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行健”的启示
本文摘自《中国文化报》2022年1月20日第7版
大家应该都熟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两句话。1914年冬,梁启超在清华大学同方部作题为《君子》的演讲时,曾以其来激励各位学子,应如天体运行一般,不一曝十寒,不见利而进,能不屈不挠,见义勇为,不避艰险,自强不息;同时,应如大地厚德,能博大襟怀,容载万物,兼容并蓄,海纳百川。
后人的理解,往往不会超越梁启超先生对“乾坤”两象辞的解读,但是回过头来看象辞的原文,从另外的角度去理解,或许会有不一样的发现。
我们先来看“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它说天上的日月星辰,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连续不断地强健运行,由此推导出人应该学习上天的“德行”,不断前进、提高、发展,不停止、不停息。可是,这其中有一个关乎科学的问题,即关于“天行健”结论的问题,古人为什么能够得出这样的结论,他们是怎样得出这个结论的?我们至少可以做一大概的猜想,那就是,他们一定是通过长期的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观察而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可见,“天行健”的背后,隐藏着一个显而易见的大秘密——我们的古人是在睁眼看世界,而不是在闭眼想世界。以现在的观点来看,我们的古人实际上做了这么一件事,他们从观察天体运动的实践中发现了具有科学性的自然规律,进而依据“人,应道法自然”的方法,推及人类自身,得到了人类应该遵循的行事准则,即“自强不息”。
与“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一样,“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包含有相同的内涵。“天行健”与“地势坤”两个自然规律之所以被总结出来的根本原因,都是因为古人睁着眼睛看世界。而这个过程可以用《大学》中的两个词来表达,即“格物、致知”。所谓格物,就是观察、研究事物,致知即意味着发现规律。这就要求我们,不论是研究自然宇宙,还是社会历史,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认真地观察和研究,坚持从观察、实践出发去发现自然规律和社会真理,这是从事科学研究的首要条件和基本前提。
再来说一下“天行健”。天上日月星辰无数,古人睁眼观察、格物之时,并没有单独研究太阳一个事物,也没有单独研究某个星星,而是对它们的总体进行了长期的研究,才能得出“天行健”的结论,否则就是“日行健”“月圆缺”的结论了。所以,我们在观察研究事物之时,绝不能以一个或个体代表全部,要有全局性、跨时代发展性的视角。例如,达尔文提出进化论,他是在将全球的各类生物资源作为整体进行考察时,才得出地球上的物种经历了从低级到高级不断进化的结论。马克思、恩格斯也是在总结了人类社会整个的发展历程之后,才创造性地提出人类社会必将从低级落后的剥削社会走向高级文明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的科学论断。总之,通过深入分析“乾坤”两卦辞的原文,我们发现,它教给我们的不光是德育方面的指导,更有我们了解自然、社会、人类的基本方法和认识,值得更深入地体会。
--
修改:boailizz FROM 124.127.89.*
FROM 124.127.89.*