反常地。事出反常必有妖。
根正苗红的举红旗,不奇怪。当然,本来就铁杆根正苗红的,忽然叫得比谁都凶,好象怕谁怀疑他似地,这事儿也会令人奇怪。虽然,不到最后自我爆炸,谁也不易察觉。
但是,如果某个果党成员忽然整天高喊"吾从周",那就真地很值得奇怪了。
打着x旗反x旗,林与孔在本质上只有这一点有相似处。老人家也看得透透地,可惜这话当时不便直言讲透也不便多说广宣,于是梁效的砖头家们只好东扯西拉地打扮孔子,后来更是歪到批周公大儒去了。
10,孔子思想中,其实商人意识很浓地。
比如大商人吕不韦组织人编的《吕氏春秋》里,就记录有一则故事:
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其金于府。子贡赎鲁人于诸侯,来而让,不取其金。孔子曰:“赐失之矣。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
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鲁人必拯溺者矣。"孔子见之以细,观化远也。
这则记录明显地是在推销商人思维模式。子贡赎人的故事比较有名,究竟是杜撰还是实有其事呢?
《论语》里孔子对"以德报怨"的否定,而明确提出"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从这观点而论,恐怕这故事是事实概率也不小。
等价交换的商人思维模式,一直都在孔丘的思想体系中,甚至可说是其思想体系中基础性质原发性质思想。这是殷商后裔必然的本能。
11,对一些旧解的翻案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孔子的真实意思:俺们殷商人祭祀祖先鬼神是很虔诚地,做个人俑算怎么回事?这不是骗鬼吗?"人牲"就得来真地。
你们这样唬弄祖先神灵,你们的后人也会这样唬弄你。最开始用人俑唬弄祖先的,自己必定享受不了后人的祭祀。
富贵于我如浮云
富贵对我这种殷商后遗而言,真TM地神马都是浮云。可望而不可即。
只有从孔子是殷商后裔,当时的祭祀教主角度,才能真正理解这些话的本意。
12,在整个周代,纣王都是被批倒斗臭的残暴恶君,而武王伐纣周革殷命则是替天行道伸张正义。这是周王天下的天下公义,是统治合法性的必然要求。
然而《论语.子张》里,却借子贡之口留了一句:纣之不善,不若是之甚也。
孔子及其门徒用字用词是很讲究的,他们用的只是"不善",而不是残暴恶。
当然,到了战国时代,在儒家教主孟子的口里,纣王这失败者就已经变成了一夫,民贼。
13,《春秋》起于"春王正月",结于"西狩获麟"。
对于"西狩获麟"这件事,春秋三传记述纷乱。麟有死有活,获麟的有采薇野人也有鲁昭君臣。
但依照“赵盾弑其君"的春秋笔法模式,麟这种级别的瑞兽,不管是“率土之滨"的谁,在“普天之下“的哪里怎么搞到的,不论死活,够资格最后能“狩""获"它的,只能是周王。
对(周王)西狩获麟这事,孔子怎么说呢?子曰:"吾道穷矣!"
孔子这辈子干的是些什么事,还不一目了然吗?
附:
a,封神演义里有只鸟,孔雀。据说是凤凰在野外不知怎么下下来的一个仔。
姓什么来着?
孔雀么,应该姓……姓孔吧。
叫什么来着?
名宣。
会什么技能?
五色神光,刷别人的法宝,无宝不落。
孔夫子,文宣王,到处找人刷技能。嗯,一生都在找天命玄鸟凤凰。
原来只是在找野爹?
b, 汉儒偏农宋儒重商。宋代“本朝祖制不抑兼并"。
宋,与殷、商是同字号代码。孔子时也是重商,厚子贡而薄樊迟。对研究农业的樊迟公开下定论:小人哉。
赵普谓以半部《论语》治天下,帮赵大实现赵宋(殷商,这支赵家祖宗叫弘殷还是啥的)代柴周,反周复殷,以商兴国。半部《论语》一半造反,另一半是兴商。
赵普算是半个革命家,一辈子帮赵大以赵宋代柴周,结束五胡乱华以来七八百年武人乱世(所谓大隋盛唐,寅恪老谓"太半胡种"。那是胡佛的盛世而已,于华夏汉人那是胡骑骡军纵横往来耀武扬威于中原农商仕工沃土的哀歌),帮赵二完善皇权继承……,一生功业,其实就是“类革命"。半部《论语》治天下,正确解读就是:我这两千年后才复兴殷商的后人,从我们千五百年前殷商后裔中的大圣贤孔子的语录中,学用了《论语》一辈子,至少一半文字里只读岀两个字:"革命“或"造反",另一半里也只有两个字:兴商。
陈抟笑曰:从此天下太平矣!
可惜,殷宋虽然"本朝祖制不抑兼并",以重商而致太平兴国,乃秦汉至明清两千年所独具一格而延三百年,半享殷商六百年天下共主荣光岁月。但是,可惜遇到了辽夏金元边夷四丑四凶四大恶人,一个比一个狠。华夏元气也早被胡人武夫佛陀屠城(佛图澄)“普啼""大魔"(普提达摩)这些异族胡种耗乱太半,终究沦为蛮夷铁蹄之下。崖山十万军民抱幼儿赴海,千古一窟,万艳同悲。
--
FROM 58.251.92.*
商周鼎革前后若干值得注意的细节
一,上古至夏商周三代,华夏文明区域内诸邦国族是有长期共存历史的。
商汤放桀亡夏,也并不是说夏人夏族从此就灭绝了。周武伐纣周公东征,姬姓兄弟俩把殷商的两代姑舅老表都干掉了,也不是说殷人商族全杀光全变成了奴隶。
在此之前,夏族夏国殷人商国周人周国,就一直都长期共同生存于华夏文明传统中心地带中原区域周边或中心。就象历史上的北方草原,很长时期内都诸族各据其地共存共生。有一段时期某个民族强盛一时,它族臣服。过一阵子,另一民族强大起来,取而代之成为新的草原共主狼王。但原来的狼王家族族群也不是全都杀光、从此消失,大多仍然长期存在。
夏商周的情形,与此略相仿佛。夏衰商兴、周革殷鼎之后,夏、商也并未完全消失。杞国、宋国都存在很久,支系后裔如越国等存在更久。
当然,华夏先民、夏商周三代王朝主要生活在黄河中下游农业区域,虽然仍有游牧渔猎遗风,但农业手工业商业已逐渐走向成熟。中原诸邦国族的生产生活方式,与草原诸部落种族的情形有巨大差异,只可类比,不能照搬。
但不管怎样,夏商周之间的共存共生、彼此间的战争以及王朝更迭,都与秦汉以来大一统后的历代王朝顺序更替情形完全是两码事。
按后世王朝更替的模式去想象理解夏商周三代时的情形,在根本上就犯了错误。
二,商、周在长期共生共存历史中,逐渐成为当时历史舞台主配角。到了历史上的殷商时代中后期,双方更是既常有相互攻防的战争,又常有相互婚姻的政治交易。双方的关系,似乎与明末清初时,关外的满清与蒙古诸部关系,有颇多可类比处。
商王帝乙所生诸子,微子为长子,纣王辛是幼子,是同母兄弟。而其母生微子时非王后,生纣王时则已成为王后。史料记载,帝乙本欲立微子,最终立纣王太子。据说是接受了"立嫡不立长"的劝谏。
商代的继承规则,既有父子相继,又多杂兄终弟及。并无"立嫡不立长"的周代礼制。考虑到商代历来王后妻族始终有极重政治参与权力,帝乙这位先以妾妃身份诞微子等王子,又以王后身份生纣王的王后,很可能是来自周国家族。相应的,微子等之所以不得立,大约是他更年长,与姬姓舅族周族关系更深厚更友好。
纣王继位,还很可能反应了商代未期周国依靠婚姻政治,开始影响乃至主导了商代王室政治。
与此相应,周国在开国之初,却有古亶父不立正室所生长子次子泰伯等王子,而立侧室所生幼子季历,季历亦再立侧室所生姬昌(即文王)。其中的理由史载是所谓古亶父认为季历姬昌是更优秀更"贤″能的继任者。这段历史反应的继承祖制,与后世周礼"立嫡以贵不以长,立子以长不以贤"原则,完全相反。
其所以如此,根源可能在于古亶父季历父子的正室夫人,都是来自商王家族。而其侧室则是出自世代联姻的姜姓等部族,或与周国地位相近的商王属国部族。
周国为了避免被大邑商用政治婚姻主导同化征服,不得不连续在继承制度上灵活变通。
三,商周鼎革前后,双方政治婚姻的相互交往与攻防,对商未周初的政治格局产生重大影响,也对商周鼎革进程产生重大影响。
《诗经.大雅.大明》篇对周代早期王室婚姻继承有明确记载,《周易》《归妹》《姤》等卦,姬昌姬旦父子所作系辞也多有提及商周政治婚姻造成的局势及相应的应对考量。诸如"其君之袂不如其娣之袂良"之类,其实都隐藏着大量商未周初真实政治婚姻外交斗争内容。
如果考虑文王姬昌是在被囚羑里时演易,这些卦辞隐含的意义就更值得推敲了。
四,泰伯"避位″季历继承,泰伯远涉江湖迁东南创立吴国,究竟是周国在商周鼎革前后严竣复杂斗争形势下,分支迁徙保留血脉或扩张势力之举?还是商周上层达成的共识?
究竟是周国应对商王强加政治婚姻,主动应对,以避免周族被商王用政治婚姻手段同化征服?还是商王主使让周国分裂,强迫改变周国原有继承制度,让周国被迫接受幼子继位主少国疑的弱化策略?
这一段历史对周礼继承规则的确立,必然产生重大关键影响。
泰伯东南迁,还可能反应了一个重大问题:商周时代,中原文明中心区域与东南地区有密切交往,现代所谓的良渚文明区域,在商周时代始终是王国密切关注区域,甚至是较重要组成部分、支点。
当然,也可能是中原王朝王国公认皆知的主要流放场所。类似于满清的宁古塔、伊犁之类,是常见于史册文献诏旨文书的名场所。
五,周是农耕立国的礼乐文明,整体趋向忍让保守而非进取。相反,工商立国尚武嗜杀的祭祀文明商国却是喜好征伐。那么,为何会是周武王主动伐纣?
恐怕真是被大邑商逼到墙角了。
周族周国连续三代被打压,被迫接受长君被废迁杀害,面临主少国疑幼子继承制度化长期化局面。他们不可能指望连续三代继位幼子都是寿命超长贤明君主,全是德川家康天命之子天选忍者神龟角色,这种概率太低了。虽然实际上他们家连续三代幼子季历→姬昌→姬旦,一个个确实就是那么优秀且健康长寿。
武王不伐纣,恐怕也得被商王想方设法废黜弄死。从季历到姬昌,商王室要求的都是周国立"贤明"幼子。(而且周公姬旦显然又是一位贤明的幼子,呵呵。)
姬发不起兵伐纣,他伯祖吴泰伯、大哥伯邑考的命运,他恐怕也难逃。
商周鼎革,源于商王室持续三代采取分化废迁杀害长君,强迫周国始终立幼子继承以图削弱周国的策略,从而把周国逼到了绝境?
六,商王政治婚姻控制同化周国,扶植"君夫人"子孙以主导周国政治。与强令周国幼子继承弱化周国,废迁乃至杀害铲除"君夫人"嫡长子。这两个策略是相互对立的。
但在商未周初却可能统一起来交替执行,以达到最大效果。
因为商文明是人牲祭祀文化盛行的残酷文明,因重大事件或隔一较长时间段举行重要祭祀,然后,除了屠杀战俘、奴隶、老弱,甚至让重要人物诸如勇士或宗室外戚成员、属国王室成员等,将他们贡献给祖先作为光荣祀品,这种可能性似乎也存在。
如果真地出现这种祭祀规制,则周国的"君夫人"长子次子既有被培养作为继承人的可能,也有沦为祭祀祭品的可能。吴泰伯的逃亡避位迁徙,伯邑考被杀变成"肉羹″,一再发生,也就不奇怪了。
这就不仅是继承制度重大缺陷冲突帝王家事导致战争,而是祭祀文明与早期礼乐文明的冲突碰撞了。
国之大事惟祀与戎。
商代祭祀制度的重大缺陷,直接引发商周鼎革战争,也摧生了周代礼乐文明的进步。
--
FROM 58.251.92.*
这个口号其实是很有讲究地。
人们常说孔子祖上是贵族,父亲是没落贵族。然而,一个殷商后裔,宋国的没落小贵族,到鲁国安家落户,还勾搭上一位鲁国公室旁系远支贵族家的庶女。他的身份是有块小土地的乡镇奴隶主庄园主吗?
恐怕不是。春秋时,土地世袭层层分封,孔家殷商后裔宋国人的身份,没落贵族地位,都不可能在鲁国搞到土地。当时还没有土地自由买卖,一点也没有,有钱也买不到一亩地。
孔家当时的身份职业,有两种可能,其一是殷商祭司阶层派驻到鲁国乡村的小祭司(类似西欧某封建主公国伯国侯爵领地上一个犹太教堂里的小教士,或一个乡村天主基督教堂里的神父之类),而且还可能是有地下传教嫌疑的秘密宗教小头目。
其二就是开了几个孔家连锁书店之类的小文化商人。这是殷商族人的老本行,就象欧洲的犹太人,专干这个形成排它性组织团队,也发展得比其它人要好。
所以,打倒孔家店,这个口号还是有点渊源根据地。孔夫子他们家很可能就是开店铺的。只不过到孔子手里,他比较厉害,把卖(南子)人体艺术陶盘木雕、宋国人体艺术杂志的孔氏连锁小书店发展成新东方教育集团了。
--
修改:zxq1974 FROM 223.215.91.*
FROM 223.215.91.*
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所以赵宋半享殷商六百年天下共主地位、岁月?
赵普,陈抟这些人,很有些妖艳x货气质啊。
--
FROM 223.215.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